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一更)

字數:5271   加入書籤

A+A-




    林清更衣回來, 就看到正打算離開的林三叔一家,林清本來想留他三叔一家吃晚飯的, 可他三叔一家忙著回去, 林清留不住,就隻好親自送他們出去。

    林清送完人回來,就看到王嫣已經在屋裏擺好飯,王嫣還詫異的問:“二郎,三叔他們怎麽不留下用飯,妾身特地重新準備了一桌。”

    林清擺擺手,說:“三叔說他拖家帶口的不方便, 就先回去了。”

    王嫣點點頭,讓人去書房把兩個正努力補功課的兒子叫來, 林桓也從外麵趕著飯點回來, 於是一家人開始吃晚膳。

    吃過晚飯, 林清先去檢查了一下兩個兒子的功課,解決了兩個兒子功課中遇到的問題,然後又回來哄了一會怎麽都不肯睡覺的小兒子, 等和王嫣一起把小兒子哄睡,兩人這才上床睡覺。

    上了床,林清不由感歎了一句:“果然孩子多了, 就是麻煩啊!”

    王嫣放下帷帳,笑著說:“我這些日子看二郎天天圍著一群孩子轉,還以為二郎樂在其中呢!”

    “唉,這不是沒辦法麽。”林清頭枕在枕頭上說:“這幫孩子, 都是和我三代以內的孩子,近的不能再近了,如果他們隻是碌碌無為還沒事,可要出了什麽幺蛾子,傳出去,我就等著禦使彈劾吧,多少官員,都毀在這一條上。”

    王嫣聽了,說:“可不是,當年咱還住翰林院那一片的時候,同一條街的張翰林,不就因為家中子侄強占民田,被禦使彈劾,結果不但丟了官,一家子被流放。”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從來不是一句空話。”林清歎氣道。

    王嫣用一隻胳膊支起頭,側著身子,問林清:“二郎這些日子一直忙著教導族中弟子讀書,是打算讓族中弟子走科舉麽?”

    “走科舉?”林清搖搖頭,說:“科考一途本來就是獨木橋,萬千人馬往上擠,哪是那麽容易的,那些世家大族,也隻是緊著家中子弟在年少的時候讀書,等孩子成年了,也是讓有希望科考的接著讀,沒希望的就讓做些別的營生,何況咱這種沒什麽底蘊的家族。

    我這些日子壓著這些孩子讀書,不過是看著這些孩子這些年慣的太厲害了,治治他們這股歪風邪氣,省的他們以後長大了闖禍罷了。再說,咱家族的孩子,一般是在族學學到十五歲,然後家裏給娶了媳婦,算是長大了,才跟著父兄進入鹽號幫忙,也就是說他們在族學這幾年,其實壓根就沒什麽事,既然這樣,那還不如讓他們多讀些書,多明些道理。”

    “我還當二郎想讓他們給你考個進士呢!”王嫣笑著打趣說。

    “還進士,他們能給我考出個舉人,我就覺得林家祖墳冒青煙了。”林清說道。

    “二郎你親自教導也不行麽?”王嫣問道。

    林清知道王嫣一路陪著他科舉,總對他有一種盲目的信心,說道:“縣試、府試考的不過是基礎,這個隻要刻苦,想過不難,院試雖然加了策論,可畢竟考的隻是最簡單的策論,所以如果有個好的老師教導,就算天資不高,背上千篇策論,院試上也能做出一篇混過去,所以想中秀才,隻要有財力和努力就成了,可等到舉人,這就不同了,鄉試三年才一次,一省的秀才都去考,不是有真才實學,想都不要想,而且許多有真才實學的,運氣差一些,也不一定能過。”

    “那咱家族的那些孩子?”王嫣問道。

    “我盡心教導一陣子,他們想學的就學,不想學的等他們年滿十五就讓他們回家,家裏自然給他們娶媳婦讓他們進鹽號幫忙。”林清說道。

    王嫣笑著說:“他們學不好,二郎不覺得白教了?”

    林清搖搖頭,說:“這教書哪有值不值的問題,哪個老師,也不一定能保證自己的學生就一定成才,再說,我現在不正好在家有空麽。”

    林清想到他三叔家的杉哥兒,對王嫣說:“明天把桓兒旁邊的院子收拾出來,讓杉哥兒住進去。”

    王嫣知道今天林三叔拖家帶口的來,肯定就是為了林杉的事,也不奇怪,就說道:“明天一早妾身就讓人收拾出來。”

    兩人又說了會話,看著時間不早了,就就寢了。

    第二日一早,王嫣收拾好院子,林杉就帶著大包小包來了,林清讓林桓帶著林杉先去安頓好,就開始檢查林杉的功課。

    林清在檢查林杉的功課中,發現林杉的基礎果然非常好,四書五經無論原文、注釋還是典故,張口即來,檢查到策論,策論的格式他也會,文采也不錯,用典用詞也毫無問題,可等看到他寫出的策論,林清就恨不得直接在上麵畫個“x”。

    林清這才知道為什麽他三嬸這麽多年都沒發現問題,這孩子不是不聰明,也不是不用功,更不是腦子笨,這孩子是邏輯不通啊!

