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洋務運動的遺產(下)

字數:2857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甲午之軍工霸世 !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江南造船廠留下了,還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而原本國內第一的馬尾造船廠卻被迫拆遷,大部分人員和設備並入了青島海軍造船廠、剩下的一小部分則被江南造船廠吸收。

    由於大多出自船政係,海軍上下對此都很傷感,卻無人出來指責李暉,因為大家都知道馬江水淺,隨著各國艦船越造越大,馬尾造船廠早晚都得放棄,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現在就搬,損失還小一點。實在要怪的話,也隻能怪當初興辦福州船政局的時候缺乏遠見。

    需要拆遷的洋務企業還有很多,隻有輪船招商局這樣的物流企業和無法遷移的路礦能夠完全幸免。特別是軍工企業,那更是幾乎都挪了窩,就連利於就近供應軍火而被暫時留用的天津製造局,隨著東北戰場局勢的日漸明朗,也終究沒能擺脫遷離舊址的命運

    依克唐阿是慈禧的鐵杆心腹,確證了慈禧死於起義軍之手的噩耗後,這廝遙望北京放聲慟哭,將額頭都磕出了血來。對起義軍切齒痛恨的依克唐阿甚至在自己的一條胳膊上劃出了一道深深的口子,立誓與“短毛逆賊”不死不休!

    可是依克唐阿沒有想到的是,袁世凱比他更早確認了此事、而且下手那麽果斷。結果依克唐阿不但沒能將奉天清軍的指揮權集中到自己手裏反攻北京,反倒是連奉天城都保不住,隻能與還想著恢複旗人江山的盛京將軍裕祿一起倉皇出逃,連兩座皇陵都丟下不管了。

    由於兵力嚴重不足,依克唐阿隻能帶著部隊去投之前的敵人桂太郎,可是基層的官兵大都來自東北本地,他們對“我大清”並無多少忠誠,反倒是普遍對日軍恨之入骨,甚至就連一些旗人也是如此。

    聽說主將居然要帶著他們去投日本人,全軍上下頓時一片嘩然,很快就有人開了小差,而且數量越來越多

    逃出奉天的清軍餘孽全是騎兵,這固然利於脫逃,但是一旦軍心動搖,這騎兵開小差的成功率可比步兵高得多了。結果,雖然依克唐阿想盡了辦法阻止下麵的官兵逃跑,但人員卻仍不斷減少,當這支清軍餘孽總算與日軍接上頭之後,依克唐阿清點了一點人馬,發現將裕祿的部隊算進去也湊不齊五千人了,登時一口老血噴了出來,“難道忠於我大清的,已經隻剩這麽一點人了嗎?”

    讓依克唐阿稍感安慰的是,桂太郎對他的到來表示了歡迎,如果日軍閉門不納、甚至直接動武消滅他們的話,依克唐阿恐怕就真的隻能絕望自盡了

    如果按照日本政府在戰前製定的策略,中國發生內亂時,日軍應該與叛軍聯手對付清軍才對,但桂太郎這個時候卻再次展現出了他過人的政治眼光

    之前偷襲旅順遇挫,已經讓桂太郎初步意識到了起義軍戰力的強大,而他們起兵才個把月時間就能覆滅清廷,更是讓桂太郎感到心驚,雖然暫時還沒有起義軍的詳細情報,但他已經將其視為日本侵華的最大勁敵。

    戰前日本政府之所以定下拉攏漢人共同對付滿清的策略,可不是為了幫助漢人擺脫滿清統治,而純粹隻是想讓中國分裂內亂而已,扶助漢人起義軍是因為他們剛剛起來、實力肯定遠較清軍為弱,這樣中國的內戰就可以打上更久。

    桂太郎很清楚,若是中國的漢人起義形勢一片大好,真的有了推翻滿清的希望,那麽日本政府一定會反過來支援滿清,原因很簡單,這樣才能讓中國的內戰持續更久,更加符合日本的國家利益。

    金州地峽一戰的規模雖然不算很大,卻將這支起義軍強勢的對外立場和遠超日軍的強大戰力完全表現了出來,這支突兀出現的起義軍遠不像日本政府戰前預估的那樣有一個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而是從一開始就極為強大,這樣一支實力深不可測的勢力隻要放手不管,應該很快就能統一中國,那絕對會是日本的噩夢。

    此外,那些被俘人員遭受到的屈辱更讓桂太郎感到了對方指揮官對日軍的濃重敵意,就算桂太郎隻是為了自保,也不會將依克唐阿他們往外麵趕的。清軍的戰鬥力再弱,好歹熟悉當地情況,尤其這些人還都是第三師團比較缺乏的騎兵!

    於是,桂太郎不但親自迎接依克唐阿等人,還對他們表達了對慈禧和光緒遇難的深切哀悼,甚至還灑下了一把同情的淚水,好吧,其實桂太郎是用了一點芥末,結果這東西刺激性實在太強,害得他眼淚流了足足一天

    就算心裏明知道桂太郎是在做戲,看到他這樣的態度,依克唐阿也還是多少有些感動。但是,態度並不能當飯吃,依克唐阿和裕祿為了免遭袁世凱的毒手,是連夜輕騎出逃,每個人就帶了三天的幹糧,可問題是,日軍現在的糧草也同樣緊張。

    早在殺進奉天之前,桂太郎的部隊就再沒有從後方獲得哪怕一粒糧食,由於民眾抗日武裝的襲擾和東北糟糕的基建,有限的運力基本都被用來運走傷病員和高價值的戰利品、同時運來補充的兵員,損耗的武器彈藥全靠繳獲、而糧草則是就地“征集”。

    一開始因為清軍兵敗如山倒,日軍第三師團光是繳獲到的糧草就很可觀,而下鄉搶糧的效率也相當高,因此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但隨著自朝鮮歸國的清軍重建完成、尤其是補充了大量對日軍有著刻骨仇恨的新兵之後,清軍的戰鬥力、特別是作戰意誌較之前大幅增強,日軍繳獲到大量糧草的機會越來越少,而征糧又因為當地民眾們紛紛起來反抗、至少也遠遠逃離,效率也同樣不斷下滑。再加上日軍第三師團西麵要對付不斷增兵的清軍,還得分兵防範旅順的起義軍突然北上,兵力上日益吃緊,能夠分派出去籌糧的人手嚴重不足,全師團上下近3萬張嘴嗷嗷待哺,日子怎麽可能還像當初那麽好過?(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