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三重奏的衝擊(下)

字數:286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甲午之軍工霸世 !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不過,這也不全是壞事,尺寸沒放大太多,就還有餘力加大射角以提升射程,甚至還能稍稍增加一點******的數量,這些也都是很有意義的。

    主炮加大口徑、提高初速之後,穿甲彈的穿深必然水漲船高,但這是否足夠了呢?要知道,李暉設計這款新式戰艦的假想敵可是威嚴級戰列艦,後者的水線裝甲是厚達9英寸(229mm)的哈維鎳鋼裝甲,而根據日俄戰爭中的實戰表現來看,180mm巨炮的攻擊啊!

    但結論卻是足夠了,李暉敢誇這樣的海口,自然是因為係統給出的評估數據。經過無數事實的驗證之後,李暉現在對其已經充分信任。

    更重要的是,長江口一戰中210mm厚度的哈維鎳鋼裝甲,這個效率其實已經大大超越了曆史上日俄戰爭中的穿甲彈,有了這樣的實例為證,李暉自然是信心十足。

    至於其中的原理,李暉仔細比較了日俄穿甲彈與自己設計的穿甲彈的差異之後,也已經基本給弄明白了。

    由於係統科技的研究進度所限,在結構上,李暉設計的穿甲彈與日俄戰爭中雙方所用的並無根本性的差異,彈體材質更好一點對穿甲能力有些幫助,但程度十分有限,真正區別大的應該是炮彈裝藥不同,曆史上毛子用的是火棉、而鬼子用的是苦味酸,都是高敏感度炸藥,而李暉設計的穿甲彈內所裝的卻是比較鈍感的銀色炸藥。

    “問題應該就出在這裏。”,李暉發現這一點後,頓時想起了穿越前看過的英國皇家海軍1915年炮術手冊,裏麵提到采用苦味酸裝藥的穿甲彈實際穿深隻有采用黑火藥的同型穿甲彈的不到四分之三,雖然那說的是被帽穿甲彈,但其中的原理對於無被帽的穿甲彈應該也同樣適用。

    與戰前測試得出的穿深數據相比,日俄海戰中穿甲彈撐死了也就能夠打出五六成的穿深,這個差異未免太大,讓當時各國海軍的技術人員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很後來才搞明白。

    其實這是因為測試時為了更好地觀察,穿甲彈內的炸藥都換成了沙子或者鹽塊,而在實戰中,穿甲彈內是有炸藥的,在穿透敵艦裝甲的過程中受到擠壓和摩擦後,炸藥不等引信激發就會提前引爆,使得穿甲彈根本打不出理論上的穿深。穿甲彈所裝的炸藥越少、炸藥類型越鈍感,早炸就出現得越晚,實戰中的穿深也就越接近於理論值,當然太鈍感也不行,要是到了引信都沒法引爆的程度,那還不如直接用實心彈呢!

    銀色炸藥加入了大量鋁粉,因此極為鈍感,遠非苦味酸和黑火藥可以相比,以之為裝藥的穿甲彈在實戰中甚至可以打出相當於理論值七八成的穿深,可以確保在4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威嚴級9英寸厚的水線主裝甲帶(入射角的影響已經算了進去)。

    考慮到模擬時威嚴級戰列艦的裝甲是按係統產品來算的,實戰中一般來說都要比這個稍差一些,自然也就更容易擊穿,因此就算在5000米的距離上,一般來說應該也沒什麽問題。

    再說了,即使運氣太差沒能直接擊穿,在隻差一點的情況下,至少肯定能夠將其炸穿,而在水線裝甲上開個堵不住的大洞,同樣會對軍艦造成很大的威脅。

    由於不再需要配合北洋水師的老船,新艦沒必要再兼顧兩種編隊方式,因此李暉果斷地放棄了先天不足的菱形布局,而采用了類似大部分無畏艦的全中軸線主炮布局,側向對敵時能夠以8門275mm主炮齊射,如果再考慮到這款被李暉命名為“乙未式40倍徑275mm速射炮”的經典艦炮在射速上壓倒性的優勢,這幾乎已經相當於十幾艘(打穿甲彈)/五六艘(打爆破彈)威嚴級戰列艦的火力

    相比大幅加強了的火力,由於海天級裝巡的防護目前已經夠用,李暉並沒有進一步加強,還是最大厚度才155mm的克虜伯裝甲。反正新艦不會馬上就造出來,就算西方列強能夠提前搞出較鈍感的烈性炸藥和被帽穿甲彈,他也可以臨時更改設計方案

    海天級裝巡的速度讓英國皇家海軍都稱羨不已,但李暉卻知道其潛力還遠未發揮出來,菱形主炮布局造成的粗短艦形導致航行阻力大增,而受限的噸位尺寸則令其無法安裝可選擇的最強動力係統,但現在,這兩點都不再是問題。

    最終新艦采用了三軸驅動,其常規輸出功率就達到了24000馬力,與海天級開啟強壓通風的狀態相當,而她要是也開啟強壓通風,其極限輸出功率更可超過35000馬力,使得新艦能以標準排水量都接近14000噸、正常排水量更達到了16600噸的龐大艦體跑出最快24節的恐怖航速,即使這隻能出現在強壓通風的特殊狀態下,也足以讓人為之瞠目結舌了

    新艦是以裝甲巡洋艦為模板優化而成,但那堪比戰列艦的火力和噸位、以及幾乎可以跟輕巡洋艦相比的驚人航速,都標誌著一種全新的艦型問世。

    事實上,如果隻比技術參數,這艘還停留在圖紙上的軍艦活脫脫就是曆史上第一艘戰列巡洋艦“無敵”號的縮水版,她的橫空出世肯定會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而曆史上由“無畏艦”所引發的技術革命與軍備競賽也將由此提前開啟。

    不過,如果嚴格說來,李暉選用的組件其實大都是曆史上1898年推出的產品,也就比現在晚了三年而已,可是僅僅將這些並不算特別先進技術夠整合起來,就能創造出如此強大的武器,這實在是讓人驚歎。或許這就是軍工最吸引人的獨特魅力吧?

    事實上,李暉現在已經深深地為之著迷,甚至都已經說不清,他在海天級裝巡完全夠用的情況下,這麽急著設計更加強大的新艦,到底是未雨綢繆呢,還是為了借機過把癮(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