144.一百四十四

字數:8728   加入書籤

A+A-




    碼字不易,謝謝大家的支持!  開春之後天氣轉暖, 長安的貴族少男、少女們相約外出遊玩宴飲, 幾乎天天都有宴會。

    李令月是眾人追捧的對象,自然少不了應酬, 有時候甚至一天能收到十七八封請帖。

    她愛熱鬧, 逢宴必至, 每天早出晚歸,往來於各大世家的宅邸別墅,儼然是蓬萊宮中最忙的人。

    邀請李令月赴宴的人,通常也會給裴英娘送帖子。

    李令月攛掇裴英娘陪她一塊出去玩。

    裴英娘去過兩次, 本來以為可以吃到新鮮的美食, 欣賞美妙的歌舞, 結果隻被迫旁觀了幾場爭風吃醋。

    她懶得再去看貴族少女們的明爭暗鬥, 漸漸對各種賞春宴會失去興趣。

    這天李治身體大好,把兒女們全部召集至含涼殿偏殿, 笑著問太子李弘:“今年的圍獵籌備得如何了?”

    李弘放下筷子,恭謹道:“日子選在二月下旬,內侍們已經提前圈出一片林子,諸位王公大臣們蓄勢待發,盼著那日能拔得頭籌。”

    李治頷首,吩咐宦者:“把朕的那套金馬鞍預備好。”

    宦者應喏。

    李弘吃了一驚, 連忙跪在坐席上磕首:“阿父病愈不久, 怎麽受得了圍獵辛苦?”

    李治臉上掛著笑, “無妨, 整日待在殿中,實在煩悶。如今春光明媚,不能白白辜負大好風光。”

    李弘還想再勸,武皇後插言道:“說起來也巧,我那幾個不成器的從侄剛好從嶺南歸來,碰上這次圍獵,正好讓陛下檢驗一下他們的身手。”

    李治咦了一聲,麵帶疑惑,“從侄?”

    武皇後眉眼彎彎,笑意盈盈,“陛下忘了?我那兩個同父兄弟因罪流放,已經好些年頭了。可憐承嗣、三思小小年紀,也得跟著顛沛流離,吃了不少苦頭。我前不久夢見阿父哀歎膝下沒有子嗣,心中感傷,已經命人前去嶺南,把承嗣和三思召回長安,承繼武家煙火。”

    武士彠是大唐開國功臣,但他的兒子沒有一個人繼承到他的睿智精明。在他去世後,武皇後和楊氏孤兒寡母,受到異母兄弟以及堂族兄弟的欺辱。可以說,武皇後之所以進宮,其實也是無奈之下的孤注一擲。

    武皇後掌握實權後,開始報複昔日曾羞辱過她的異母兄弟和堂兄弟。如今她的兩個異母兄弟早已經化為黃土,兩個堂兄弟倒是還活得好好的。

    前不久裴拾遺彈劾的,就是武皇後的堂兄弟武惟良和武懷運。

    武承嗣和武三思是武皇後的親侄子,從小隨父流放嶺南。

    李治皺眉回想片刻,想不起武承嗣和武三思今年多大年紀,“既是你的從侄,理當好好撫育,他們成親了沒有?”

    “還沒呢。”武皇後執起鎏金舞馬紋銀壺,親自為李治斟酒,“我已經挑中兩個小娘子了,想求陛下做個媒人。”

    李治眉眼舒展,笑容溫和,“誰家小娘子?能叫你惦記上?”

    武皇後淡淡掃一眼李令月和裴英娘,“陛下到時候就曉得了。”

    帝後二人閑話家常,下首的太子李弘默默聽著,一言不發,臉色有點不好看。

    六王李賢、七王李顯和八王李旦坐在另一邊的坐席上,因太子李弘在場,隻要李弘不開口,他們也不說話。

    共坐一席的李令月和裴英娘沒有王子們的忌諱,安心吃吃喝喝,時不時插幾句嘴。

    聽到武承嗣和武三思的名字,李令月筷子一停:“我的兩位武氏表兄要回來了?”

    武皇後笑著點頭。

    李令月麵露喜色,扯一扯裴英娘垂在肩頭的赭色絲絛,悄聲說:“表兄們回來,賀蘭表姐肯定很高興!”

    裴英娘喉頭一哽,勉強笑了一下。

    傻姑娘,武皇後已經對死賴在長安不走的武惟良和武懷運失去耐心,準備誅殺兩個堂兄弟,所以才急著把侄兒召回身邊,壯大娘家勢力。

    武承嗣和武三思回來的日子,隻怕就是賀蘭氏的死期啊!

    從含涼殿出來,李令月迫不及待吩咐昭善:“預備出宮行障,我要去魏國夫人府。”

    回頭看裴英娘,“小十七,和我一道出宮去吧,聽說義寧坊這幾天有賽襖會呢!那些胡人會表演各種稀奇古怪的法術,還能把一個大活人變沒了,可好玩啦!”

