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優撫漢中
字數:3529 加入書籤
第三百章優撫漢中
劉征瞧見一對老夫妻艱難收割,於是上前詢問,結果沒想到卻被老者一句話,說的愧疚不已!當場便跪在了老者跟前。
周群等人見狀,趕緊想要山前扶起劉征,卻被劉征一把推開。
“老伯之子曾是我手下將士,為劉征舍身以殉,我今在此一拜,理所應當!”劉征含淚說道。
老者也被劉征這突如其來的一跪給嚇壞了!這可是漢王,當今天子之外,再無更貴者!現在卻跪拜在自己身前,老者如何不驚?
況且這世道,當兵的拋屍在外本再正常不過,這天下有多少父母再見不到兒子,又有多少妻女見不到丈夫、父親!
那麽多身居高位的人,那麽多窮兵黷武的梟雄,有誰會把這當一回事兒?
“漢王大禮,老漢我可受不起啊!若沒有漢王收留,老漢一家早就死在南陽了!哪裏還能好端端的站在這裏?人終有已死,都是天命,老漢豈能怨恨漢王?漢王快快起來。”老者趕緊上前扶起了劉征。
劉征不是個無情的人,更沒有那麽麻木不仁,他知道一個青壯對於一個家庭意味著什麽。
“仲直!”劉征對周群道。
周群立即上前答話道:“漢王是否要對已故將屬有所優撫?”
劉征心中驚奇,自己才還沒開口,想不到周群已經想到了自己所想。
劉征點點頭說道:“當年我曾從漢中帶出四萬將士,這其中有三萬家屬都在漢中,但是我卻沒能將他們帶回來。你給我擬一道檄文,遍示漢中鄉縣,具言罪己之意,以安眾心。此外,即刻傳我之命,令荀彧安排核查漢中故屬,其家凡曾有隨我出漢中者,免稅賦三年,並發給撫恤錢,至於多少,由荀彧酌情而定。凡故屬家中再無兄弟,僅餘父母妻兒者,此優撫之策當倍行之!”
這個政策並非劉征一時心血來潮不假思索而出。若真的按四萬戶這樣執行,那可不是個小數目。
不過劉征心中有數,當年那四萬兵馬,隻有三萬出自漢中,這其中還有諸多流民絕戶,隻為參軍填飽肚子的人。真正有家小在的,估計不過一二萬戶。
以漢中目前十餘萬戶之數,此策雖然所費不少,但對漢中根基並無太大影響。且漢中府庫尚有餘糧二百萬石,足支漢中兵馬耗費。
所有人聽到劉征這道命令,都很是欣喜,這對老夫妻聽聞漢王這話,激動的趕緊跪拜謝恩,劉征隻得趕緊上前扶起。
周群隨身自帶筆墨書簡,當即便把劉征的話記了下來。
還沒寫完,劉征又對周群說道:“再加上一句!此策為今後定製!萬世不易!”
“漢王德懷萬民,仁播天下,周群感佩!”說罷於是又加上了這句。
總的來說漢代稅賦在曆朝之中,算是較輕的。漢初高祖定田畝十五稅一,景帝半之,改為三十稅一。至於後來,確有所加重。
漢代稅賦主要為兩部分,漢書食貨誌載:“既收田租,又出口賦”,大致如此。
田租自然就是糧,口賦既“口錢”、“算賦”,簡而言之便是人頭稅。高祖四年始為算賦,“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算”,商賈加倍,為二算。後來為了鼓勵人口繁衍,“令民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出五算”。
特殊時期,則又有不同,武帝為伐匈奴,又增加了口錢,口錢既是對十五至五十六以外的人征收的人頭稅,具體為“民三歲至十四歲,出口錢二十三”,大約為成年人的五分之一算。
很多人對這個錢的價值可能並不太了解,可以穀物價格來看。兩漢五穀價格,大體上一石約在百錢左右。
最賤時為昭宣年間,“穀石五錢”,最貴時“米石至萬錢”,這是連年饑荒戰亂之時。其餘時候大體維持在百千左右,數十則賤,百餘則貴。據出土文物測量,漢石穀物約重今五十至六十斤。
張魯治理漢中這幾年,倒是風調雨順,而且本來漢中也是西北小江南,且地形封閉,鮮少有水旱之災,因而如今的漢中也算是民殷郡富,百姓的負擔並不算重。
劉征這才選擇了以這種方式,以慰藉對數萬將士的愧疚之心。總的來說意義大於形式,劉征需要讓漢中人都知道,自己心裏是有黎民百姓的。
劉征請二老坐下休息,而令手下其他人都前來幫助二老收割稻穀。趙雲曾在華陰無憂穀中做了幾年農活,對這一塊並不陌生,當即便挽起袖子帶著人下了田地。
二老覺得不好意思,還想自己上手,劉征與周群力勸,這才安穩坐下。
“老伯家中田地有多少?”劉征關切的問道。
老者麵帶笑意的看著劉征回答道:“多虧了漢王照顧,當年老漢來到漢中,官府分了老漢一家百畝田地!良田薄田各足有五十畝。”
老者說起這事兒,人也顯得興奮起來,對於農戶來說,沒有比田地更重要的東西了,有了田地,便能夠有收成,有了收成,才不至於挨餓,這便是農人心中最淺顯,也是最重要的道理。
漢畝非今畝,漢畝約為今畝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之間。漢代糧食產量雖不高,但五口之家,百畝亦足食。
劉征聽到二老需要親耕百畝之田,可以相見這得多辛苦,於是問道:“老伯年事已高,如何能耕百畝?”
老漢惋惜的回答道:“哪有力氣耕作百畝田地啊,近些年來,年歲見長,早已不再耕種薄田,隻留了眼前這五十畝良田,也盼有個好收成。”
“那薄田豈不荒廢了?”劉征驚訝的問道。
當年自己下令全民墾荒,開出了田地數萬頃,若真的被荒廢了,那就可惜了!
老者既感恩又惋惜的說道:“如今漢中人人有田,戶戶有地,衣食豐足,那薄田費力卻欠收,許多人早都不願意耕種了。”
劉征不解的問道:“這薄田良田因何區分?”
老者耕作了一輩子,自然最是熟悉,於是為劉征解釋道:“河水灌處,大多為良田,雨水灌處,則多薄田。”
古代耕作多用河水,凡是河水能灌溉到的地方,由河水帶來的養分便能使田地變得肥沃,這便是古代田地肥料的基本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