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議結劉備
字數:3187 加入書籤
劉征有些顧慮道:“雖是名正言順,但眼下時局,隻怕一旦本王稱帝,曹操、孫權、劉備三家將聯手西向,如此豈不自取其咎?”
曹操與孫權已經罷兵聯手,劉征最信不過的人是劉備。雖然現在劉備正與孫權交手,但是保不齊什麽時候劉備就會與孫權罷兵言和,調轉兵鋒!
在劉征的眼裏,劉備永遠不可再信!
劉征的顧慮並非毫無道理,這種情況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畢竟隻要有共同的利益,哪怕是血海深仇,也未必不可聯手。現在劉征暫時是不必擔心劉備,可是若劉備再反水,劉征便將要麵對曹、孫、劉三方的進攻,那時若劉備轉到進攻夷陵,孫權進攻武關,曹操進攻河東,那劉征可就是三
路受敵了!
剛剛遭遇洛陽重挫,劉征現下的狀況可謂是損兵折將,以一敵三幾乎是不可能!
劉征說出了自己的顧慮,龐統想了想,接著言道:“在下聽聞,當初劉備將臧霸送至成都時,還曾呈上一份書信?”
那是劉備第一次向劉征表明自己悔過之意。
“劉備此人不可信,誰知其言真假?且殺妻戮子之仇,若不報之,本王何以麵對死去的寧兒、平兒?何以麵對死去的典韋?”
劉征知道龐統的意思是要他饒恕劉備,以與劉備結好,可這談何容易?這十餘年來,劉征隻要想起當年華陰之事,便恨不得將劉備千刀萬剮!
荀彧等人都知道劉征心中對劉備的恨意,因此從來都沒有在劉征麵前提過這樣的建議,龐統卻是體會不深,因此才敢說出這樣的話來。見劉征一時憤怒,龐統卻並沒有退縮,更出言道:“在下以為明君者,不以私仇而費大任!我知漢王與劉備有不共戴天之仇,然此一時彼一時!當今時局,漢王若欲早日平定天下,則必需外援!從前漢王與孫權聯和,而今孫權背叛,漢王已處於孤立無援之境!若欲成就大事,則劉備是漢王唯一可能聯和的一方!還望漢王暫熄怒火,以大局
為重!若能聯合劉備,寬而宥之,劉備必為漢王所用,則天下大勢可握於漢王之手!”
龐統說出的這番話,劉征當然理解其用心,可是畢竟深仇大恨在胸,要劉征突然放下,這也是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正在劉征內心掙紮之際,荀彧說話了!“臣以為漢王不必擔心劉備再有反複!臣觀劉備近年來所作所為,似已深有悔意!若無悔意,劉備斷不會在此時與孫權反目!漢王受困洛水,東吳突然撤兵,究其原因還是
因為劉備突然搗其後路!若臣所料不錯,劉備此舉乃是意在為漢王解圍,也是向漢王表忠!而今東吳調轉兵鋒迎戰劉備,此時漢王隻需命一使臣,必可得劉備為援!”
對於劉備的問題,荀彧一向是不發話的,但現在局勢已經不同了。如若劉征沒有在洛陽受挫,荀彧是堅決不會勸說漢王寬宥劉備。
“劉備反複,我怎知道他將來會不會再與孫權暗中勾連,再下毒手?”
劉征說這話的時候,語氣較之前稍微平緩了一些,龐統敏銳的察覺到了變化,知道劉征心裏已經開始有些動搖,於是立即趁熱打鐵道:“我有一計!可絕劉備反複之路!”
“何計?”劉征立即問道,眾人也都看向龐統。龐統微微一笑,道:“當初孫權為籠絡劉備,曾將其妹嫁與劉備為妾。在下曾在江東多年,據我所知,那劉備之妾孫小妹乃是吳母最心愛之女!若劉備真有悔過之意,有向
漢王之心,可令其親手殺了孫小妹,以表明其誌!想來劉備不會吝惜一女子!若此,則劉備再無反複可能,隻能選擇漢王!”龐統說出自己的計策,劉征不禁搖頭道:“士元太過異想天開,我知那劉備為人,其雖與孫權交惡,但要他自覺後路,恐怕是不可能!他若殺了孫小妹,難道就不擔心本王
有朝一日要對他下手嗎?這無異於是讓他將自己性命懸在本王手上!劉備豈肯?”
“此事也不難!天下人皆知漢王最為信義,若漢王許劉備以不戮之恩,劉備當可放心!至於如何說動劉備徹底背棄孫權,龐統願親自前往荊州走一遭!必能成事!”這是要讓劉征給劉備一道免死金牌,劉征聽來心裏還是不免有些不情願,不過眼下恐怕也不得不如此了!龐統信誓旦旦,劉征稱帝倒是其次,主要還是要盡早的避免可能
出現的三家西向的局麵。曹操、孫權是不可能再劉征修好,現在也隻有劉備這方還有可能。
“公與、仲直,你二人是何意見?”荀彧、龐統的意思劉征已經明白了,於是便再問沮授、周群二人道。
“曹、孫兩家已是漢王大敵,此時若能拉攏劉備,不失為上上之策!一者可保川蜀無虞,二者有了劉備為援手,也可與曹、孫勢均力敵!”沮授言道。
周群拱手道:“臣觀劉備命星堅韌,未有橫死之象,想來竟能善終,或許有此天意。”
劉征不知道周群是否真的看到了劉備的命運,不過周群眼下之意已經很明白了,他也讚同拉攏劉備。見四人意見都一致,劉征隻得歎息一聲道:“既然如此,那本王權且不計前嫌,但願一切能如士元所說!不過有一點本王得先說明!那劉備若再有反複,本王必誅其九族!
”
稱帝一事,隻能在確信劉備與孫權再無和好可能之後。
當下劉征與眾人議定諸事,荀彧、周群、沮授秘密著手準備稱帝事宜,而龐統則立即前往荊州,且看劉備意思!
龐統沒有任何遲疑,第二日便離了長安,一路往荊州而去。
此時的荊州,正是兵戈不斷!呂蒙率軍南下南陽,正準備與關羽交手,而劉備已經攻取了幾乎江夏全境,正屯兵江夏鄂城。劉備以水陸五萬大軍劍指孫權舊都柴桑,東吳昭義將軍孫靜,率呂範等部人馬,集兵下雉,預做防備。而孫權在接到江夏軍情之後,立即便命督軍將軍徐琨從壽春率軍一萬,馳赴廬江尋陽,準備與孫靜一起扼守江南、江北,以抵禦劉備。(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