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二章 校慶

字數:4102   加入書籤

A+A-




    

    

    林子軒和崔永原客套幾句便離開了,他過來隻是表明自身的態度,以他的身份不會和崔永原討論細節性的問題.

    再說了,他要是留下,手底下的人有所顧忌,不好開展工作。

    作為領導,該消失的時候就要消失,隻看最終的結果。

    至於能不能談攏,要看雙方妥協的程度,林子軒的態度是不能影響電影的整體效果,否則隻能得罪崔永原了。

    別看崔永原是火遍全國的主持人,但對好夢公司的影響不大。

    林子軒一貫是以和為貴,不過這些年也得罪了不少人,怕得罪人不行,過於軟弱隻能成為別人揉捏的對象。

    他和崔永原約定兩天後校慶的時候再好好聊聊,緩和氛圍。

    京城廣播學院的校慶在九月份,今年是建校四十八周年。

    一般而言,逢五逢十的校慶會大辦,邀請著名校友參與,平時的校慶是學生們自娛自樂,不需要校友參加。

    今年有所不同,包括林子軒和慕姍姍在內的不少人都接到了校方的邀請。

    不是年份特殊,而是廣播學院的領導想要有一番作為。

    校領導準備把廣播學院建設成為一所綜合性的大學,並且更改校名。

    他們的理由是傳統的學科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傳媒教育和研究的需求,需要進一步拓展學科領域,調整學科結構。

    樹立“大傳媒”觀念,為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新媒體提供全方位服務。

    所以,為了應對信息技術和傳媒產業的發展,應該把廣播學院建設成為一所以信息傳播為特色的綜合性大學。

    這兩年,在國內的高校中,“學院”升級為“大學”成為一種大趨勢。

    “學院”一般指專業性較強的院校,“大學”指綜合性的院校。

    一旦成為“大學”,不僅叫起來好聽,在學科專業的設置上,在招生計劃上,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養上,在國家的經費劃撥上都有一定的優勢。

    高校擴招,學費逐年遞增,學校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商機無限……

    在這種情況下,隻要有條件的高校都想升級為大學。

    教育部對此有規定,隻有硬件和軟件都達標的學校才能批準成為大學,硬件指的是學校的教學設施,軟件指的是教學質量。

    京城廣播學院本身是教育部直屬的“11工程”重大學,有良好的基礎,是國內廣播院校的最高學府,升級為大學問題不大。

    重討論的是改名字,“學院”聽起來就比“大學”低一個層次。

    按理說,直接叫京城廣播大學好了,可有人覺得“廣播”隻是傳媒的一種方式,不夠全麵,應該叫華國傳媒大學,和國際接軌。

    也有人表示反對,“廣播學院”在國內深入人心,這個牌子具有曆史和紀念價值,丟掉非常可惜。

    “廣播大學”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體現新舊校名之間的傳承關係。

    為了一個名字,廣播學院以校長的名義向學校的知名校友或社會名人發出兩百多封的征詢函,征求大家的意見。

    校方認為征詢知名校友的意見是對他們的尊重,這些校友在社會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對學校的發展有所助益。

    林子軒和慕姍姍自然接到了信函。

    這次參加校慶一方麵是為母校升級大學助陣,另外也是為了改校名的事情。

    林子軒覺得叫廣播大學就挺好,有親切感,傳媒大學聽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但總覺得少了什麽。

    校領導和在校學生肯定希望用“傳媒大學”,隻有他們這些早就離開學校人喜歡原來的稱謂。

    因為那代表著他們一去不返的青春年華。

    九月二十日上午,林子軒和慕姍姍開車來到京城廣播學院,在圖書館上懸掛著一條歡迎知名校友的紅色橫幅。

    上午是一場校友歡迎會,中午吃飯,下午休息,晚上是學生舉辦的文藝晚上。

    在學生會學生的引領下,他們來到歡迎會的會場,現場來了五六十人,兩人被安排在第三排,前麵是一些老同誌。

    林子軒認識其中的大部分人。

    有退休的老領導,也有正在崗位的實權幹部,以及教書育人的老教授,還有不少華國電視台的著名主持人和媒體記者。

    廣播學院這幾十年培養了大批人才,在廣播係統內基本上是廣播學院的天下。

    林子軒看到了崔永原,打了招呼,他早已脫離廣播係統,和那些人不怎麽熟。

    十鍾,校長帶著一眾校領導前來,和大家寒暄一番。

    一位副校長介紹了當下學校的籌備情況。

    改名的事情需要盡快定下來,因為要得到教育部門的批準,教育部會派人審查學校的各項指標,一共有三次審查,全部合格後才能升級為大學。

    “希望各位校友同心同力,讓我們的廣播學院再創輝煌。”副校長慨然道。

    學校重視知名校友,不僅是因為這些人在社會上的影響,還有校友的捐贈。

    有的校友是企業家,捐款建座教學樓,既能為學校發展做貢獻,還能留名。

    此次校慶邀請大家前來,就有這個意思。

    校友捐贈是學校的一項收入來源,並不稀奇,在西方,很多大學的教學經費主要依靠的就是校友捐贈。

    林子軒和慕姍姍來之前商量過,以他們的名義向學校的播音主持專業捐贈一千萬人民幣,用於教學設備的更新。

    同時建立一個助學基金,今後每年提供五十萬元資助貧困學生。

    之所以要求的這麽詳細,主要是為了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

    兩人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捐贈給院係理由充分,購買教學設備比建造教學樓更實際,助學金雖然不多,勝在每年都有,細水長流,能直接幫助學生,而不是搞所謂的形象工程。

    吃了中飯,校方安排了招待所供眾人休息,也可以選擇回家。

    晚上八鍾,校慶的文藝晚會在大禮堂拉開帷幕。

    林子軒和慕姍姍坐在前排,看著周圍青春洋溢的學生,感慨不已。

    很多年前,他們同樣如此,慕姍姍曾是校慶的主持人,站在台上,明豔無方。(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