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老李召見(下)

字數:2735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甲午之軍工霸世 !

    不過李暉現在已經不是剛剛穿越的那陣子了,回想起進入天津機器局以後看到的無數問題,李暉很快就理解了李鴻章的想法,對他不禁多了一點同情,“也是啊,就國內洋務企業那低劣的產品質量和高昂的生產成本,還真不如直接購買洋貨來得劃算,老李又不知道應該如何改善管理,這個問題長期沒法解決,氣憤下會說出那樣的話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其實從老李搞了那麽多近代軍工企業來看,他怎麽也比後來的常凱申強多了,隻是正如他不重視基礎教育的原因一樣,眼看著滿清日暮途窮,這個‘我大清’的‘裱糊匠’難免急功近利......”

    想到“急功近利”這四個字,李暉突然眼前一亮,原來關鍵在這裏,明白了李鴻章的這一心態,他說服對方的把握自然增加了不少。因為李暉自己現在同樣也是急功近利,而他挪用鋼廠建設資金的建議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心態。

    甲午戰爭迫在眉睫,李暉必須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盡快地幫助北洋水師提升實力來至少改變甲午海戰的結果,這樣急迫的心情是連李鴻章都比不了的。而在曆史上,天津機器局的鋼廠直到《馬關條約》簽訂後才建成投產,沒能對那場戰爭起到半點幫助,反而占用了大量資金,對戰備造成了負麵影響......

    在舊中國工業建設的曆史上,類似的悲劇並不止這一個,比如閻錫山費盡心血建成的具有四五萬噸鋼材產能(粗鋼年產能有七八萬噸,比建成前內地全部鋼產量加起來都多。)的西北煉鋼廠,直到1937年末才建成投產,結果轉眼就成了鬼子的戰利品......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固然是因為投資者缺乏遠見或者抱有僥幸心理而低估了戰爭的風險,但鋼鐵工業建設周期較長的特點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特別是在平爐煉鋼法還是主流的年代裏。因此,當時發展鋼鐵工業必須有一個較為安定的外部環境,如果不久便要打仗,花大錢投資鋼鐵廠絕對是不明智的。

    這件事上日本人就要精明多了,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鋼鐵工業的重要性,但第一個上規模的鋼鐵廠直到甲午戰爭獲勝後才開始投資建設,此時明治維新已經開始了好幾十年。這或許正是因為日本政府考慮到隨時可能對中國開戰,而不敢將資金投到建設周期較長的鋼鐵工業中去。另外,日本人不急於發展鋼鐵工業可能也與他們特殊的國情有關,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基本沒有鐵礦出產,就算他們擁有了強大的鋼鐵冶煉能力,也還是沒法擺脫對進口的依賴。因此曆史上直到利用盛宣懷控製了湖南大冶鐵礦、有了穩定的鐵礦石來源後,日本國內才開始大力發展鋼鐵工業。不過天津機器局的鋼廠其實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中國此時僅有湖南的大冶鐵礦這麽一個近代鐵礦,距離很遠不說,還控製在敵對派係的張之洞手裏,一點都不可靠......

    李暉提及的第一點讓李鴻章怫然不悅,但第二點卻讓他立即重視了起來,雖然張之洞在清流當中還算是比較顧全大局的,但也隻是相對來說,李鴻章斷然不會讓自己的命脈把持在這個對頭手裏,最終還是同意挪用部分款項,不過為防引人注意,金額不會太多。於是李暉又出了一個新的主意......

    由於相談甚歡,李鴻章甚至都忘了吃飯,直到女婿張佩倫過來提醒他才注意到自己的肚子已經開始抗議了,不禁啞然失笑,讚歎道,“東陽真乃天下奇才也!吾得東陽,洋務必成,這真乃大清之幸啊!”

    聞聽此言,李暉臉上的笑容頓時僵住,好在他反應夠快及時掩飾了下來,李鴻章又正心潮澎湃而沒能發覺。但李鴻章的那句由衷之言還是給李暉提了個醒,“看來老李真是鐵了心要做滿清的忠臣,那將來與之為敵就是不可避免的,接下來我隻幫北洋水師打贏海戰就行了,別的切記不能多說,雖然多少有點同情老李的遭遇,但我可不會愚蠢到幫助自己的敵人!”

    雖然為了怕李鴻章看出問題,李暉在飯桌上繼續談笑風生,但是不經意間,話題已經集中到李暉此來的最初目的——海軍的軍備問題。李鴻章老奸巨猾,很自然地察覺到了這一變化,卻並沒有生出懷疑,因為以常理而論,李暉現在還太過年輕,本來就不可能一直保持之前的驚豔表現。從某種意義上,李暉的收斂反倒讓李鴻章不自覺地鬆了口氣,之前他的表現實在太過妖孽,簡直是超出常理之外,甚至讓李鴻章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壓力......

    令李鴻章有些意外的是,李暉並沒有急著幫他擬定采購清單,而是先幹起了一件他一直都沒有引起重視的工作——統一譯名。雖然晚清湧現出了一些翻譯家,但由於這些翻譯工作並沒有統一的組織,導致一詞多譯的現象極為普遍,別的不說,同一個人名都可能有好幾種、甚至十幾種翻譯,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國人研習西學的難度。

    而另一方麵,這又嚴重浪費了清末中國本就匱乏的翻譯力量,導致很多急需翻譯的領域遲遲沒人翻譯,比如說,北洋水師都成立那麽多年了,居然還沒有中文口令可用,隻能逼著官兵們學習英文。北洋水師就連水手也往往能夠說出一嘴流利的英語,這在後世被很多軍迷認為是其訓練有素的標誌,但究其緣由,又何嚐不是一種悲哀?

    因此李暉決定提前將後世翻譯的原則引入到這個年代,以減少人才浪費,首先,外國的人名地名全用音譯,而不要一會兒音譯、一會兒意譯,增大後來人的學習難度;第二步則更難,李暉打算用後世的成熟譯名取代目前五花八門而且普遍過於文言化的譯法,不過以他目前在國內籍籍無名的現狀,要說服那些大牛談何容易?

    好在李鴻章看過李暉的草案後表示了認可,以其權勢助推的話,應該還是有些希望的。這項工作如果要全麵鋪開,沒有幾年時間別想完成,而將幹預甲午戰爭作為穿越後首個目標的李暉顯然不可能有那麽多的時間,因此他理所當然地隻選擇海軍專業術語作為試點,而且即使如此,他也沒打算一個人獨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