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錯的是自己

字數:3738   加入書籤

A+A-


    史無前例的大賽跑由此展開,呂健與韋德再次聯手,背水一戰對抗“半個娛樂圈”。

    《淑女大作戰》的磨合愈發融洽,順拍也方便了每個演員的發揮,沒那麽多通告和來來回回,所有人一天24小時跟組融入這部劇,甄珍也逐漸找到了節奏,著魔一般化身保潔小妹,隨著小妹的成長而成長。

    另一邊情況則複雜了很多,劇組請到了一位“身世極深”的導演嶽雲,學曆極高,據說是高官子弟,硬塞進來,借機沾張衛家的光。

    張衛家也當真賞光,將第一導演的權力盡量交給了這位新人,自己隻負責藝術美學與場景架構之類的事情,對敘事和演員表達完全放手。

    嶽導欣然接受了前輩的好意,徹底放飛自我,把他從學校學到的東西完全表達出來,不過這僅限於楊暉與黃美玲以外的戲,他們兩位主演是投資人、監製,他們想怎麽玩就怎麽玩。

    作為演員,這其實是很爽的待遇,不必再成為導演的人偶,於是他們也可以放飛自我了。

    大牌男星走馬燈一樣與黃美玲搭戲,影帝級人物還是能感覺到不太對的,但張衛家都不說話,他們也隻有盡一位演員的職責,滿足嶽導放飛自我的要求。

    這些人都放飛自我了,保證電影完整度的責任全部壓在了拍攝團隊身上,其中的美術指導、舞台、攝影指導亦是行業內的大牌,甚至有些是許張衛家的禦用,為了完成嶽導天馬行空的創作思路,他們操碎了心。無論故事如何,美術和視覺他們都是最終負責人,自己的招牌不能砸。

    於是,台前的每個人都放飛自我,拍的賊開心,拍攝進度賊快,幕後的每個人都叫苦不迭,天天晚上找張衛家哭訴。

    《淑女大作戰》正好相反,呂健個人絕對掌控了劇組,每個人都被迫忘記自我,探索自我,每個人都必須融入史蒂芬周的風格基調,這無疑比放飛自我更困難,不過一天24小時跟組順拍,誰也別想跑。

    拍攝進度最初舉步維艱,除去演員的經驗不足外,更多的是藝術見解的爭執,呂健幾乎與每個部門都掐過架,最終用絕對權力逼迫對方妥協,少有的也會被說服。

    爭到後來,每個組都被迫臣服於他的絕對權力,從前期的舉步維艱到後期的順滑如水,這其中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也離不開呂健的霸權。

    兩個月的時間,拍攝進度已經達到了70%,這已經相當快了,但韋德還是傳來了噩耗,《窈窕淑女》已然殺青。

    兩個月殺青,這對張衛家這種慢工出細活的導演來說,簡直是荒謬,但真的殺青了,對方意誌十分堅決。

    好在呂健采用的是順拍,順拍有順拍的好處,那就是可以隨拍隨剪。

    由於劇情和場景是順的,隻要夠拚命,白天拍戲晚上剪輯足以追進度,為此,呂健拉來了周絕倫的閨蜜,有“寶島剪輯女王”之稱的方雯珊。

    呂健每晚,都會拖著沉重的眼皮,坐在美術指導與剪輯女王身後,時不時傳來鼾聲,時不時又突然跳起來指揮。

    周絕倫看的心疼,回頭道:“去睡啦,看你都要累死了,這裏交給我和雯姍就好啦。”

    “呼……呼……”已經在睡了。

    方雯珊也偷懶摘下耳機,拿起咖啡回頭道:“這個老板很拚誒。”

    “不覺得他超吊的麽?”

    “是誒,我也從沒想過可以這麽剪。”方雯珊指著屏幕道,“而且配的音樂也很好聽,好想填上詞哦。”

    正說著,顧文文推門探進頭來:“睡了麽?”

    “好準時,又來撿屍了耶。”周絕倫起身招呼顧文文,二人一起把呂健托起來。

    呂健醒了一下,迷迷糊糊地指向剪輯工作站:“說多少次了……這裏不要美,要醜……”

    “醜,醜,知道了啦。”周絕倫熟練地捂了下呂健的眼睛,哼唱道,“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

    果然,呂健又迷糊過去了。

    周絕倫歎道:“怪不得大陸發展好誒,老板都這麽拚的……健哥平時也這麽拚麽?”

    “平時還好。”顧文文歎道,“根據我對他的了解,大概是因為這次逼裝的太大了,收不回來,硬著頭皮也要裝完。對了……依你和雯姍的感覺,這電影到底怎麽樣?”

    “超好笑,超好聽,超感人,總之超吊的。”周絕倫認真點頭道,“完完全全打破了喜劇和音樂電影的上限,而且超養眼。”

    “和張衛家比呢?”

    “超煩張衛家,不知道他的電影在說什麽。”

    二人說著,已經把呂健運到了床上,蓋好被子。

    “睡得像個小寶寶……還嘬手指呢。”顧文文忍不住拿出手機拍攝,嘴上問道,“你和雯姍都這麽看,應該會贏的吧?”

    “贏?幹嘛老想著輸贏。”周絕倫衝著狂吮手指的呂健努了努嘴,“瞧他多幸福。”

    “但願老天有眼,讓他贏吧。”

    “老天?”周絕倫大笑道,“有時間拜天,不如求觀眾有眼。”

    “嗯。”

    ……

    又一個月過去,《窈窕淑女》試映會,除去劇組與億貓影業負責人外,還請到了十幾位影視界專業人士前來觀影,大片上映前通常會有這個流程,期待得到專業人員的反饋,有可能的話進行一定的修飾。

    看完成片,打開燈,沒人說話。

    每個人都陷入了沉思。

    他們陷入了“錯的是我,還是這個世界”的終極難題。

    終於一個人打破了沉寂,非常懷疑著問道:“年輕人……應該……會喜歡的吧?”

    “應該是吧……”

    “我覺得可以。”

    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相當多數的電影,受眾群體是20歲以下的年輕人,然而在這行有話語權的,大多是35歲以上的中年人,他們能看出一部電影的藝術水準,但對於一部電影是否能大賣,卻越來越拿不準了。

    倘若,主演不是這些大牌,再把張衛家的名字抹去,大概會有一半的人看10分鍾就走了,是這些如雷貫耳,伴隨著他們成長的名字,支撐他們看到了最後一刻。

    也是這些名字,讓他們懷疑,錯的也許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