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土改和治水 下
字數:2437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甲午之軍工霸世 !
不過實際操作中卻遠沒有那樣簡單,農民並不是喊個口號就能動員起來的,村公所必須有能夠調動農民積極性的財力,畢竟不是什麽地方的農民,都願意為了集體利益而累死累活的,即使這集體利益中也有他們的一份。
因此,在集體化之後,農民不但要上繳收獲的三成作為稅款,還得交給村集體三成、由村公所賣給國家換成資金作為集體提留款,然後每年根據各家農戶在集體勞動中的表現分配下去。除了戶均不超過半畝的自留地的有限出產之外,這是中國農戶唯一可能通過主業獲得現金的途徑,因為就算這份收入其實遠低於城裏工人的工資水平,也足以驅使農民們努力進行農田水利和鄉間道路的建設。
但這裏麵也存在一個問題,萬一村幹部徇私舞弊,不但農民參加集體勞動時的積極性會大受影響,其收入也可能低到比滿清時期也好不了多少的程度,畢竟六成收獲上繳,這幾乎跟清末佃農交地租差不多了。好在建國初期吏治還是比較好的,何況還有那幾十萬生化兵幹部作為表率,因此暫時還不至於出現較大的問題,等到基本農田水利係統建成之後,李暉再下調農業稅和集體提留的比例也不遲,不過要想完全廢除農業稅,那還至少還得等到中國初步完成了工業化之後才行。
事實上,在至少二十年內,農業稅都仍然會是中國最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這不僅僅是由於中國自身的工業化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也由於整個世界的工業化程度還低,使得農產品的價格居高不下。也正因為這樣,華夏共和國僅僅是改革了財稅製度,財政收入就迅速躍居世界前列,1896年全國的財政收入接近6億華元,1897年更是一舉突破10億華元大關,如果以官方匯率計算,中國的財政收入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因為備戰的需要而開始瘋狂加稅的美國,即使按黑市價格計算,也僅次於英美德法四國,位居世界第五,這讓李暉這個穿越者都震驚不已。
財政收入能夠如此迅速地增長,除了不低的農業稅率之外,政府對於大宗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也絕對功不可沒,一方麵利用剪刀差從農民那裏收走了更多的利益,一方麵則又保證了相對的公平、讓農民在重負之下不致於活不下去。而隨著農機和化肥產量的增加,這項一開始更偏向於索取的政策也逐漸變為了以反哺農業為主,中國農民經曆了建國初期的苦日子之後,終於苦盡甘來踏上了康莊大道,大闊步地邁向溫飽、乃至小康的光明前途,當然這些就是後話了
共和國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雄厚的財力使得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設成為可能,基於對農業的高度重視,李暉將水利定為了建國初期的建設重點,而在諸多的水利工程當中,對於黃河與淮河這兩條“害河”的治理則更是重中之重。
嚴格來說,現在的黃河還隻是隱患,畢竟還沒到清末和軍閥混戰,更沒有人為決堤放水;但是淮河的水患卻已經是明明白白的現實威脅,由於曆史上黃河改道南下帶來的海量泥沙淤塞了淮河的水道,導致淮河下遊及其北邊的支流普遍排水不暢、甚至沒有出路,中遊的水下不來,下遊的水又流不出,造成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麵。
淮河頻發的水患,令當地人民深受其害,一方麵災害頻繁沒法安心耕作,一方麵頻繁逃荒的過程中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一次次突破道德下限敗壞了原本勤勞和團結的民風,導致本來是發達地區的黃淮平原淪為了全國有名的貧困區。治理淮河、化害為利,讓黃淮平原恢複魚米之鄉的富饒,不但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而且也會成為新華夏的一個樣板工程,讓全國人民看到新社會與舊社會的天壤之別,進一步鞏固墨門的統治基礎。
由於早在起義反清之前,李暉就讓相關專業的生化兵技師預作調研,再加上黃淮平原解放也比較早,治淮工程早在1895年深秋就已經開始動工建設,為此動員的勞工總數不下百萬。僅僅一年多的時間過後,包括防洪、發電、灌溉在內的眾多配套工程就全部竣工,效率之高令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但這不過是個開始。
此時的長江下遊河汊縱橫,很多地方甚至一裏路的距離上都能有好幾條河流穿過,再加上橋梁數量也嚴重不足,明明肉眼可見的地方,走過去卻往往要一兩天時間,形成了明明經濟發達卻交通不便的怪現象。為此,華夏共和國政府投入巨資,在長江下遊大麵積地填平小河,同時將那些寬度超過10米的較大河流進一步挖寬挖深,以便可以通行更大的船舶,令長江下遊的交通狀況有了質的飛躍。
長江下遊的運河網建成之後,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幫助巨大,與鐵路相比,漕運雖然速度慢得多,但是運費卻要低廉得多,而且更能發揮出長江下遊通江連海的絕佳地理優勢。還有一點則是,挖掘運河對鋼鐵的需求不那麽大,而對勞動力的需求則比鐵路更多,而長江下遊是中國人口最為稠密的地區,在工業和服務業尚未發展起來的建國初期,勞動力本來就嚴重過剩,這樣正好還能減輕當地沉重的就業壓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唯一讓李暉有些遺憾的是,填平小河與運河網的建設都相當費時,全部完成至少也要十年之後。不過若是走尋常路建設鐵路網的話,以長江下遊當時的交通狀況,所需的投資和建設時間隻怕反而更長,所以其實這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