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打臉(三)
字數:6610 加入書籤
決鬥,即將開始。
在真實係統的確認下,這場決鬥是合法的。
不光合法,真實係統還為兩名貴族安排了決鬥的場地,劃定了場地的範圍,並規定了勝負評判標準。
所謂的決鬥場地,就是以小行星帶為球心,半徑為200公裏的一個球形空間,並將其標注在了兩位貴族的戰術地圖上。
兩名貴族必須在這個球形空間範圍內展開決鬥,脫離這片區域就算認輸,同時規定所有圍觀人員也必須離開這片區域,隻能在外圍觀看這場決鬥。
200公裏的距離,隻是直徑距離,雙方遙望而對,其實隻相隔了120公裏。
這個距離,在太空戰鬥中,剛好在遠程有效射擊距離之外,是比較合理的距離。
關於有效射擊距離的問題,李易吸收的4級《射擊學》就有過非常詳細的說明。
誰都知道,能量射線或集束都是以光速前進的,理論上的有效射擊距離幾乎沒有上限,但理論畢竟是理論,在實際戰鬥中,要想鎖定並擊中目標,雙方之間的距離並不能相隔太遠。
在太空中,由於空間折射問題,無法實施1光秒外的超遠距離精確打擊,因為受引力場的影響,無論是人們看到的超遠距離目標還是雷達搜索到的超遠距離目標,其實際坐標都有較大空間偏移。
這就好比在地球上對著太陽正麵打一道能量光束,最終卻打不到太陽,而是很有可能打到了太陽後麵的某個星球上,這個現象別說在這個時空了,哪怕在舊時空也已經被地球上的天文物理學家們證實過了。
而1光秒以內300公裏以外的距離,也屬於超遠距離,也同樣難以實施精確打擊,原因之一是雷達很難鎖定移動中的目標,
雷達電磁波也是光速的,但電磁波發射出去作用到目標後再反射回來,即便按300公裏算,也相當於來回跑了一共600公裏,然後集束射線打過去又得跑300公裏,那麽不計算下達攻擊指令的反應時間,即使是人工智能也至少需要耗時0.003秒才能將能量集束作用到鎖定的目標上。
一艘普通的星艦,巡航速度一般都在300米/秒左右,0.003秒之內,該星艦就能移動1米左右,如果發動攻擊的星艦也在移動,那麽就是2米的誤差距離,這個誤差距離還隻是理論值,隻是簡單地計算了光速造成的延遲誤差,還沒計算兩者的相對方向和角度問題。
而且在實際射擊中,鎖定目標後,炮台的角度要跟著目標移動,由於距離很遠夾角很小,炮台要想瞄準打中對方,可能隻需要旋轉一微米甚至一納米。
但很顯然,這麽微小的旋轉距離和角度,再怎麽精密的機械設備也難免會有誤差,所謂失之毫厘謬以千裏,隻要稍微有一點公差存在,能量集束可能就不知道打飛到哪去了。
炮塔旋轉公差所造成的誤差,還隻是精準度相對較高的副炮所存在的問題。
如果是主炮,由於體積很大且炮身炮管極長,主炮的整體結構基本上附著在了星艦的大半個艦身上,左右能旋轉擺動的夾角隻在5°之內甚至無法旋轉,這就像古代戰船兩側的火炮,炮管左右轉動的夾角極小,能大幅轉向的是船身,而星艦主炮的基座就是整個星艦本身。
所以發動主炮攻擊時,整個艦身以及艦首必須大致對準目標方位才行,否則就是指東打西,完全牛頭不對馬嘴,然而作為主炮基座的艦身,不可能在太空中做細微精密的運動,轉向速度稍微快點或慢點,角度大點或小點,或者被小隕石碰一下,主炮都無法精確命中目標。
因此在太空戰中,射程範圍與陸地戰有著很大的差別。
太空中超遠程一般指的是120-300公裏以內的距離,再往外就是無效射擊距離了。
遠程是介於60-120公裏之間,中遠程指的是20-60公裏,中程距離就降到了15-40公裏,中近程介於10-25公裏,近程指的是2-12公裏,而到了2000米範圍內,那就是近身肉搏拚刺刀的短程距離了。
當然,以上這些也並不是絕對的標準,運氣好的話,無論多遠的距離都能打中目標!
隻是運氣這個問題……很難說,距離越遠概率就越低,空間裏還有不少隕石顆粒粉塵等障礙物,距離太遠的話,能量在半途就會被消耗掉不少,即便命中目標所能造成的殺傷力也會打不少折扣。
因此相比之下,人類用大量數據統計出來的這些射程範圍標準,才是概率最高、最科學的最佳射程。
此刻,在真實係統的規定下,雙方之間相隔120公裏,遙望而對。
兩人的星艦都在同一水平麵上,即都在小行星帶的黃道麵上。
無論是雙方的距離還是方位,真實係統都提供了最公平的戰場環境。
但,真的公平麽?
幾乎所有人都不這麽看。
即便李易的小型突擊艦上麵換裝成三台能量集束炮,中型突擊艦的“血量”依舊是小型突擊艦的兩倍,發射功率也是對方的兩倍,無論是攻擊還是防禦,小型突擊艦都處於絕對的劣勢地位。
如果不是大家對伯爵大人的識商腦控速度抱有一定的期待,恐怕這會都沒人觀戰了,因為結果早就注定了。
但即便腦控速度快又如何?
