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八 北國

字數:3617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嘉靖攻略 !

    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無論是大明還是大宋,鄭光都生活在南中國溫暖濕潤的土地之上,大宋時代,鄭光的北伐沒能打過長江,繼續往北,大明的時代,鄭光居住在蘇州城十數年未曾離開,江南的風光,尤其是東南和嶺南,鄭光深有感觸,而與江南風光完全不同的北國風光,鄭光還未曾領略過。

    越過長江,跨過淮河,北國的寒風迎麵痛擊了鄭光一行人,刺骨的寒風即使是鄭光這樣常年習武之人都有些受不了,就更別說虛胖的徐胖了,整日裏躲在馬車裏不出來,除了吃飯睡覺在客棧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躲在馬車裏取暖,美其名曰在馬車裏溫習功課,其實那搖搖晃晃的車廂裏,看一會兒書都會覺得頭暈腦脹,更別說昏暗的光線了。

    不過考慮到徐胖的身體的確難以在短時間內承受這樣的寒冷,鄭光還是讓他待在了馬車內,考慮到徐胖抵達北京後很有可能會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鄭光也準備了兩手策略,就是為了讓徐胖不至於到北京之後大病一場,以至於無法參加會試。

    徐胖是鄭光的全盤計劃裏不可或缺的一員,此次的義烏事件裏,如果沒有徐胖跑來跑去為鄭光勉勵維持著商業運轉的局麵,鄭光是分身乏術的,他不能做到一邊練兵一邊發展地方,至少目前,他的精力是不夠的,徐胖的出現讓鄭光大大減輕了負擔,所以讓徐胖和自己一起考上進士授官,這是鄭光的終極目標。

    北國的冬天,大街上見不到幾個人,即使進入了一些大城市裏,也很少看到來來往往的城市居民和行人,似乎他們隻會為了購買一些肉食而出來,其餘時間都在家中待著,街道很整齊幹淨,大明的人們對於公共衛生還是頗有些關注的,隻是科舉考場裏的那種事情讓鄭光頗為不滿。

    隨便找了一家旅店,鄭光一行人住了進去,讓店家燒了些熱水洗了把澡,看了會書,早早的睡下了,這就是旅途中鄭光做的最多的事情,大冬天也沒有心思欣賞美景,更沒有幾個人可以說話聊天,自己離開的很突然,也必須這樣突然,所以蘇州城裏的一些同樣要參加考試的好友就來不及招呼了,一路上,也頗為寂寞。

    二十天之後,十二月初二,鄭光一行人終於抵達了北京城,天子腳下的京師,巍峨壯觀的外城牆顯得極為高大,和蘇州城的城牆相比起來,蘇州城的城牆就好象是土城牆一般,靠近點看,外城牆並不是嶄新和完整的,有缺口,有傷痕,這些,都是北京城被蒙古人騎兵襲擊之後留下的。

    北京城作為抗擊蒙古人入侵的第一線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朱棣當初所說的天子守國門,也並不是虛妄之言,隻不過到底是真心還是假意,就不好說了,畢竟作為皇帝,沒有誰願意身陷險境,英宗皇帝被瓦剌俘虜的事情至今為止還是大明朝的痛,不過,大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比起英宗皇帝時代,更加不堪了。

    記憶裏,再過幾年,皇帝先後殺死夏言和曾銑之後,就是蒙古首領俺答打到北京城,從而被迫進行第二次北京保衛戰的事件,老大的帝國,曾經將蒙古人按在地上暴揍的帝國,第二次被曾經統治中原的侵略者的後代打到了帝國首都,而這一切,都在嘉靖皇帝的眼皮底下發生了。

    這位聰明絕頂且強勢的皇帝,如果有勤奮之心,大明朝會隨著他的統治而走上另一個巔峰,而這一切隨著大禮議的結束而結束,皇帝失去了勤奮之心,消滅了所有敵人,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和大明朝的局勢之後,皇帝步入了而立之年,而立之年以後的皇帝,開始注重養生,注重長生之道,而在一些居心叵測的妖道接近皇帝之後,皇帝的心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鄭光可以感受到這座北京城那詭異的氛圍,鄭光甚至有一種預感,一旦進入這座城市,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己就再也出不來了。

