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鄭州故舊

字數:3484   加入書籤

A+A-




    ()    這邊四人共乘馬車一路快馬加鞭的跑往鄭州,另一邊,易子川與小龍女則一路慢行,也不著急。隻是這山間花草樹木,鳥獸山石早沒了興趣,平平淡淡的趕了好些天,才到了鄭州地界。

    才入城,就聽旁邊的一個賣麵小攤販說道:“蒙古這會可得怕了。”

    他才說完,就見後麵有一客人,吃了兩口麵,又拿起袖子在嘴巴上抹了抹,而後道:“可不?如今北方大捷,蒙古人早跑到不知什麽地方去了。”

    小攤販又道:“聽說朝廷還有意思要打到蒙古去。”那客人聞言歎了一口氣,道:“那征兵的不還在?現如今城裏青壯能有多少?沒兩個錢的,全都上了戰場,能入東軍還好,要是進了楊家軍,可是九死一生。”

    這時旁邊的一個客人反駁道:“自然是要入楊家軍,東軍有什麽好?打仗的不還是楊家軍在打?”

    另一人又駁道:“你如此推崇楊家軍,何不就此入伍?好建功立業!”那人聞言支支吾吾竟憋不出下一句,隻悶了許久後才道:“我們役錢可是交足了的,你怎不去!”

    那人又駁一句,二人一來一回,吵吵鬧鬧直到那小販上前勸阻才算罷了。

    易子川與小龍女又往城走去,入了一家客棧。

    二人才一坐下,那小二便就跑了來,一邊說道:“客官,不好意思,今天人多,才瞧見您,可吃些甚麽?”

    易子川要了幾個菜,又對著小二打聽道:“方才街上聽說北方大捷,可是臨潢拿下了?”

    那小二聞言哈哈直笑,後道:“客官怕還不知蒙古敗兵之事。”易子川道:“蒙古兵敗了?”

    小二道:“那可不?如今朝廷連下聖旨,封楊康為燕國公,兩個兒子各領了一個五品、一個領了六品的武職,如今一門將,可威風了!”

    易子川道:“蒙古既然敗了應該會議和吧?”小二道:“議和?隻怕不會,這幾天街上依舊還有征兵的,蒙古敗了,楊家軍應該是要殺進蒙古,以報屠戮之仇啦。”

    易子川聞言心又是一堵,幽幽思道:“報仇,又是報仇?這世界仇是有多少?怎麽都報不完呢?不狂找我報仇,我找不狂報仇,武通找李莫愁報仇,耶律齊為父報仇,現在宋人又要找蒙古人報仇!這麽打下去,可什麽時候是個頭?”

    小二見他神思不定,便又開口道:“客官放心,咱們這雖有征兵役,但你是外鄉的,也找不到你去。”

    易子川心思卻早不在這小二身上,隻想著這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為何一定要拚個你死我活?當年意氣風發,不覺有它,如今沉寂了些許年,越發的洗盡鉛華,倒有些世外高人的心態了。

    想到此處,不覺有自嘲的笑了笑,而後道:“多謝小二哥提點啦。”小二笑了笑,又道:“客官可真客氣,我也再告訴你一些。近日咱鄭州府可有大事!”

    易子川奇道:“哦?”

    小二便又賣弄道:“聽說京來了一個大官,本要北上前線,與楊家軍商討北伐之事,後不知何故竟改在鄭州會麵!我也是前些日子聽幾個官差在這說話,才知道的。”

    一聽京城要跟楊家軍商討北伐,也就是準備要進攻蒙古了!也不知來的都是什麽人,楊家來的又是什麽人,楊康要坐鎮北方,想必是楊過或者楊傑。易子川想到此處忽然靈一動,暗道:“如今戰事不斷,既然他們到這會麵,何不在鄭州等上一二日?屆時勸雙方罷兵,蒙古如今勢弱,他們領土又廣,若大宋說罷兵必然是千依百順。”

    易子川此時隻想著將兩國戰事化解,止幹戈,卻不想,國盛不進,豈不自毀長城?而且蒙古如狼似虎,如今能罷,將來也能安分守己不成?

    此事且不再說,卻隻說這鄭州府,又一奇事。

    這日官道上人馬稀疏,忽聽一陣轟隆之聲從遠處傳來。不多時便見快馬四匹先奔入府,四馬過後,又是數十紅衣衙役,前頭兩個舉著兩個大燈籠,燈籠後麵是幾個抬著牌匾的人,牌匾有兩張,一張寫著“順天府”,一張寫著“欽差禦史”。兩匾過後,又有頂八人大轎,大轎後麵跟了幾輛馬車,馬車上是一些婆子,與一些家用的器物。浩浩蕩蕩的一行人徑直往鄭州府走去,快到鄭州的時候,就見城門處早有官員來迎接了。

    隻見那官員隔了老遠便打躬作揖,後又跪下拜道:“吾皇萬歲!”官員後麵的十來個小官也複叩首,口呼萬歲。

    這時,隊伍也停下,隻聽轎傳來一個聲音:“奉陛下旨意,於鄭州府視察兵役,知府大人不必太過拘禮。”

    那知府這才起身,打躬道:“江大人今為欽差,便如陛下親臨,我等豈敢無禮?”

    這時就見最前的一個轎子掀開布簾,一正裝大員在轎跨步走出,眾官員見狀,又複作揖行禮。

    那人走到眾人跟前,說道:“不過視察幾日,諸位大人不必如此。”

    眾官員又複客套了許久,才領著這位“欽差大臣”往鄭州府去。到了一處大院,那知府又道:“自收到旨意,我們就安排了人收拾,大人可以先在此處歇息,待北方人到,我便引他們來見。”

    那欽差大臣點了點頭,便就打發眾人散去。

    待到眾人散去,就見頂轎子,後麵的兩頂也掀開了布簾。

    間那頂下來了一個貴氣十足的夫人,舉投足皆是溫爾雅,氣度不凡。

    後麵那頂卻是下來了兩個人,都是姑娘,一個身著紫色花裙,約莫十四五歲,嬌俏可愛。旁邊則站著一個紅衣女子,也是清秀,隻見那紫衣的小女孩對著那紅衣女子道:“姑姑,這就是鄭州?”

    那紅衣女笑道:“是啦是啦。”說著又與這這紫衣女往前走去。

    此時再細看去,這紅衣女子竟就是當年去京城的江月!

    江月到了那欽差大臣前頭,說道:“我跟念兒去街上走走。”那欽差大臣道:“才到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先進屋休息休息,明日再去不遲。”

    這個欽差自然就是當年與林正清一家逃往終南山的江雲了!江雲這些年先是大海撈針一般在江湖尋找江月,苦尋無果之後,便與林正清回了京城,後在林正清的舉薦下又當了官,幾年下來竟也混得有聲有色,加上又與終南山有舊,深得理宗信任。公告:筆趣閣app上線了,支持安卓,蘋果。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進入下載安裝:appxsyd(按住秒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