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試才從事
字數:3685 加入書籤
第三百六十章試才從事
在周群的提醒下,眾人這才進了城來。劉征大擺延宴,令南鄭文武皆做陪,為荀諶接風洗塵。
漢王府中,一時群英薈萃,其樂融融。眾人都聽著周群、荀諶在長安的故事,既為荀諶而惋惜,卻也為周群的當機立斷而由衷讚歎。
周群聰明,但是卻也並沒有想到自己能夠順利的出得長安城,其實並不是因為躲開了馬騰、韓遂耳目。
“仲直還是小瞧了我這位老丈人,尤其是老丈人身邊的韓文約啊!”劉征不禁對周群說道。
周群聽了劉征這話,心中泛其疑慮問道:“漢王是說我與友若兄能夠順利出得長安,乃是馬、韓二位將軍授意?”
劉征不禁笑道:“當初我這老丈人囚居文若、長文數年之久,而禮數不缺,今日難道會因為鍾繇而對友若行不義之事嗎?仲直在長安的一舉一動又豈能真的神不知鬼不覺?若欲擒你,即使你除了長安,以關中鐵騎豈能追你不及啊?可見馬將軍是不願見罪與荀門,也正是向我示好之意啊!”
周群這才恍然大悟,一拍腦門道:“若非漢王分解,周群幾以為己功矣!”
劉征擺擺手說道:“仲直此話又說錯了!此次長安之行,仲直能夠為我致意二位將軍,又得與二位將軍盡釋前嫌,這當然是仲直之功!”
“文若!有兩件事情需要你去做!”劉征又對荀彧交代道。
“漢王請吩咐!”荀彧還在有感於弟兄重逢,聽到劉征對自己說話,當即便回話道。
劉征想了想說道:“其一,此番仲直有大功,本王婚事也是叔布先生主持,賞周府金五十,錦百匹,以致謝意!友若初至漢中,你要為友若安排一處宅院,還有一並仆眾,俱須周全!”
犒賞周府之事,自然是理所當然,但是聽到漢王要另行賞賜兄長一處宅院,荀彧則有些不好意思道:“臣兄長初到漢中,住在臣家中便可,漢王不必如此破費!”
荀諶也出來說道:“諶得蒙漢王相救,已是萬分感激,豈敢再受漢王如此大恩?此事萬萬不可!”
劉征笑道:“二位不必推辭!聖人有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來此尚須以禮相待,更何況本王還需倚仗友若之才學!”
“漢王此言何意?”荀諶不禁問道。
“友若未能回往冀州複命,今後恐怕也再不能回到冀州,既然來到我漢中,何不相助本王?”劉征對荀諶發出邀請道。
荀諶當即出座拜道:“諶誠惶誠恐,何德何能竟得漢王拔擢!”
“先生請起!眼下我漢中正缺以為如先生這般的大才!申伯的試才院也準備的差不多了!正缺一位主考之人!先生再合適不過了!”劉征本來還在想讓誰來主持試才院的主考工作,現在正好有了荀諶。
“這”荀諶從來沒有聽過試才院一事,於是疑問的望向荀彧,荀彧點了點頭。
“荀諶謹奉漢王之命!”於是荀諶拜領道。
劉征想讓荀諶來主考試才院,這其實也是有考慮的。畢竟荀諶乃是名滿天下的名士,既是名士,又是名門,如此一來,以荀諶的號召力,對於試才工作,無異於添磚加瓦,正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於是劉征便拜荀諶為試才從事,與陳術搭檔,陳術主管試才院製度的建設與統籌,而荀諶則主要負責從試才院中選取有用之才。
東去春來,寒暑易節,這大漢天下總算是暫時歸於平靜。
劉璋與劉征議和之後,便盡力再次將荊州劉表的兵馬驅逐出了益州。
曹操與河北袁氏之間的征戰暫時也告以了段落。
劉表與江東之戰也早已平息。
放眼當今天下,各路梟雄各霸一方!眼下倒也相安無事,隻有河北,袁紹病入膏肓,二子袁譚、袁尚陷入了明爭暗奪之中。
劉征在漢中的各項工作都展開的很順利。百工所、崇醫館、試才院,調整平準均輸,鼓勵商賈等等諸項措施都已經上了正軌。
春季試才院也開始了第一批的試才工作。在陳術的主導下,試才製度得以明確的傳播到漢中、巴西的各鄉縣之中。
複歸漢中的劉征取消了原來的縣令、長製,而是以都尉形式暫時管理鄉縣。但這畢竟隻是一時之舉,當時是為了穩固漢中局勢,所以才對鄉縣強加兵權。
而現在看來,縣都尉製度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整個漢中鄉縣晏然,現在也是時候重新恢複縣令、長製度了。正好將此事與試才工作相結合,也算是為漢中選取第一批人才。
在劉征的明確要求下,試才工作如火如荼的展開,荀諶也急於證明自己的價值,可謂是廢寢忘食,負責此事。
再經過與陳群、陳術等人的協作,總算是選出了不少可用的人才。
但是漢中畢竟不像是中原郡縣,人才基礎本來就不夠好,所以雖然選了一些可用之人,但其中並沒有什麽很多大才。
唯有一個叫鄧輔的房陵人,在這批人才之中倒顯得有些出類拔萃!
在荀諶看來,此人既有治民治政之才,對軍事也不乏見識,可謂是文武雙全。當然,這隻是相對而言。
試才工作結束,荀諶、陳術二人拿著名冊前來稟報。
劉征接過來仔細審閱,臉上表情不喜不怒,荀諶主動上前道:“荀諶無能,未能為漢王選得大才”
不等荀諶說完,劉征立即打斷道:“友若此言差矣!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此地不比中原州郡!此事並非二位之過!”
劉征還在細看名冊,荀諶建言道:“漢王何不大興學校,以育賢才?”
“學校?”劉征放下手中名冊,疑問道。
“正是!漢王既有試才之願,而漢中地處偏狹,難免孤陋。巧婦雖不可為無米之炊,那便須思米從何來!”荀諶建議道。
其實劉征並不是沒有考慮過這件事情,以官府的名義倡立學校,固然是件好事情,但是這一點,劉征其實並不想將其作為固定製度。
固然使人知禮節,使人明智,可在這並不發達的古代,如果大肆的官辦學校,讓百姓們都來習字,恐怕就並不是一件好事了!
所謂眾口難調,一旦的人擴充的太厲害,那非但不會是這個時代的幸事,其實還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