    策論,雖然是科考中的一種考題,可它的本意是向朝廷獻策的文章,也就是一種以論點為中心,典故例子為論據的文章,所以一篇策論,目的就是有理有據表明自己對這件事的觀點,如果說不出自己的觀點,那還寫什麽策論。

    可林杉的文章,初看起來用詞華麗無比,看著不錯,可認真一看,就能發現文章整個都是散的,不僅裏麵的典故和要說的沒什麽關係,而且整體看來,也邏輯不清,前言不搭後語。

    林清想了想,直接從旁邊的找出一個箱子,然後從裏麵翻出一遝卷子,遞給林杉,說:“你用半個月的時間,把這一遝考卷上的每一篇策論總結一下,然後每篇給我概括出這篇文章寫什麽的。”

    林杉看了一眼,發現這是山省多年的鄉試考卷,雖然是謄抄的,還是立刻慎重的接過,忙點頭說是。

    林清教完了林杉,又去指點了一會林桓的策論,然後就去族學給那群孩子接著授課。

    林清在家裏教了半個月的孩子,他一個月的假就用的差不多了,考慮到沂州府到郯城坐馬車不過大半天的時間,來回也挺方便,林清就沒有帶家眷,直接自己回郯王府了。

    林清回到郯王府,先去找六皇子銷假,剛走到六皇子呆的宮殿,就看到外麵的楊雲。

    正要打招呼,楊雲就急急的走過來,說:“你可回來了,快去勸勸殿下,殿下正生氣呢!”

    “殿下不開心?怎麽回事?”林清有些吃驚,在郯城,六皇子郯王就是老大,誰會弄得他不開心。

    “還不是前陣子聖上的千秋節的事。”楊雲歎氣說。

    這個林清知道,五月是聖上的千秋節,今年又是聖上的六十大壽,六皇子身為親子,哪怕就藩按理說也得親自去給他爹祝壽,不過身為藩王,沒有聖旨不可以輕易離開封地,所以林清當時還特地寫了份奏章,送上去,問郯王可不可以離開封地去祝壽,結果後來內閣傳來詔令,說郯王殿下剛剛就藩,不易輕動,沒讓他們去。

    楊雲接著說:“殿下沒能親自去,就送了些賀禮去京城,今兒傳來消息,說三位殿下在聖上千秋節上,擠兌咱家殿下送的賀禮寒酸。殿下聽了,就有些不高興,今日的午膳都沒吃。”

    “殿下送了什麽?”林清問楊雲,郯王府錢財送禮什麽的向來是楊雲管。

    楊雲忙從袖子中抽出一個禮單,說:“這個就是。”

    林清接過來仔細看了一眼,說:“這禮不輕啊!”

    楊雲點點頭,說:“今年是聖上的整壽,殿下又就藩了,自然不能薄了,殿下還特地讓把禮厚了三分,所以如今被說寒酸,殿下才生氣。”

    林清聽了覺得也是,任誰精心準備了禮物,卻被別人貶的一文不值也會生氣。

    林清看著禮單,想了想,突然說:“楊總管,去準備筆墨紙硯和空折子。”

    楊雲雖然不知道林清要幹什麽,不過還是趕忙讓旁邊的小太監去拿。

    等小太監拿來東西,放到旁邊的石桌上,林清等小太監磨好墨,就拿著筆沾了墨汁,直接在空折子上寫了一份奏折。

    林清寫完奏折,吹了吹,等墨幹了,就把折子遞給楊雲,說:“把這折子給殿下看,他就不爭氣了。”

    旁邊突然伸出一隻手,接過折子,說:“什麽折子?”

    林清轉頭一看,原來六皇子出來了,就笑著說:“殿下出來了。”

    郯王在旁邊坐下,說:“本來在屋裏看到先生來了,還想著先生進來陪我說說話呢,誰知先生倒先和大伴聊起來了,就剩我自己在屋裏生悶氣了,這不就出來了。”

    林清聽了笑道:“殿下何必為這點小事生氣,要是氣壞了身體豈不是不值當的,殿下看看這份奏章,看看有沒有消氣。”

    郯王翻開奏章,看到奏章前麵是很俗套的請罪,大意就是惶恐送的東西不夠好,惹聖上生氣,但後麵卻比請罪的奏章多了一大塊,上麵詳細寫了郯王府的家底和封地的稅收,表示自己準備這些賀禮絕對是盡心了,然後最後疑問了一下,三位皇子是如何在相同的俸祿還沒就藩下,準備更多的賀禮的。

    郯王看的眼睛一亮,對林清笑著說:“先生這本奏章,可是能狠狠的坑我三位哥哥一次。”

    林清很無辜的說:“本朝親王的俸祿是一樣的,殿下就藩,還可以多得一份封地的稅收,本來應該殿下在四位殿下中最富,可如今卻好像殿下最窮,郯王府難道不該上道奏章問問麽?”

    郯王聽了,頓時撫掌,說:“此話有理。”

    兩人相視一笑。

    作者有話要說:  後麵還有一更,今晚居然又修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