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失意者與得意者

字數:247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甲午之軍工霸世 !
    雖然由於基礎薄弱,即便在十餘年的努力建設之後,華夏共和國1906年的工業總產值也才達到世界總量的不到八分之一,跟美英德三強相比差距甚大。但中國乙未戰爭的餘威仍在,又有堪比整個西方世界的恐怖體量,就算因為保密的原因,西方人對中國的真正實力一直摸不準,也無不認為新生不久的中國可以在一等列強的行列中找到一個座位。但就算是對中國最為了解的西方人,也萬萬沒有想到,中國居然已經強大到了那種程度,美俄兩強聯手居然也被打得一敗塗地......
    與被低估卻仍然穩居第一集團的中國不同,沙俄卻是因為世界主流觀點對其的高估才勉強擠進了第一集團,但水貨就是水貨,一打起來就會現形,雖然依靠著無比廣闊的縱深,沙俄在三國大戰中堅持了相當長的時間,但實際上,對華宣戰之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全世界就都看穿了這個曾經的“歐洲憲兵”已經虛弱到了何種程度......
    即便通過妥協求和暫時避免了亡國的噩夢,但沙俄遭到的重創還是讓其一下子掉到了就連二等列強的位置也岌岌可危的程度,《樸茨茅斯條約》幾乎是將沙俄幾百年來向東方的擴張成果全部清空,而戰爭期間死亡的近500萬軍民(而且平民死亡人數還隻算上了戰後仍屬俄國的土地上的居民。)即使以俄國的體量也仍然有些吃不消,何況隨著西伯利亞、中亞、特別是伏爾加河東岸遼闊土地的割讓,直接導致2000多萬人口喪失了俄國人的身份。
    而糟糕的是,沙皇政府對兩大糧倉也失去了控製,這不僅僅是比重最大的出口商品麵臨斷貨,還同時失去了四五千萬人口,導致沙俄人口銳減到了隻剩八千多萬,其麵對西歐列強時的最大優勢已經喪失大半。當然,如果沙皇尼古拉二世能夠平定內亂,有英國的支持,重新恢複對兩大糧倉的統治還是很有希望的,可即便真能如此,沙俄也仍然是三國大戰中最大的輸家......
    同為三國大戰中的戰敗國,美國雖然損失也非常大,但它的底子實在太厚了,如果不是中國軍隊在戰爭初期充分發揮了自己武器和戰術的優勢打出了連續幾波無比輝煌的勝利,然後還付出了犧牲天罰縱隊的代價才抓住時機控製住了難以逾越的落基山脈,使得之後緩過勁來的美國人空有力氣卻使不出來,隻怕戰爭的最終結果是中國軍隊被趕下太平洋、連西加拿大也保不住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不過現實中沒有如果,美國終究還是戰敗了,落基山以西的土地雖然還未充分開發、工業也不發達,也不是能夠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小損失,就算別的不說,幾百萬人口擺在那裏,再加上戰爭期間死亡的幾百萬軍民,這數字已經相當驚人,要知道美國可不像沙俄人口那麽多,戰前才剛剛突破8000萬而已。
    而更讓美國元氣大傷的,還是戰爭期間、特別是天罰縱隊肆虐五大湖區的那一陣子美國人口、特別是北部人口的瘋狂外逃,總數居然超過了一千萬!即便在《倫敦條約》簽訂後開始回流,也隻可能是一小部分,美國人口想要恢複到8000萬,至少得要等到七八年後才行......
    對於美國這樣的高度工業化國家,人口多寡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實力強弱,若非戰爭期間產能全開的殘留影響,美國1909年就得將世界工業產量第一的寶座還給英國,而不必再等一年。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大英帝國能夠奪回世界工業產量第一的寶座也不僅僅是因為美國實力減退那麽簡單,如果不算中國2這個戰勝國,老張伯倫領導的英國可以說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獲利者,考慮到英國一兵一卒都沒派出,這效費比就連中國都無法企及......
    由於與三國戰爭期間最大、實際上也是唯一的買主美國淵源深厚,語言文化近似、度量衡又一致英國接到了最大比例的軍火訂單,使得英國重工業在這三年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工業增長率在歐洲列強之中穩居第一。
    而更重要的是,由於英屬加拿大“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和語言因素,美國外流的一千多萬人口當中一大半都去了那裏,而回到歐洲的美國人中去英國的也比其他國家更多。據英國政府估計,在戰爭期間,英國本土和殖民地一共吸納了900多萬美國移民,就算扣掉後來回流美國的那一部分,總人數也有700多萬,這對於本土人口不過4000多萬、算上殖民地也才5000多萬工業化人口的英國來說,絕對是一劑效力強勁的“十全大補丸”,因為這700多萬美國移民都是高素質的工業化人口,而且因為同文同種的關係,消化難度極低。
    老張伯倫樂觀地估計,大英帝國消化了這筆意外之財後,工業總產量至少能夠“額外”淨增一成多,而如果再考慮到他們初湧入時先得消費、對戰後需要為產能過剩而發愁的英國經濟還能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而製造出一個新的景氣周期,提升幅度就更大了。現在老張伯倫對於重振帝國榮光已經信心大增,他可以預見到,這麽多年來一直追趕著大英帝國的德國終於要被甩開一段距離了......
    雖然這批外來人口當中的絕大部分都去了英屬加拿大而非英倫三島,但這又有什麽關係?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本土的工業發展早已接近飽和,老張伯倫早就有了在白人居多的英屬加拿大、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發展工業並廢除現行的總督製、將其轉變為英國本土一部分的打算,尤其是距離更近、條件更好的英屬加拿大,這不是正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