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戾太子
字數:4048 加入書籤
作為皇帝,作為一個父親及祖父、曾祖,他唯一為太子一脈做了一件好事,那就是他在臨死之前確定了那個孩子的血緣關係,是劉家的孩子,最終這個孩子有機會登上皇位。
說起來從那個孩子一出生就遭遇了來自曾祖施加的生死劫,明君聽說監牢出現了龍氣,就一道令下,要將整個監牢的人給宰了。明君,很在意皇位。
好在有人說裏麵還有戾太子的孫子,死命攔著不讓宰人,才算是讓那孩子逃過一劫。
一個做曾祖的人,根本就沒有想過給太子一脈唯一留下的血脈給與一些照顧,就沒有想過撫養教育,還說什麽思子?
明君所謂的思子隻怕是給別人看的,或者是一種表態。
作為皇帝的他已經年紀大了,總覺得有人虎視眈眈,想著他的權勢,因此他借著思子,想著怎麽敲山震虎,正好震撼一番那些蠢蠢欲動的人。
思子是明君給外人看的,父子之間的難以解決的矛盾最終造成了太子造反,太子有錯,作為父親的皇帝就沒有錯嗎?用思子這個外衣掩飾一二,說明自己不是一個可惡的父親。
明君雖然因為年紀的原因變得昏庸了一些,但還是足夠老奸巨猾,一方麵打壓了一些人,一方麵拉攏了一些人,看看戾太子這個孩子造反了,我作為父皇還是在意他,甚至常常思念他,多麽在意感情!
說到底明君的舉動就是給其他人看,臣子們也不是好惹的。
作為皇帝很清楚知道太子的造反是被逼,甚至太子不造反也逃不過一死,這才鋌而走險。
因太子造反而牽連進去的人不少,那段時間就說人頭滾滾。這其中有不少人是被牽扯進去,甚至沒有多少關係也是跟著倒黴。
明君回過神,自然知道自己在某些地方虧欠了前太子,因為被蒙蔽,明君大怒,回過神後大殺特殺了一番,尤其是那個始作俑者被夷九族,還有不少人也牽扯進去,又死了一批。
可遲來的反思有用嗎?太子一脈死得差不多,甚至在明君知道太子被逼後也沒有赦免太子一脈的罪責,包括前皇後衛子夫及太子一脈都是罪人身份。
戾太子一脈的人基本上死絕,包括太子的姐妹也沒有逃脫死亡,還搭上了舅舅一家人,要知道當年的衛青可是戰功卓著,殺掉無罪的功臣之後總是會有一些反噬!
明君足夠老奸巨猾,這時候對奸臣的憎恨,是為了顯示出來自己有著人性的一麵,臣子們才願意為此鞠躬盡瘁,思子說明他還是一個父親,甚至也是在給臣子暗示一番,讓他們認真辦案,把那些算計太子的人都抓起來。
作為皇帝,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一舉一動都會有人細細揣摩,皇帝隻需要暗示一二,就可以達成自己想要的目的。
這樣子就可以把欺騙皇帝的奸臣除掉,也算是為太子一脈報仇!
明君自認為到了這一步,不管是作為父親,還是作為一個皇帝做了這些,已經是仁至義盡!
垂垂老矣的皇帝根本就是不想麵對現實,不想承認太子造反中最大的責任在自己身上,努力想要撇清。作為皇帝絕對不能承認自己的錯誤,因此他從來就沒有在大庭廣眾下承認自己的錯誤。
正是因為明君的作為,導致戾太子的孫子劉病已,後來登上皇位之後也無法進行什麽平反,隻因為明君已經給太子造反下了基調,因此倒黴蛋的太子被稱為戾太子。
為什麽戾太子的孫子登上皇位也無法平反?隻因為明君給戾太子一脈定性,就是造反,這個事實不可否認。
即使戾太子是被逼的,但還是反了!
