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賠款割地 上
字數:2606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甲午之軍工霸世 !
勝海舟聽後登時臉色大變,對大同黨情報的準確不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但他還是強辯道,“可是你們要求支付金銀啊,日本資源匱乏,工業品也有很多種類不能自給自足,能夠維持貿易收支平衡就很不容易了,哪兒來的那麽多硬通貨”
不過李暉對此早有準備,唐紹儀隻需根據上麵下發的資料照本宣科就行了,“日本當年可是金銀之國啊,雖然如今那些礦藏都開采得差不多了,但如果運用我們提供的新技術,應該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尤其是佐渡金山還有重新成為世界級金銀礦的可~w~~la”
勝海舟聽後頓時大喜,以為日本有了新的財源,卻不知道那幾座金山銀山殘餘的礦石雖然總儲量仍有不少,但品位卻已經低到了一定程度,如果硬要大幅提升產量,就算有超越西方的先進技術,也一定會造成極為嚴重的環境汙染。好吧,其實那些先進技術本來就是造成汙染的元凶......
唐紹儀對礦冶一竅不通,自然更看不出問題,他隻是照著李暉事先的安排繼續講道,“而且和議達成之後,中日兩國還會締結全麵的盟約......”
中國會支持日本廢除西方強加給日本的不平等條約,這是李暉之前就提過的,因此勝海舟並不特別驚喜,但是中日兩國建立生絲價格同盟以增強議價權,逼西方抬高生絲收購價格這一點卻讓勝海舟頓時就眼前一亮,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出口創匯幾乎全靠生絲,哪怕價格隻抬高一兩成,所能得到的利益也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何況僅僅是消除中日兩國絲商之間價格戰的影響,絲價提升的空間就絕對不止這麽一點。
但是就目前來說,卻有一個問題先得解決,眼下中英之戰正打得熱火朝天,東西方的貿易幾乎完全中斷,日本的絲商都快急死了,要是這場戰爭遲遲不能結束,他們隻怕都要破產了,生絲同盟雖然很讓人向往,卻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放心,這場戰爭應該很快就會結束了。”,唐紹儀的這句話讓勝海舟以為中國政府準備讓步,可他接下來的話卻完全不是這個意思,“隻要英國本土派來的艦隊被打敗了,英國政府就隻能認栽,老老實實地割地賠款了。”
勝海舟頓時更加擔心,問道,“貴國還想要英國政府割地賠款割地是殖民地的話,或許還有一點可能,這賠款,曆史上好像從來都沒有過吧”
“這的確是個問題,不過總能有辦法解決。隻要這次海上決戰再輸,英國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將陷入完全不設防的危險狀態,就算再強硬的政府,也很難承受那麽大的損失。話說回來,就算那個時候英國政府還是不肯賠款,那也沒什麽,我們會一直打到印度去,扶植當地的反英分子鬧獨立,看他們還能不能坐得住。”,唐紹儀冷哼道,這樣的狠話他以前可說不出來,很明顯,在新加坡戰役的輝煌勝利激勵下,就連一貫都很畏懼洋人的外交人員,骨頭也漸漸硬了起來。
“印度一旦陷入戰亂,茶葉生產必定大受影響,到時候西方就隻能重新依賴於東亞的茶葉出口了,這又是一個不小的財源,而且這同樣可以跟中國建立價格同盟來爭取更大的利潤。”,出身海軍的勝海舟對西方情況還是較為了解的,不等唐紹儀指出,他自己就想到了這一點,頓時心中竊喜。
見勝海舟陷入沉思,唐紹儀以為他還是為難,便繼續解釋那條關於賠款的條件道,“敝人之前說過,除了金銀,我國政府願意接受的物資也可以充抵賠款,所以日本完全不必擔心賠不起。”
“可是中國有需求的日本商品並不多吧”,勝海舟卻皺眉道,他這話可不是亂說,雖然曆史上中日貿易曾經十分興盛,但其實主要是日本拿金銀來買中國的商品,日本能夠出口到中國的商品總量一直有限,本來日本還指望甲午戰爭打開中國市場後可以對華傾銷工業品,但是沒想到卻冒出大同黨來,他們掌握的科技遠比日本更加先進,將來中國的工業品必然比日本物美價廉,到時候日本自己的市場都很難保得住,還哪兒有希望占領中國市場啊
“誰說沒有比如銅,中國一直都缺,而日本的銅礦曆來都是中國進口的主要來源,如果有我們提供的技術支持,產量和收益肯定還能大幅增加。”,唐紹儀馬上反駁道,同時順便拋出了兩個方案供日方選擇,“還有一個法子,貴國可以直接將礦山賣給我們來充抵賠款,包括金銀礦在內,我們對貴國境內的不少礦產都很有興趣,如果充分開發,獲利空間不會小於2億兩白銀。當然,考慮到時間也是成本,我們不可能按這個價碼來收購,不過肯定不會低於一億兩,而且我們還會從當地雇工拉動經濟,海舟先生可以考慮一下。”
“能賺這麽多錢”,勝海舟頓時心動了,他很清楚日本企業的運營效率有多麽低下,如果繼續自己經營,撐死了也就能賺幾千萬兩銀子,似乎還不如直接賣給中國比較劃算。隻是這種事很容易被人指為賣國,勝海舟可不敢輕易答應下來,還是等伊藤博文病愈後交給他來定奪,伊藤博文雖然也算不上是經濟專家,但總比自己要內行一些,而且他的地位也能承擔得起那個責任。
見勝海舟沒有作出決定,唐紹儀並沒有催促,而是接著說道,“除了礦山,鐵路等固定資產、甚至於勞工,也同樣可以充抵賠款。”
鐵路之類的固定資產可以算錢,這個不難明白,可中國居然願意為日本的勞工花錢,卻實在有些出乎勝海舟的想象,他一臉不解地問道,“中國有四萬萬人口,難道還會缺乏勞工”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