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洋務運動(十四)

字數:3599   加入書籤

A+A-


    第八十三章

    在沒有電視廣播的時代,在沒有比報紙更具有廣泛傳播性了。晚清最早的一批現代化報紙都是由英國人創辦, 多用於傳播基督教的教義。因為其特殊的宗教性質與中國內陸文化的排斥, 所以流傳的並不是很廣。當然排除這些傳教性質的報紙,西方殖民者也有嚐試在各大通商口岸設立一些商業性質的報社, 報道一些新聞,但是這些報紙基本都是由洋人撰寫, 全是英文, 而且一月一刊, 所以受眾太少, 存活壽命都很短,基本開個四五年就麵臨了倒閉。

    眾人在聽得載淳說出報紙這件事之後,不由好奇:“報紙為何物?可與邸報相同?”

    “邸報”它是用於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 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最早出現在漢朝,在宋朝得到官方的正式規劃,自漢、唐、宋、元、明直到清代, 《邸報》的名稱雖屢有改變,但發行卻一直沒有中斷過,其性質和內容也沒有多大變動。

    清朝時代《邸報》發行量更多了,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內閣在北京的東華門外設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名謂“抄寫房”、每天由報房派人去那裏抄取當天發布的官方公文, 稱“宮文書”,除被稱為“宮門抄”的朝廷政事、動態的報道和諭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數量因較多則加以選用。這種被印刷成單頁不加封皮的“新聞紙”就叫《宮門抄》, 多在傍晚發行,派人送閱,僅限官員可以閱讀,在時間上很像現代的晚報,從性質和級別上又很像供高級幹部閱讀的《大參考》和《內參》。

    “邸報隻供官員閱讀,卻是流傳太窄了,朕所說的報紙乃是所有人都可以購買之物,以刊載新鮮見聞和時事評論為主,定期分版,由專人撰寫。”

    所有人一聽,想起之前載淳關注的鴉片一事,大家都是聰明人,立即就懂了:“若是有能在民間廣泛流傳之物長期在裏麵闡述鴉片的毒害,從而警醒世人,教化萬民,倒真是一大文治之功。”

    “隻是這創建者必由我朝廷心腹才可,以免落入居心叵測之人手中,蠱惑愚民。”

    焦佑瀛點出了他的憂慮。自然這點是必須的,政-府-的話語-權肯定要掌握在當權者手裏,否則打打輿論戰,大清就要亡了,載淳想著若不是現在沒有電視,幹脆搞個《大清新聞聯播》得了。

    “就是如此,皇上心裏可有人選了?”

    醇親王看了看載淳的臉色,上前問道。載淳原也隻是突然想到,還沒深思,被這麽一問,也有點被問住了。如今載淳的心腹就這麽多,要有這個經曆搞得還真是不多。

    “這還沒想好。”

    “皇上以為奕詳如何?”此時說話的是慈禧。載淳是親老媽養大的,慈禧自是看出他的心思,就幫他想了個人選。

    奕詳是奕詢的弟弟,載淳的伴讀,與載淳有著同窗之誼,倒也是個不錯的人選。而且如今哥哥奕詢已經出士,弟弟老是悶在上書房怕也會憋壞了。

    “奕詳身份是不錯,隻是資質太淺了。”載淳滿意這個人選,但也實話實說。報紙這種東西在清朝的時候可不像21世紀,隨便什麽人考個資格證就可以上崗報道了。正所謂讀書立傳,報紙又是這種流傳極廣的東西,所有文人怕都要打破頭想要參與的,奕詢便是讀過幾年書,和那些個大儒比到底是差多了。

    “皇上多慮了,叫他做個小編修便是了,正經的功夫還是要靠翰林院的大臣呢,最好是那種見識不錯的。”

    載淳聞言,心下是懂了。派奕詳做監督工作,主編另請有名望的儒生,還必須是那種不反對洋務,能接受新興事物的。

    “主編一職非同尋常,眾人可有建議?”

    “哎。”在場諸人在聽得這句話,卻齊齊歎了一口氣:“若是林元撫尚在,此職非他莫屬。”

    元撫乃是林則徐的字號。的確,一代名族英雄林則徐不僅是正兒八經的科舉出身,國學造詣非凡,還深諳除鴉片之道,當世論對鴉片的了解,無人能出他左右。不僅如此,林則徐盡管一生力抗西方列強入侵,但對於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貿易態度都是積極正麵的。林則徐自己不僅精通英語,葡萄牙語,還在做湖廣總督的時候率領過幕僚翻譯過大量的外國文書。如今大清最為流傳的《海國圖誌》便是魏源根據林則徐當初的那些手稿為基礎編寫的。

    是啊,可惜了。林則徐十年前就病死發配途中了。

    “林家可有後人?”

    “這要問吏部。”

    戶部尚書如實回答。

    “去把吏部尚書叫來。”

    載淳也很想詢問一下林則徐的後代現在的情況。一代名族英雄,怎麽著也是值得敬佩的。很快,吏部侍郎得了傳喚,就馬上跑了過來,代了解情況之後,如實說道:

    “有一子名為林汝州,如今正在翰林院做編修。”

    “學問如何?年紀如何?”

    “四十有三,能如翰林院的學問都是不差。”

    林家後人的學問豈止是不差,說是滿腹經綸,學貫中西都可以,隻是吏部尚書因為種種原因,卻是不好過多的誇獎。

    “如此豈不是很好?既是學問不錯,不若就叫他試試,子承父業,也算一代嘉話了。”

    載淳對於林則徐的後人,就是衝著“林則徐”三個字,也是想重用一下的。但是吏部尚書聞言,卻是麵色微微一僵,不得不上前說道:“隻是這林家乃是宣宗曾經點名不得重用過得。能叫他入士已是先帝爺格外開恩,怕是不太妥。”

    這就不得不說道些許上不得台麵的東西了。當年,林則徐虎門銷煙,雖是朝廷支持,但是伴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清廷戰敗。道光皇帝為了平息英國人的怒火,自然隻能把林家推出去背了黑鍋,做了替罪羊,這也是林則徐晚年病死發配途中的主要原因。

    說到底,這事是皇家的對不住林家,隻是明麵上,大家都不能這麽說。所以吏部尚書也很尷尬。

    載淳聽得出吏部尚書話語中的未盡之意,心裏也是一歎,為林則徐感到悲哀,也為大清的懦弱無能而深恨不已。

    “這弄個報紙又不是做封疆大吏,怎麽不行?”

    吏部尚書擦了擦額頭的冷汗:“回皇上,臣是怕林家不願。”

    作者有話要說:  喜歡此文的可以去加喏喏讀者群:262020544

    或者關注一下我的微博:晉江小透明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