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一更)
字數:4263 加入書籤
林清自那日和王嫣說了外放的打算, 就開始處處留意那些外放的空缺,畢竟他已經在翰林院呆了兩年了, 還有不到一年就該散館了, 現在不提前謀劃,等到散館時再現謀劃,就有些遲了。
林清用心搜集了近幾年散館的庶吉士的去處,發現庶吉士一旦散館,大都進了六部,極少有外放出京的,不過想想也就明白, 庶吉士既然進過翰林院,按照官場的潛規則, 以後最好的前途就是入內閣, 又有哪個舍得外放, 畢竟京官尊貴,一個蘿卜一個坑,一旦外放, 如果沒有強硬的後台,誰知道還回不回的來。
於是林清又把目光放在了那些沒有進翰林院的進士上,不過林清一統計就發現, 凡是名次好一點的,有些後台的,還是都進了六部或者在京城附近為官,隻有那些同進士或者實在沒有後台的, 才被外放,而外放的地方一般都不大好,不是窮鄉僻壤的縣令,就是稍微好一點地方的縣丞。
此時林清才真正明白,為什麽大家都說:同進士,如夫人,光從第一次授官,就能看到巨大的差距,而這種差距,在以後的仕途中會越拉越大,除非有天大的機遇,否則同進士真的很難比上一甲二甲的進士。
林清頓時陷入了糾結之中,這外放好像也不是什麽好事,他總不能因為害怕爭鬥,就帶著一家老小去窮鄉僻壤,讓老婆孩子跟著自己受罪吧!
當然外放中也有好的,可無一例外都是有背景的,畢竟吏部的好的外放名額都不少有人盯著,本來就僧多肉少。而林清唯一能想到的能幫助的就是沈茹,沈茹當初做欽差出任的是山省的學政,和山省的不少官員確實有交情,可問題是他外放不可能去山省啊,朝廷有默認的規矩,就是外放的官員不可以回原籍,以防和地方的官吏鄉紳勾結在一起坐大。
當然沈茹身為禮部尚書,肯定也認識吏部的一些人,要是真幫他托人的話,找個肥差肯定不是問題,可林清在翰林院呆了這麽久,大概也明白了吏部尚書是文閣老的人,也就是三皇子的人,讓沈茹為了他在三皇子那欠人情,想到這,林清忙搖搖頭,沈茹平平安安的走到這一步不容易,他可不能給他拖後腿。
正當林清忙著找個地方給自己挪窩的時候,翰林院也開始忙起來,或者說整個禮部都忙起來,因為聖上的千秋節到了,或者換句話說,聖上要過生日了。
因為今年是聖上五十歲的整壽,不同於往年,所以禮部從一過了年就開始籌劃此事,聖上的千秋節在五月,如果沒幾個月的準備,以禮部那慢性子,說不定到聖上千秋節的前一天,禮部那些老古董還在為按周禮還是前朝禮儀進行辯論呢!
畢竟禮部曾經幹過在大皇子娶親時,因到底按皇子之禮還是皇長子之禮吵了整整兩年,最後大皇子妃的娘家實在等不住了,大皇子妃的父親親自帶人打上禮部,禮部才折中了一下,定下禮儀,讓大皇子成親。
禮部忙著辯論到底用哪套禮儀給聖上過千秋節,而翰林院也沒閑著,翰林院眾人忙著寫文章給聖上歌功頌德,甚至因為林清是現在翰林院唯一剩下的一名庶吉士,林清也很榮幸的代表上一科進士寫了一份千秋賀表。
聖上的千秋節一直熱熱鬧鬧從五月過到六月,而這時,朝堂上也出現了罕見的和平時代,禦史不再天天彈劾人了,三位皇子也安安靜靜的,朝堂上各方勢力也和諧共處一室,畢竟誰都知道,在聖上過千秋節上誰挑事,那才是活的不耐煩了。
不過朝堂是安靜了,可翰林院卻炸鍋了,原因是內閣給翰林院遞了一道詔令,讓翰林院出一個人,給新晉封郯王的六皇子做皇子太傅。
皇子太傅,雖然聽起來好聽,和太子太傅隻有一字之差,可實際上,差距可大了,太子太傅,非朝中重臣不行,畢竟太子太傅有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責任,再說太子一旦登基為帝,太子太傅就是帝師,所以每朝每代太子一旦出閣讀書,朝中重臣幾乎打破頭去爭太子太傅太師太保,就為了和下一代君主提前打好關係,看看沈茹就知道了,沈茹當初就是太子府的詹士,如今是聖上的心腹,年紀輕輕就成為六部之一的禮部尚書。