    進入北京城之後,鄭光對北京城的感官有些奇怪,和蘇州這座單純的商業重鎮相比起來,雙方的大小、規模和人口都是差不多的,最多是北京城的規模比蘇州要大,占地麵積要廣,畢竟是帝國首都,但是要論活力,鄭光卻明明白白的感受到北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和南中國的經濟中心之間的差距。

    北京很大,很雄偉,道路非常寬闊,進入北京城之後就能看到幾乎夠二十名騎兵並排行走的寬闊平坦的道路,道路兩旁有稀稀拉拉走著的居民或者是旅人,還有偶爾看到的一些大冷天還出來擺攤的小商販,大多數是買一些熱乎乎的小吃的小攤販,還有一些買點手工藝品的小手藝人。

    走在大街上,看不到溫暖季節的繁華,但是,鄭光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作為大明帝都的魅力所在,幹淨,整潔,時不時能看到端著長矛巡邏的衛兵,街邊的建築高大,寬敞,美麗,展現出美妙的中華建築藝術,人們的臉上看不到笑臉,但也看不到絕望之色和迷茫之色,每個人似乎都是為了未來而奮鬥,為了活下去而努力奮鬥。

    來到大明朝那麽久了,鄭光覺得大明朝的人們是很有魅力和禮貌的,至少,那些晚清時代出自外國人之手的照片裏那些目光迷茫、衣衫襤褸的醜陋形象,鄭光並沒有看到,大明朝的城市裏,鄉野裏,就算是不識字的鄉民,鄭光也從未看到過他們那種迷茫的神色,即使是一個乞兒,鄭光都能看到他們眼中對光鮮的向往之色。

    鄭光知道,大明朝絕對不是滿清文人們極力醜化之後的形象,失去希望的人,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存在,那是個人的問題,百姓苦,也是這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避免的事情,即使到現代,也沒有哪個國家敢真正的說,我們國家沒有貧窮,沒有犯罪和死亡,大明朝的百姓們的確貧窮,這一點,無可反駁。

    但是,那些拖著辮子的醜陋的形象,絕對不屬於大明,鄭光見到的每一個讀書人,不論善惡,都保持著自己的儀表,見到的每一個百姓,都在拚命維護著自己的尊嚴,他們或許不識字,或許地位低下,或許曾經受人欺淩,或許曾經備受欺辱,但是和那些照片裏不一樣的是,他們的眼中,從未失去過希望的光輝。

    或許,這就是大明朝真正的魅力所在,這就是大明朝能被那麽多西方來的傳教士描述為繁榮強大的國家的原因,即使那個時候的大明朝已經步入晚年,病入膏肓,但是那些傳教士筆下的晚明,絕對不是滿清“史書”裏所描述的那個人間地獄。

    鄭光對大明朝有著深刻的同情和尊敬,對那群曾經代表了世界上最高水準的政治文化精英們充滿了憧憬,即使他並不認同他們的理念和主張,盡管他並不支持他們的做法和改革,但是,這並不妨礙鄭光對這群出身平民的中國的精英們表達尊敬。

    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有著屬於自己的勇氣和決然,他們不會像後來被滿清征服之後的文化精英們那樣,跪在地上,口稱“奴才”,或者跪在地上,底下自己的頭顱,向高高在上的統治者表示屈服,大明朝的文人們,縱使有千般不對,萬般不對,可他們從未向皇帝屈服過,甚至於皇帝被他們嚴格的束縛住。

    這個時期中國的體製曾被歐洲人羨慕過,他們對於這種體製表達了向往,他們描述這樣的體製,說即使是皇帝也不能推翻臣子們一致認定的裁決結果,皇帝也不能隨意授予任何一個人官職或是增大他的權力,所有的一切需要“朝廷”的讚同才能付諸實施,而不是皇帝一個人的意誌,這和滿清時代毫無疑問的君主一言堂相比,孰優孰劣?

    而我,來到了這個時代,參與到這個真實的世界裏,又該如何做到我想做到的事情呢?我該如何跨越重重險阻,將這個國家和民族帶入那條正確的道路之中呢?

    鄭光微歎一口氣,帶著一行人,往鄭江已經準備好的鄭氏別院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