    裴英娘搖搖頭。

    賀蘭氏天天打著探望李令月的名頭進宮陪伴李治,言行大膽,行事放縱,當著武皇後的麵也敢向李治眉眼傳情。

    宮中諸人和常常往來宮廷的公主、命婦們,要麽畏懼武皇後,不敢提醒賀蘭氏;要麽憎惡武皇後,等著看武家人的笑話;要麽搖擺不定,決定先冷眼旁觀。所有人都默契地保持沉默,權當看不見賀蘭氏的種種勾引舉動。

    武皇後似乎對姐姐的女兒格外寬容,不僅不生氣,還笑對旁人說,賀蘭氏嬌弱可憐,是她的“寶貝小心肝”。

    賀蘭氏以為武皇後年老色衰,不是自己的對手,膽子越來越大。上個月她竟然借口喝多了酒,直接睡在李治的床榻上。

    蓬萊宮的宦者、女官們嚇得麵如土色,聽到魏國夫人的笑聲就頭疼。

    裴英娘不想惹禍上身,一直下意識和賀蘭氏保持距離。多次婉拒李令月帶她出宮遊玩的邀請,也是為了避開賀蘭氏。

    李令月笑著揪揪裴英娘的臉頰,“你真是越來越懶了。”

    裴英娘笑了笑,也不反駁。

    李治單獨留下太子李弘說話,李賢、李顯和李旦送武皇後回寢殿。

    武皇後本身就不是溫柔和順的性子,臨朝聽政後,性情愈加剛硬威嚴,兒子們對她敬畏多於孺慕,母子幾人一路沉默,唯有衣裙拂過欄杆的簌簌聲響。

    李顯仗著自己年紀小,大著膽子道:“阿娘是想把裴十七許配給武家表兄嗎?”

    李旦愣了一下,雙手不自覺握拳。

    武皇後淺笑一聲,“小十七還小呢。”

    說完這句,轉身走進內殿。

    像是否認,又像是沒有否認。

    李顯急得抓耳撓腮,“阿娘什麽意思?”

    李賢鳳眼斜挑,瞥一眼李顯,“現在是武家兄弟娶婦,又不是你娶親,你著急上火做什麽?”

    李顯小聲嘀咕:“我覺得肯定是裴十七,不然阿娘為什麽要對她那麽好?你說是吧,阿弟?”

    他轉頭找李旦尋求支持,結果隻看到一道匆匆離去的背影。

    李顯一臉茫然:“走得那麽快幹什麽……”

    裴英娘回到東閣,取下發間的簪環首飾,綿密的長發攏成一個圓髻,簪一根靈芝碧玉簪子,換上一身半新不舊的葡萄錦圓領胡服,腳蹬一雙鹿皮長靴,興衝衝踏出正堂。

    半夏和忍冬跟在她身後,兩人也都換了一身輕便的裝束。

    剛走了沒幾步,迎麵隻見李旦從廊簷那頭匆匆走來,眉頭輕皺,神情淡然,看不出喜怒。

    她輕扭脖子,看向武皇後,大眼睛眨巴眨巴,等著後者的吩咐。

    武皇後說她是意外之喜,特地把她帶到李治跟前展示,肯定懷著某種目的,隻要她老實聽話,武皇後應該不會把她怎麽樣吧?

    李治的反應全在武皇後的意料之中。

    這個溫柔多情的男人,永遠懷著一副慈悲柔軟的心腸,哪怕當了皇帝,也依然如此。

    賀蘭氏以為趁她和李治有矛盾的時候加以挑撥,就能趁虛而入?

    未免太小瞧她武媚了。

    賀蘭氏的手段,甚至不如掖庭的低等戶婢。

    而她從太宗身邊不起眼的才人,到李治最為寵愛的皇後,再到參與政事的天後,起起落落,曆經風雨,豈會怕一個乳臭未幹、囂張跋扈的小姑娘?

    賀蘭氏忘了,她和家人享受的榮華富貴,全是靠著她這個姨母的庇蔭得來的。

    想效仿她的母親,做第二個韓國夫人?

    那就遂了她的心願罷。

    武皇後眼含笑意,對著裴英娘點點頭。

    這個裴家小娘子,年紀雖小,卻鎮定大方、乖巧順從,倒是個可造之材,比武家和武家姻親那群不知所謂的紈絝強多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裴家小娘子足夠本分。

    裴英娘如果能看懂武皇後在想什麽,一定會哭笑不得:她根本不鎮定,手心都是潮濕的汗水好嗎?

    她按著武皇後之前的囑咐,鼓起勇氣,抽出絲帕,遞給李治:“請陛下莫要傷悲,我、我害怕。”

    反正她才八歲,說話不用顧忌。眼圈一紅,別人就會軟語溫言哄她。

    李治恍然回神,接過手巾,拂去淚水,怔怔道:“你今年幾歲?”

    聲音又輕又柔,生怕嚇壞眼前的小娃娃。

    裴英娘脆聲道:“八歲。”

    “家住何坊?”

    “金城坊。”

    “父母是什麽人?”

