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七章 滸灣鎮

字數:4259   加入書籤

A+A-




    方洢水口中的書坊街,根據林木森和方洢水兩人研究的結果,應該是撫州市金溪縣滸灣鎮。

    北京、漢口、四堡、滸灣為清代四大刻書基地。

    北京、漢口知道的人多。

    但是是四堡和滸灣,許多人可能就不知道這地方在哪裏了。

    四堡在閩省連城。

    滸灣,就是方洢水記憶中的家鄉。

    臨川才子金溪書。

    臨川才子群星璀璨,如晏殊父子、曾鞏、王安石、陸九淵、湯顯祖等人。

    臨川出才子,直至於今。

    滸灣鎮,明代中晚期因撫河水道而興,迅速成為贛東閩西一個商業重鎮,並快速向書業、紙業特色轉型。

    “金溪書”主要就是指金溪滸灣的雕版印書。

    有人開玩笑地問,是先有才子還是先有書?

    是才子重要還是書重要?

    書孕育了才子,才子又寫出了書。

    文明就是如此流傳下來。

    按資料記載,滸灣雕版印刷始於元代,危氏家塾刻印了危素的《雲林集詩稿》。

    入明後先有金溪官刻縣誌的記載。

    至明中後期金溪人周氏、唐氏在金陵開辦印書作坊,影響很大。

    流風所及,金溪商業性書坊開始出現。

    入清之後,因為全國最大的建陽書業,受到清軍打擊一蹶不振,書坊倒閉,工匠外逃。

    精明的滸灣生意人知道動亂之後,必定大興文化,於是他們抓住這個曆史機遇,大批收購建陽書版,搜羅工匠,帶回滸灣。

    一時新的書坊堂號大增。後來一批文人學者、休閑官員也參與其中,文商結合,滸灣印書業走向繁榮。

    康、乾之後直到清末民初二百多年的時間,滸灣作坊林立,形成前後兩條書鋪街,聚集了六十多家刻書作坊。

    工匠一千餘人。如果以後世的書籍量來看大概覺得這樣的人數,還有作坊數非常少的,但在明清時代,這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書籍生產地。

    從明末開始,近四百年的時間裏,滸灣先後有九十多家書坊從事雕版印刷與發行。

    經營的圖書種類約五千種以上。

    其中兩儀堂、三讓堂、善成堂、文盛堂、大文堂、敦仁堂、紅杏山房、漁古山房、舊學山房都是當時享譽業界的著名書坊。

    滸灣刻印的經史子集、戲曲、蒙童課本、描紅字貼、醫方藥書、佛經佛像、賬冊簿記等等,經金溪、撫州大量書商運作,不但帶到了北京、南京、蘇杭等地,也帶去了湖湘、荊楚、川滇、黔桂等僻壤山鄉。

    乾隆年間金溪人在琉璃廠、正陽門擺攤設店,售賣刻書已經形成很大的規模和影響,成為其書業的主要力量之一。

    今滸灣大文堂店屋猶存,其內還保留了三幅刻柱楹聯,聯曰:

    雨粟以來多著述,結繩而後有文章。

    宋豔班香開綺麗,韓潮蘇海溯淵源。

    琅函寶籍徵時瑞,玉檢金泥廣國華。

    這些聯語充分體現了滸灣書業的文化自信與追求。

    舊學山房是滸灣醫學世家謝氏創辦的印書作坊,並不拘泥於國學,已經放眼看世界了。一套《地球韻言》,是以韻言形式介紹世界各國新知識的。

    前後書鋪街是兩條大致平行走向的明清老街,各長約二百米,寬約三米。

    前書鋪街石拱門書“籍著中華”,後書鋪街石拱門書“藻麗嫏嬛”。

    前街口有一洗墨池,為工匠洗滌書版之處,池水墨黑。

    原先池上有“會仙橋”,橋一端碑書“聚墨”,另一麵書“流芳百世”。

    傳說是乾隆爺的手筆。兩街之間有譙樓、巷道相通,全盛時專門供有打更人,每夜通宵巡街報更。

    可惜林木森與方洢水,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橋與碑今皆不存。洗墨池也是淤泥雜草,不複當年楊柳依依的風采了

    現在印刷術飛速發展,雕版印刷成為了文化遺產。

    雕版印刷的遺址已不多見,滸灣古鎮依然保留著前後兩條書鋪街,實在是國內獨一無二,彌足珍貴。

    二〇一四年滸灣入選了“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二〇一六年國家新聞出版總局批準滸灣為“中國雕版印刷文化研究保護基地”,並在舊學山房設立“中國印刷博物館滸灣書鋪街分館”。

    林木森和方洢水,吃過飯之後就出發了。

    滸灣鎮雖然屬於撫州市下轄的縣裏下轄的鎮。不過撫州市與滸灣鎮距離卻不是很遠。

    他們隻是照著衛星導航往旁邊一條路開出去沒有二十分就到了古色古香的滸灣鎮。

    林木森問方洢水道:

    “你爸爸叫什麽名字?或許這裏的人口不多,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問過去,或許有些人聽過你爸的名字,找到你的親戚。

    林木柱也湊上來,對這個未來的堂弟媳婦說:“小妹子,你想要找人還不簡單。

    我們雇用一些人讓他們出去問,不用一個小時就能夠把附近的村子都問遍了。

    現在大家都有電動車,走遍一個村子,也不需要太久的時間。

    何況,村子的人大概都是老村民,很少外來人口,而且村子一般都不會太大,全村的人都認識,隻要問到一個兩個人就夠了。

    所以這其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他們人如果居住在鎮上,那就不一定所有的人都認識,而有幾千人不認得其他人是正常的,何況你爸爸年紀離開的時候應該也很小,認識的人就不怎麽多。

    我們在問人的時候,就挑一些年紀跟你爸爸差不多,而且是當地的人問就可以了。”

    “木柱兄,你提的方法真是一個好方法。

    可以節省很多的時間,不過年輕人不知道,但是問老人絕對沒有什麽問題。”

    方洢水眼中亮起了希望。

    “我們去滸灣鎮,找到可能認識的人比較多。

    畢竟如果你爸爸年輕時,時常去滸灣鎮逛的話,那麽就代表他們的村子基本上就是以這個鎮為核心活動的。

    這個習慣不是那麽好轉移,有地域的差別,就算現在有電動車了,還是不容易改變。

    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到近的市鎮去。

    所以我們隻要到滸灣鎮找到各個村子的人回去問就可以了。”林木森也眼睛一亮說道。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