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風波起

字數:3402   加入書籤

A+A-




    ()    接到魏西嶽的電話,周軒就知道明朝那些事兒的出和銷量肯定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的,但是沒想到這麽快。

    這才上班第一天,居然報道就出來了,果然是處心積慮。

    就在昨天2月6號,北方藝報就刊登了帝都某出社資深編輯的署名章《戲說曆史居然也能賣的這麽火?》。

    ”章描述了當下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一幕,一本歪曲曆史,太多個人主觀臆斷的曆史居然賣的大火,一周銷量達到十萬冊!

    本來應該嚴肅認真的曆史,竟然變成了某些了謀利的工具,而人民還趨之若鶩,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章還詳細列舉了明朝那些事兒當和正史之不對的地方,從而佐證明朝歪曲曲解曆史的套路,和不正之風。”

    之後,帝都晚報學副刊更是刊登了某知名曆史學家的評論章《警惕痞說曆史》。

    ”章指出《明朝那些事兒》的熱賣,顯示出一種痞說曆史的不正之風正在蔓延。

    本來是嚴肅枯燥的曆史,用通俗的甚至有點痞子語態來描述,迎合大眾口味,加入強烈的個人感情。這樣寫的曆史,嚴重違背了曆史“以史為鑒,可以正衣冠”的主題精神。

    既然你看的都是別人臆斷的曆史,帶有別人的個人感情,還怎麽在腦樹立正確的曆史觀。

    怎麽客觀公正地評價曆史,怎麽從曆史吸取教訓。可以說,像《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曆史通俗讀物是不負責任的。”

    經過昨天的報道,今天批判明朝的章就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雖然西嶺出社之前也預料到了這樣的情況,但是也沒想到有這樣嚴重。

    不過在周軒的耳,聽著魏西嶽說著別人的批判,報紙的詆毀,周軒卻是另一番想法。

    新東西的出現總是伴隨著劫難,特別是本來一灘沉靜的死水,突然出現一塊頑石,肯定會受到舊勢力的排擠和打擊。

    在周軒看來,這個是必然的。而一些曆史學家的抨擊,在之前準備寫《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周軒已經預料到了。

    這個情況在後世的時候也有,但是因為網絡學的發展和那時候觀念的轉變,不是這麽激烈而已。

    但是明朝的出提前了八年,這個時候網絡還剛剛發展起來,一些嚴肅的曆史學家不能接受也算正常。

    但是在周軒看來明朝那些事兒隻是一部而已,本來就不是什麽正統的曆史。

    和以後穿越回去改變曆史的相比,這已經算小兒科了。何況又有黃易大家的《尋秦記》在前,周軒的明朝那些事兒就更不算什麽了。

    而且周軒也覺得那些真正的曆史大家一般都在研究學術,那有那麽多閑心來管明朝的事情。

    其實說真的,明朝那些事兒的通俗易懂,不是讓大家更容易了解那段曆史嗎?對於曆史的傳播肯定是利大於弊的,這些都是不可否認的。

    而現在北方藝和帝都晚報副刊的兩篇章指名道姓的批判,簡直就是一種要將明朝打入地獄的架勢。

    這裏麵一方麵有大多數人都有的眼紅病,一方麵估計也是怕西嶺出社的趁勢崛起。

    西嶺出社本來就是二流出社的巔峰了,在進一步就是一流出社的行列了。在這個關鍵時刻,西嶺出社發掘出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這麽暢銷的,那那些一流出社不想辦法遏製一下才怪呢?

    北方藝報刊登的不就是帝都北方出社的資深編輯嗎?自從周軒服用腦域開發藥劑之後,周軒的思維就非常跳躍,對於很多事情一想就知道了,做到了心裏有數。

    因此對於那些批判,周軒並不是很擔心,因為批判的越厲害,那證明明朝那些事兒銷量就越好。

    有時候不是你說不好,大家就覺得不好的,不去看的。反而你說的越爛,反而大家會去看,這本書到底有多爛。

    按照周軒的意思,這次根本就可以不用管他,口碑這種事情堵不如疏。現在已經有幾十萬人看到明朝那些事兒了,而隨著口碑的發酵,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明朝的行列的。

    那邊的魏西嶽沒想到周軒是這種想法,要出社放任這種批判估計是不可能的,他們更多的是請人反對這種批判。

    因為在出社看來,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戰爭。如果任由那些敵人全力開火,很可能把明朝那些事兒扼殺在萌芽當。

    因此,在魏西嶽給周軒打了電話之後,就直奔社長辦公室,討論西嶺需要采取的措施。

    “砰!”

    社長狠狠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生氣地道:“北方出社真的太過分了,居然這麽詆毀明朝那些事兒。”

    魏西嶽也非常生氣:“我們之前也預料到這種情況,但是沒想到堂堂北方出社居然這麽下作。我想他們一定聯係了更多的報社,雜誌,在接下來的幾天肯定還有更多不利於明朝的言論出現。我們必須提前做準備,不能讓他們得逞。”

    社長眉頭一皺:“西南這邊靠我們的影響力,應該沒有什麽問題的。但是北方帝都那邊,我們都沒有什麽影響力。那邊北方出社的影響根深蒂固,我們沒有任何辦法。”

    “我們也隻能靠發章反駁他們的觀點了,反正現在明朝的銷量那麽好。口碑在哪裏放著,這是大家都反駁不了的。俗話說得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還可以采訪很多讀者,看看他們對明朝的看法。還有和以前的曆史讀物的對此,也讓他們談談。”魏西嶽提議道。

    社長大一拍:“好!這個主意不錯,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就多采訪一下,讓大家來說說。這樣把水攪混,正史和戲說曆史本來就是兩碼事,這麽較真完全沒有意義。”

    “說不定這樣一鬧,明朝的知名度還更高啊。到時候銷量還飛的更高……”魏西嶽笑著道。

    就這樣,因為明朝的罵戰在開年上班第二天就蔓延起來,讓大家目不暇接,而明朝的銷量也在這樣的爭議之越來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