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四章 青年才俊
字數:3688 加入書籤
聽聞此言,劉源有些坐不住了,抬手想要製止沈康,但一旁的老叟卻一把拿起茶壺,另一隻手按住劉源,笑容和善的道:“孩子們有觀點,理應任其發表,喝茶吧。”
劉源麵露難色,拱拱手,道:“多謝。”然後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
這時候,王麓操抬手扇扇扇子,笑著道:“罷了,意見不同實屬常事,沈三,就到此為止吧。”
沈康點點頭,又朝著那青年三人拱手行禮,算作道別,轉而坐了回去。
老叟笑著看著沈康,道:“近年來常聽陳舊論述,今日算是別開生麵,你到底師承何人,竟如此有見地?”
沈康拱拱手,笑著道:“小子師承藏山先生與浩然先生,浩然先生師承陽明先生。”
老叟點點頭,道:“多年不見才俊呐。”
這一聲“多年不見才俊”,是一聲歎息。
他愣了愣,絮絮的道:“多年以前,陽明尚在人世,每次與他辯駁,真是暢快淋漓,至今難以忘懷。”
三少一聽這話,紛紛愣住了。
這時候,劉源才道:“這位便是甘泉先生,還不拜見?
事實上,湛若水更強調儒與道釋之間的異,而王陽明先生更強調儒道釋之間的同,那麽便有許多人認為,王陽明並不排斥道釋,其實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與湛若水一樣,王陽明也很排斥道釋,他在批評禪宗上,是在學理方麵,比宋儒猶甚,朱子評佛,乃從社會,倫理,曆史和哲學方麵著手,但陽明集全力於禪宗基本觀念,之處禪宗之無理與其不著心說,並視宋儒為進一步。
隻是相較於湛若水的態度,王陽明顯得要溫和許多而已。
怪不得方才劉源多次想要製止沈康繼續說下去了,沈康的觀點,是認為各家皆有所長,皆有值得讚許吸收的部分,並不排斥。
這個觀點,無論是對於陽明一派,還是甘泉一派,都是極為大逆不道的。
沈康這樣想,其實也並不奇怪,他來自於現代,心胸與視野更加博大,雖入陽明一派,也是懷著學習吸取的態度,而非獨尊一說。
多年以前的湛若水若是聽見這樣的論點,一定會不遺餘力的去抨擊,但今時今日,他已經是一個古稀老人,見過了世間的生老病死,更登上了這個時代的學術巔峰,門下弟子四千,讓他久久原地踏步,不能更進一步。
今日聽了沈康的話,他竟然有一種又打開新視野的感覺,他久久凝視著沈康,麵容威嚴而不可侵犯。
三少知曉了他的身份,紛紛起身相拜:“拜見甘泉先生。”
湛若水深歎一口氣,道:“故步自封豈能更進一步?”這話是說給自己聽得,此時此刻,無論是沈康,還是在座眾人,乃至於這個鬧市中的茶樓,都是不存在的。
他的眼中是一座座高山,一座座來自諸子百家學說的大山,他的眼中是一條條大河,一條條等待他跋涉的眾家思想的大河。
他仿佛置身於一處寧靜的山穀之中,耳邊是古往今來各家之言,眼前是一片寧靜下的洶湧波濤。
神誌突然砰的一聲被一道閃電所擊,閃電一閃而逝,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但隨之而來,是由這一擊漸漸裂開的縫隙,讓“認識”自裂縫中洶湧而來。
他忽然緩緩的揚起了笑容,那平靜的眼神帶著一些癲狂。
“我,頓悟了!”
還保持著俯首拜見姿勢額三少分別看了對方一眼,狐疑著,有些不知所措。
湛若水捋著白胡須,笑著道:“我,頓悟了!”
劉源首先反應過來,拱手笑著道:“恭喜甘泉先生。”
湛若水揚唇而笑,站起身來,拍拍沈康的肩膀,道:“多謝你了,沈小友。”
對於沈康來說,他隻是將自己的見解闡述出來,也隻是一種比較開明的觀點而已。然而對於湛若水來說,他已經累積了足夠多的學識與思想,隻欠這麽一道打破陳舊屏障的閃電,便能夠了悟。
沈康,便是這一道閃電。
湛若水起身,道:“藏山,你們遠道而來,快來舍下安歇,讓老夫在與爾等談論一番。”
劉源拱手笑道:“多謝先生。”
汾江河是順德鎮境內生命之河,夜裏,兩岸高山此起彼伏如一座座黑影淩立天地之間,鳥兒振翅高飛聲,野獸咆哮嚎叫聲,在靜夜之中猶顯高覺。偶爾路過村莊,可見萬家燈火,可聞犬吠人笑。
一葉扁舟閃爍著星點螢火,飄飄搖搖的在河上隨水逐流。
舟上之人高談闊論,朗聲大笑,痛飲同時置身自然,是何等的超然物外啊。
湛若水的思想與學識,不斷的衝擊著沈康,這位當世絕無僅有的智者的指引,這些閱曆與思想,讓沈康感覺自己如同一條水蛭一般,不斷的吸取,壯大。讓他更加的充實,更加的開闊。
湛若水是一位難得的智者,他從不自稱大儒,隻當自己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儒生,在講述的同時,也會靜靜的聽取三少所說的一些話。
讀書人常說學海無涯,可是能夠如這位大先生一般,年至古稀,取得如此高超的地位的同時,還能不斷聽取他人意見複有凡幾?
智者之所以成為智者,便是具備這樣,永不停息的進步的能力。
沈康等人自廣東逗留了數月,期間由湛若水和劉源為三人引見了數位當世大儒,也為三人日後的從政之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這日已經是年末十二月,一行人踏上了小船,辭別甘泉先生,離開了渡口。
船隻悠悠飄搖,不知何時,天空星星點點落下雪花,雪花落入水麵,很快便消失殆盡。
劉源不由感慨道:“從前南方從無下雪,近幾年倒是時常能看見雪花了。”
沈康點點頭,是啊,大明已經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在此時候,大明的農作物產量逐年下降,饑餓將再次降臨民間。
他緩緩的翻開書冊,道:“這本書,是王兄借給學生的,此書乃是一個外國人所寫的,先生請瞧這裏。”
劉源略微有些驚訝,看著滿書的蝌蚪文字麵露難色。(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