可皇子太傅,那就不一樣了,雖然皇子太傅也是教皇子的,可皇子比太子就差遠了,太子出閣讀書不但有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和一大批侍讀侍講,而皇子讀書,一般隻有一個皇子太傅,而這個皇子太傅,隻要是兩榜進士就可以。
而皇子太傅其實也不是什麽好活,因為除太子外,皇子一旦年滿十六,就要到封地就藩,而皇子太傅,作為教導皇子的,自然也就得跟著去,畢竟不能皇子一成年,就不需要老師教導了,所以等皇子一旦就藩,皇子太傅就會跟著去封地,除非皇子繼承大統,否則再沒有回京的可能。
所以翰林院眾人一接到這個詔令,簡直嚇得麵無人色,雖然皇子太傅是正五品,比翰林院的編修修攥品階都高,可那是要跟著去封地的,郯王的封地是郯城,在翰林院這些京官眼裏,那就是鳥不拉屎的荒涼地,他們翰林院的這些人,雖然官職不高,可作為翰林學士,還是經常有機會麵聖,起草個詔書什麽的,說不準什麽時候就入了聖上的眼,被提拔呢,怎麽可能自毀前途的去給一個不受寵注定做藩王的皇子做皇子太傅。
一時間,翰林院雞飛狗跳,眾人紛紛開始拉關係的拉關係,走後門的走後門,生怕自己被選上。
林清踩著梯子在書架上整理書籍,隔著窗戶,就聽到外麵遠處掌院的屋子裏傳來茶杯摔碎的聲音。
林清縮了縮脖子,對下麵的王翰林笑著說:“掌院這幾天到底摔了多少杯茶了?居然還沒定下郯王太傅的事。”
王翰林嗤笑了一下,說:“凡是在翰林院的,哪個沒點背景,咱掌院素來是個老好人,不想得罪人,可這事,不得罪人哪成?”
“去給郯王做太傅,真就這麽糟?”林清好奇的問道。
“傻孩子,沒聽過賈誼謫長沙太傅,一個謫字,難道還不說明問題?”王翰林笑著說。
“可是當初三位皇子挑選皇子太傅的時候,許多人不是打破頭去爭麽,我聽說當初翰林院的眾位學士連搶都沒搶上,三皇子更是文閣老親自做的太傅。”林清問道。
“那哪能比,三位皇子有望繼承大統,現在是皇子太傅,以後未必就不是帝師,所以眾人自然爭搶,可六皇子,聖上千秋節時,因為四位皇子就六皇子年幼,聖上才注意到六皇子,這才讓禮部擬了封號,封為郯王,又發現六皇子都六歲了,居然還沒有太傅,這才訓斥了內閣,內閣忙說已經挑選了,隻是六皇子沒有封號,沒有皇子府,太傅不方便入內宮教授,聖上這才下旨讓工部在皇城內給六皇子建皇子府,讓六皇子好早日進學,畢竟皇子如果過了七歲還未進學,有損的是皇家顏麵,內閣這才急急的讓翰林院挑郯王太傅。”王翰林看著四周無人,小聲說。
“這六皇子不受寵?”林清從梯子上爬下來,和王翰林說悄悄話。
王翰林點頭說:“這也不是什麽犯忌諱的話,年紀大一點都知道,這六皇子的生母是楊妃娘娘,而楊妃娘娘的父親,早在六年前,因為通敵被誅了三族,楊妃娘娘因為身懷六甲而幸免,隻不過因此失寵,雖然沒有被廢掉位分,可也幾乎和進了冷宮差不多。”
林清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這六皇子,就是當初楊妃娘娘肚子裏的那個孩子。
“六皇子本來就不受寵,再加上外家乃是罪臣,幫不上忙,這次六皇子的太傅,就看翰林院誰倒黴了。”王翰林說。
“那做了皇子太傅,以後都幹嘛?”林清對皇子太傅還是有一些好奇。
王翰林喝了一口茶說:“皇子年幼的時候,還沒去封地,皇子太傅就在皇子府教授皇子讀書,等皇子去封地就跟著去,不過那時皇子年紀大了,也就不大用太傅教導了,所以皇子太傅一般也就在藩王府養老。”
“那做皇子太傅豈不是很輕鬆,一般教導十年,就可以由皇子養老?”林清不由說道。
王翰林撇了林清一眼,說:“是輕鬆,可沒幾個想要這輕鬆的差事!”
林清很想說,他就蠻喜歡這差事的,而且郯王的封地可是郯城,郯城就在沂州府內,要是真能做了郯王的太傅,等郯王長大了就藩。
他豈不是就能回家了!
作者有話要說: 後麵有二更,不過有些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