明君不給平反,也是為了下一任皇帝好。
按著禮記的繼承製,廢太子死去後變成了罪人,就沒有繼承大統的機會。
明君死後是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繼位,也就是漢昭帝,這才是皇室正統。
隻不過漢昭帝登基的時間不長,短而且無子而亡,那麽該怎麽辦?自然是按著禮法過繼!
也就說登基的人等於過繼到漢昭帝名下,這也導致劉病已是戾太子的孫子,但他不是以戾太子這一支的名義登上皇位。
這種情況下劉病已很清楚自己作為皇帝的職責,作為皇帝也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需要維護禮法,這是整個皇朝最堅實的基礎。
曾祖死活不願意為太子說話,他作為帝王不得不延續著曾祖的定論,這就是最基本的規矩,而他作為皇帝也隻能延續這個基調。
這麽做,還因為太子造反牽連了不少人,跟著太子造反的人並不少,如果戾太子平反了,那麽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平反?這些都讓戾太子的曾孫即使成為帝王也無法推翻曾祖的定論。
薑浩這麽講時,也承認那些想法都是自己揣測出來的,並不是史實,畢竟他不是明君,不知道對方是什麽想法,但可以根據曆史而想象一下。
而薑大將軍聽著兒子的話,有些不知道說什麽好,但不得不說有些認同一個說法:那個明君真的是不怎麽愛自己的兒子。
跟著薑大將軍饒有興趣聽薑浩分析,曾經英明神武的明君怎麽會走到那一步?
隻因為明君年紀大了,比他年輕而能幹的太子就徹底引來他的忌憚,還有明君也有了新寵,有人一直吹枕邊風,父子之間的感情變得淡漠起來。
可悲,卻無比的真實,狼王還不想退,因為就想要接著別人打壓準狼王。
想當年太子出生時明君真的時興高采烈,怎麽也沒有想到在幾十年後兒子會被逼著造反,最終自縊而亡。
明君十六歲就登基為帝,那時候的他太年輕,因此一開始被太皇太後竇氏輔佐,沒有拿到真正的權利,有些像是一個傀儡皇帝。
實權太皇太後和小皇帝之間的政治見解不一樣,因此兩個人之間有著很多爭鬥,甚至竇太後還一心偏著自己的小兒子,讓明君頗多磨難,等到竇太後死後明君才真正掌握了權利,這段時期的經曆應該是加重了他的多疑之心。
過後他拿到權利,可以說是相當英明神武,卻一直沒有兒子,明君私下很是著急。
一個皇帝要是沒有兒子來繼承皇位,那麽皇位隻怕也不穩,明君怎麽不著急呐?真的著急,皇帝同父異母的兄弟們可都有了繼承人,就皇帝沒有兒子。
明君的長子出生時明君已經二十九歲,和他同年的人隻怕孩子都會打醬油,甚至再過上幾年都是當爺爺的人。
就這麽第二任皇後生下了一子,徹底將他從無子的泥淖裏拉出來,這就是他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太子。
長子的出生,對明君來說就是久旱逢甘雨。
別說什麽皇帝沒有子嗣沒有什麽問題,其實有大大的問題,牽扯到皇位繼承權問題,會引來不少爭端,這也是明君即使十分英明神武,但依舊因為沒有兒子而感覺不怎麽穩定。
明君才會在長子出生後十分興奮,立這個兒子為太子。
那時候剛剛得子的皇後正得寵,皇後的娘家人也很給力,一個哥哥是大將軍,對異族作戰是七戰七勝!而一個外甥是少年將軍——鼎鼎大名的冠軍侯。
可以說幼小的太子出生時因為諸多原因很是被皇帝寵愛,父皇終於有了可以繼承皇位的兒子,娘親很得寵,還有著母家作為堅強後盾。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情況有了變化,母家的冠軍侯早早去死,跟著舅舅也去世了,太子的母家勢力直線下降。
等到太子都當了爺爺,他還隻是一個太子時,皇帝對長子的觀感就變了,看著太子不順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