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得想辦法點燃英國的野心!
字數:4754 加入書籤
A+A-
把手伸進歐洲?
說實話的,楊衛平到目有而言都還從來沒有這種想法。
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這個觀點,楊衛平是持認同態度的。這就跟楊衛平一直認為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至於非洲是不是非洲人的非洲,美洲是不是美洲人的美洲,澳洲是不是澳洲人的澳洲,楊衛平覺得可以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因為,弱肉強食,叢林法則,永遠都是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客觀規律。
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的底蘊,沒有人知道其究竟有多深多厚。或許,這也是美帝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都在琢磨著控製歐洲的根本原因所在。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有著其獨特的民族文化。但是當代表著歐洲文明權勢顛峰的羅馬人踏上英格蘭的土地上時,英吉利就注定不會同歐洲大陸隔離開來了。從那個時候起,英國國內在文化和思想意識上都有一種或強或弱的歐洲聯合的觀念在湧動。
而在基督教成為歐洲的主流意識形態後,英國對歐洲大陸的認同感變得越來越強烈。
雖然一個個民族國家在歐洲大陸形成以後,基督教的民族化改革及連續不斷的對外戰爭使英國的民族意識勃然興起,但是,英國與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在政治上敵對,經濟上相互衝突,可在文化上並沒有這樣。文化的同源性並不會因為民族利益的衝突而破滅。
可以說,英國人對於歐洲聯合這個觀念從來都沒有消失過,它不過是深藏在民族意識之中,當遇到恰當的時機它便會浮現出來。
1905年,英國著名政治家格雷厄姆.沃拉斯提出一種警示,聲稱如果西方世界不停止“達爾文主義”的惡性生存競爭。按當時的形式發展下去,那麽最終現代文明可能隻會剩下兩個帝國!
英籍德裔實業家馬科斯.瓦希特於1914年在倫敦建立了“歐洲統一聯盟”,希望在經濟合作的基礎上建立歐洲國家之間的聯邦。1938年英國還成立了一個鼓吹“聯邦”並擁有上萬名成員的“聯邦同盟”組織。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麵對戰爭給歐洲造成的巨大災難,歐洲各國紛紛提出各種製止戰爭、促進和平的主張,英國的精英階層有識之士也在為此不懈地進行探索。大家都得出一個結論。隻有歐洲聯合才能帶來真正的和平。
為此,當時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四處遊說鼓動,成立了“歐洲聯合運動組織”,英國有很多保守黨和自由黨的權貴家族,以及工黨的知名人士都加入了這個組織,為實現歐洲聯合而奔走呼籲,在民眾中傳播歐洲聯合的觀念,促進歐洲聯合運動的發展。
隻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英國一直拖到1973年後才成為歐共體中的一員,楊衛平對此也不得不佩服歐洲大陸各國對英國人的警惕性是真的很高。
究其原因,楊衛平得出一個結論:與其說是歐洲各國對英國心懷警惕,不如說是法國不希望英國在歐洲指手劃腳。法國總統戴高樂對丘吉爾當時的真實動機表示懷疑。確切地說,是戴高樂領導的法國政府對英美同盟企圖控製整個歐洲的行為非常反感。
1951年4月18日,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六國在巴黎簽署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決定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該條約於1952年開始生效。煤鋼共同體的成立標誌著歐洲一體化向前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
煤鋼共同體成立後發展極為迅速,僅僅隻是在煤鋼兩個行業進行合作已經不能適應六國的需要了。於是1957年3月25日。法、德、意、比、荷、盧六國在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這兩個條約合稱為《羅馬條約》。於1958年生效。1965年4月8日六國又補充了一份《布魯塞爾條約》。
1967年,六國將煤鋼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合並,組成歐洲共同體。
從建立煤鋼共同體開始,法國人就堅持不同意帶著英國人一起玩。英國當時自恃經濟競爭能力還很強大,加英聯邦以及英美同盟特殊關係,也就暫時沒跟法國人一般見識。但是進入六十年代後。英國遇到的困難和嚴重經濟問題促使約瀚牛們必須跟法國人談判,通過加入歐共體來擺脫英國麵臨的經濟危機。