雙方相隔120公裏,這個距離明顯是有利於中型突擊艦的,除非小型突擊艦能夠近身到中型突擊艦跟前,否則腦控優勢會被很大程度地化解。
但很顯然,吃瓜群眾都能看明白的事情,約爾男爵沒有理由不知道,李易更是清楚這一點。
“得想辦法近身……”
遙看著對麵的中型突擊艦,李易喃喃自語。
其實隔著120公裏遠的距離,就算中間沒有遮擋物,肉眼也是看不到對方的。
李易的做法是,把視角畫麵一分為四。
1號視角是正常視角,2號視角是目標觀察視角,用以放大目標近距離觀察目標的情況,3號視角是在觀察視角的基礎上縮小10倍,以中距離對目標及其周圍較大範圍空間進行監控,4號視角是戰術視角,這是真實係統提供的戰場區域上帝視角,以供全局觀察,免得不小心脫離了戰場。
這種視角設定方式,在《飛船操控學》裏有著詳細的介紹和說明,是太空戰鬥中最常用的視角設定方案。
學了4級《飛船操控學》後,對視角的切換和運用直接就能達到熟練狀態,所以李易隻是大致瀏覽檢查了一遍,發現沒有什麽軟硬件問題後,便向真實係統提交了決鬥開始的申請。
與此同時,對麵的約爾男爵也做好了所有準備。
決鬥,一觸即發!
“係統提示:此次決鬥,一方認輸、被摧毀或脫離戰場,則認定失敗。失敗方將支付勝利方2000萬星幣作為賠償。雙方確認後,決鬥即刻開始!”
李易通過腦控下達確認指令:“確認!”
約爾男爵故意等了幾秒鍾才進行了確認,然後就在係統宣布決鬥開始之際,四門能量集束炮就朝對麵來了個齊射!
顯然,約爾男爵是想搶占先機!
但這麽遠的距離,雷達係統隻能掃描到對手,卻無法對其進行實時鎖定,所以這次齊發純粹就是為了想來個瞎貓碰死耗子,拚一拚人品。
這一刻,在李易的2號、3號視角畫麵中,四道半米粗的能量集束光柱從中型突擊艦上發出,直直地打了過來!
從遠處看,四道能量集束光柱看上去就像是四條較粗的紅光線段,如果從近處測量,每段光柱足有上百米長,但這些線段跨越120公裏也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李易從2、3號視角裏看到能量光柱閃爍而出的那一刻,能量光柱其實就已經到他的身邊了,根本不可能來得及進行規避!
不過從1號視角裏可以看到,四道能量集束光柱僅僅隻是從幾百米外的地方劃過,並未命中他的小型突擊艦。
“嗬,拚人品?那就看是你的人品好,還是我的技術好……”
李易不以為意地一笑,下令離子引擎和兩台加速器立即全速啟動,駕駛著小型突擊艦直直地朝對方衝了過去!
另一邊的約爾男爵暗道可惜的同時,看到對方朝自己直線衝來,並不慌張,駕駛著自己的中型突擊艦不退反進,也全速迎了上去!
20秒後,能量集束炮完成了充能準備。
此時李易駕駛的突擊艦已經前進了10公裏,而約爾男爵的突擊艦稍微慢一點,隻走了8公裏,此時雙方之間的距離由120公裏縮小至102公裏。
這個距離依舊在能量集束炮的最佳射程外,約爾男爵並不在意,還是一次齊射打了過去!
這次依然沒有命中李易,距離最近的一道能量集束光柱離他都有100多米。
李易還在前衝,依然沒有還擊,約爾男爵也沒有退縮的,依然繼續迎上!
又過了20秒。
雙方之間的距離已經縮短到了84公裏!
但中型突擊艦上的那四台中型能量集束炮的最佳射程是18-50公裏,加上中型突擊艦本身另外提供的20%的射程加成,實際最佳射程最遠隻能達到60公裏!
依然在最佳射程之外!
但約爾男爵根本不管這個,繼續齊射!
兩道能量光柱打偏,一道從距離小型突擊艦身旁不到50米的距離劃過,還有一道有一半的集束光柱竟然運氣十分好地刮中了李易的小型突擊艦!
集束光柱主要是能量傷害,動能傷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隻是包裹在艦身上的紫藍色能量護盾閃了一下,變成了湖藍色,小型突擊艦本身並未產生晃動,依舊在前衝!
“能量護盾:690/750,剩餘:92%……”
瞟了一眼右上角的能量護盾參數後,李易依舊是麵無表情地直衝!
與此同時,他下達了一條指令:“1號激光切割器開啟,人工操作!”
唰!
一道極細的集束射線直射蒼穹!
所以,打偏了!
就像貝克漢姆那臨門一腳點球般,放了個高射炮!
但不要緊,它不是打出去就收不回來的集束線段,而是可以移動調整的持續性射線!
所以下一刻,就看到這道射線在蒼穹中由上至下那麽一劃!
噗!
約爾男爵的中型突擊艦當即被掃中,能量護盾出現了一絲晃動……
看到這一幕的現場觀眾不禁一呆!
尼瑪,84公裏啊!
這激光切割射線完全可以當遠程集束主炮用了,而且不需要大功率星艦就能帶動!
這算不算是創造了一種新型遠程主炮武器?
而且還是適合小型星艦裝備的唯一的新型遠程主炮!
-----------------------------
(今天1萬字三更,中午11點,晚上8點各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