    裴英娘頓了一下,“我父親是門下省左拾遺裴玄之,母親出自江東褚氏。”

    聽到褚氏的出身,李治眉峰輕皺,陷入沉思。

    他想起宰相褚遂良。

    褚遂良,以書法聞名天下,曾經位極人臣,極得李治信任。

    後來他因極力反對李治立武媚為後,被流放至愛州,死在荒涼的山野密林中。死後還被削職為民,兩個兒子也相繼去世。

    武皇後親自下令捕殺褚遂良,今天竟然把褚遂良的外孫女帶到他麵前。

    這份胸襟,讓李治大為詫異,詫異之餘,是佩服,一直以來,武媚都比他聰明,比他果敢。

    在被武皇後帶進宮的時候,裴英娘比李治更震驚。

    她的生母褚氏是褚遂良的小女兒,當年褚遂良之所以會被誣陷下獄,直接原因是裴家人告發褚遂良有謀反之心,根本原因是武皇後早對褚遂良起了殺心,恨不得殺之而後快,什麽謀反,不過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罷了。

    幾年前,褚氏在得知父兄全部葬身於流放地愛州之後,一怒之下,和裴拾遺斷絕夫妻關係。

    其實裴拾遺挺無辜的,他本人是堅定的□□,根本沒想過要陷害嶽父,而且他的從兄也牽連其中,被武後殘忍殺害。

    裴十郎和裴十二娘就是那位慘遭戕害的裴郎君僅存於世的骨血。

    偏偏那個告發褚遂良的裴家人是裴拾遺的族兄,平時和他走得很近,而褚氏父兄私底下的談話,基本上是裴拾遺無意間泄露出去的。

    他的無心之言,被那個族兄當成證據,呈交禦前。

    褚氏怒不可遏,斷然和離。

    裴拾遺一麵痛恨族兄的背叛,一麵惱怒妻子不信任自己,一麵憤恨武皇後的隻手遮天,幾種情緒交雜在一塊,他成為太子李弘的死忠。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報複妻子褚氏的絕情,裴拾遺收養裴十郎和裴十二娘,冷落裴英娘,將武皇後視作妖婦。

    簡單地說:武皇後是裴英娘的仇人。

    她害死裴英娘的外祖父和舅舅,間接導致裴拾遺和褚氏婚姻破裂。

    正因為知道自己身份敏感,裴英娘才謹小慎微,戰戰兢兢。

    武皇後反而是最淡然的那一個。

    還沒走出裴府時,她已經打聽清楚裴英娘的出身。她並不在乎裴英娘是誰的女兒,誰的外孫女兒,權勢之下,父母之仇也不過一哂而已。

    “陛下,我打算把十七娘接到宮中,親自教養。”

    武皇後一語驚醒夢中人。

    李治回過神,目光重新落到裴英娘臉上,又露出那種悲傷、愧疚、懷念的表情,顫聲道:“既然皇後喜歡,就留在宮裏養大罷。”

    裴英娘一臉愕然:等等,你們還沒問我的意見啊?

    不過想一想,武皇後是注定要登基做女皇帝的,做她的兒子,沒有最慘,隻有更慘。

    可做她的女兒,倒是可以無憂無慮,盡情享受榮華富貴。

    當然,前提是不能得罪李氏皇族,也不能開罪武氏宗族。

    雖然前景堪憂,但是怎麽說也是天帝和天後的養女,總比待在裴家受氣強一點吧?

    不管裴英娘怎麽想,李治和武皇後幾句話之間,決定了她的命運。

    宮女進殿,把裴英娘帶到回廊一間小耳房裏。

    地上鋪設坐榻,榻前支食案,案上一溜鎏金對鹿紋金花盤,分別盛著寒具、千層酥、粉糍、雙拌方破餅、金乳酥,這些都是甜的。鹹的少些,隻有蟹黃畢羅、天花畢羅和鵝肉脯。

    旁邊一碗蔗漿,一碗牛酪漿。

    宮女跪在食案邊,挽起袖子,手執小銀匙子,把琥珀色蔗漿淋在一盤盤點心上。

    一個頭梳螺髻、穿襦裙的宮女跪在食案另一邊,把澆了糖汁的點心夾到銀盤子裏,笑眯眯道:“女郎餓壞了吧?先用些點心。”

    裴英娘悄悄咽口口水,跪坐在坐榻上,專心吃點心。

    她確實餓壞了,在武皇後麵前,還能勉強忍著,現在出了內堂,才覺得饑腸轆轆。

    之前換衣裳的時候,那一包藏在袖子裏的巨勝奴不知丟到哪裏去了。

    從打傷裴十郎,到入宮覲見李治,她米粒未進,如果不是因為緊張害怕,腸胃可能早就鼓噪抗議了。

    餓壞的結果是,裴英娘一口一枚點心,吃得很香甜。

    兩個宮女一起上陣,飛快地替她夾點心,轉眼間,幾盤點心被她吃了個七七八八。

    宮女們悄悄對視一眼——不是因為裴英娘吃得多,也不是因為裴英娘吃得快,而是不知道為什麽,看著裴英娘嘎嘣嘎嘣咬點心,她們也覺得好餓啊!明明她們交班前已經吃飽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