哪曾想,法國人根本就不給英國佬麵子。英國在1961和1967的兩次申請都被法國總統戴高樂毫不猶豫地予以否決。直到戴高樂辭職後,才讓英國沒有了加入歐共體的最大障礙。但即算這樣,在法國人的多般製肘下。英國才終於在1973年提交第三次申請後正式加入歐共體。
可以說,在英國,所有一直在謀求歐洲聯合的英國政治家,無不對法國這隻高盧雞怨氣衝天。
如果從1961年開始,英國就加入了煤鋼共同體和經濟共同體,說不定英國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困境早就得到解決了。可因為高盧雞作怪,使得約瀚牛們足足耽誤了十二年之久。
在伊麗莎白二世的意識裏,她甚至認為皇家海軍到現在都沒能打贏阿根廷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12年影響了英國的經濟發展而造成的。而且,如果法國人早帶著英國人一起玩的話,沒準瑪格麗特.撒切爾根本就沒機會成為英國的首相。
對於英國女王陛下心中的怨氣,楊衛平還是比較理解的。
英國的工業體係帶有明顯的英國傳統症結。作為世界上資曆最老牌的工業國家,英國人一直都活在日不落帝國早已失去的虛幻榮光之中。企業設備陳舊,管理模式落後,科新技采用相對較少,加之戰後英國實行的國有化政策及福利國家的成功實施,使得英國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因而缺乏對老舊工業體係進行升級改造的必要資金。這就造成了英國經濟發展的後勁不足,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推動力。
1950年-196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日本為10.8%,西德為7.8%,意大利為5.5%,法國為4.8%,美國為3.2%,而英國僅為2.7%。
1960年-1969年的年均增長率日本達到了11.1%,法國和意大利5.9%,西德為4.9%,美國為4.5%,英國仍然提成在末位隻有2.6%。
以上數據足以顯示,在五、六十年代,英國的經濟增長率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是最低的,英國的經濟實力也因之而降到了世界第五位。在這期間,歐共體六國的經濟卻得益於共同市場,獲得了飛速發展。
另外,在英國發生的停產大罷工、通貨膨脹等各類社會因素進一步阻礙了英國從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經濟模式的轉型,極大程度地削弱了英國參與現代世界競爭的能力。
作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一直都認為加入歐共體,推動歐洲聯合,才是醫治“英國病”的良方。可問題是,該死的法國佬總是在千方百計阻障英國進入歐共體。為此,英國不惜費盡心機糾集瑞典、丹麥等國家組成七國自由貿易聯盟,希望把法國人主導的歐共體給吞並融化。但是,歐洲自己貿易聯盟的經濟實力與歐共體六國相比一直都處於劣勢。最後反而導致這個聯盟中的成員國變成了歐共體中的一員。
對於英國的野心,楊衛平作為旁觀者看得非常清楚。
美蘇冷戰格局形成後,在新的世界體係中麵對美蘇兩大超級霸主,英國顯然是有點勢單利薄。為了維護英國的國際地位,溫斯頓.丘吉爾提出“三環外交”政治構想:“以第一環英聯邦和大英帝國作為力量的基礎,利用第二環美英特殊關係,借重美國的力量重建世界大國地位,進而利用第三環聯合起來的歐洲,謀取西歐的領導權,並利用西歐的力量對抗蘇聯。”
很明顯,在這個“三環外交”構想中,英國處於三個環的樞紐地位,丘胖子意圖借此來恢複大英帝國昔日的世界大國雄風。
在這三個環中,英國的重點是英聯邦和英美同盟特殊關係。然而,國際局勢的發展,使這兩個環在英國外交中的地位日趨下降。
二戰之後,英聯邦是英國外交的基礎,對英國具有極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價值,對英國的世界地位有重大的影響。加之英國的世界殖民體係反映了英國的輝煌曆史,英國民眾對它有著特殊的情結,這一體係的任何變動都會使得英國民眾那根敏感的民族感情之弦為之繃緊。因此,戰後英國極力維護這一殖民體係。
可是,二戰結束後在全球爆發的民族獨立解放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許多殖民地紛紛取得獨立或自治。像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南非等家實質上都脫離了英國,使英國的世界殖民體係土崩瓦解。同時英聯邦成員國都積極發展自己的民族工業,降低了對英國的依賴,使英聯邦在英國的戰略地位中被嚴重削弱。加之英國本身實力下降,同時還得麵對美蘇爭霸帶來的巨大壓力,英國在無奈之下隻能逐步實施戰略收縮。
而這,也是英國為什麽一直想把楊衛平控製的北緬拉進英聯邦的根本原因。(未完待續……)
第809章得想辦法點燃英國的野心!:(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