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洋務運動(十八)

字數:3057   加入書籤

A+A-


    第八十七章

    想必很多人說道上海灘,都會不由自主的提到上海灘的黑幫, 而說道黑幫, 青幫自然是重中之中,民國年間舉國聞名的上海灘大鱷杜月笙便是出自青幫。

    其實, 青幫是中國曆史悠久的幫會,早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翁岩、錢堅及潘清三人所創。徒眾昔皆以漕運為業, 故稱糧船幫。在清代, 大江南北, 入幫者頗眾。青幫是清初以來流行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民間秘密結社之一。也是晚清民國時期民間三大幫會組織(青幫、洪門、哥老會)之一。

    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運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的運輸方式。運送糧食的目的是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種糧食稱漕糧, 漕糧的運輸稱漕運,方式有河運、水陸遞運和海運三種。青幫做的就是這種買賣。

    唐、宋、元、明、清曆代均重視漕運,為此, 甚至疏通了南糧北調所需的網道,建立了漕運倉儲製度。但在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運河淺梗,河運日益困難, 隨商品經濟發展,漕運已非必需。所以青幫在這幾年也開始走起了下坡路。更不必提再加上太平天國作亂,青幫由極盛時期的一百二十八幫半(其中半幫為香火船),減少至六幫:江淮泗、興武泗、興武六、嘉白、嘉海衛、杭三。各幫以三角或長方形旗幟做標誌。生意也是每況愈下。

    這時候,青幫隻要不是真想讓組織倒閉的, 肯定要另求出路了。如今青幫的掌門潘仁便是在這樣的情況找到了李鴻章。看到此,可能有人要問了,這麽一個地下組織怎麽會有權求見朝廷的二品封疆大員呢?

    說道此, 不得不提一下漕運這個東西。漕運雖然實際的操縱者乃是青幫,但是大清為了管理,曾是設立過官職的,即漕運總督,其官邸設立在江蘇淮安。不過若如今因為太平天國占領了江南的原因,這一職位已經荒廢多年了。自古漕運就是與官家勾結良多,青幫幫助難免就具有了許多特權。

    李鴻章是知道青幫的厲害之處的。這個幫派盤踞在江南以及京杭大運河沿線上百年,早與各地的富豪商甲形成了一條無形的利益鏈,便是在最危難的太平天國時期,這個幫派依舊存活了下來,沒有被打倒,可見其厲害。

    “快請進來。”李鴻章在腦子裏過了過青幫的背景,然後就喚人去請潘仁過來。李鴻章接見潘仁的時候是在他在上海的官邸。他當下為了更好處理與盤踞在上海的列強的關係,申請在上海設立了“總理事物衙門上海分部”,這還是載淳剛剛準許的。

    潘仁得了接見,理了理衣衫便走了進去。卻說潘仁此人雖是地下組織出生,但是一身打扮看上去卻很有書卷氣,青色的長衫,腰掛一折扇,手戴一翡翠的扳指,好似書香世家出生一般,著實不凡。

    “草民潘仁見過李巡撫。”潘仁行了一禮,便被李鴻章喚起身賜座,賜茶。

    “久聞李大人乃是大清大功之臣,如今才來拜見,實是草民的不是。”

    潘仁喝了口茶,然後又對李鴻章拱手行了一禮,乃是文人間的禮儀,更顯得文質彬彬。

    李鴻章看著潘仁的姿態,心下也是感歎,如此人物,誰能想到他的出身呢?

    “無妨,不知潘先生此番所謂何來?”

    李鴻章的這句先生說的很是客氣,潘仁忙推說不敢。“乃為漕運而來。”

    如今太平天國被平定有半年多了,大清已經恢複了對於東南一帶的控製,自然,橫跨中hua南北的河道也恢複了暢通。隻是如今大清遲遲沒有重新設立漕運總督一職務,潘仁也很無奈,隻能求到李鴻章麵前來,畢竟李鴻章乃是當下江南權勢最大的官員了。

    “這事朝廷也很難。”李鴻章對此倒也不藏著掖著:“朝廷如今雖已緩過勁來,但長江一線你也是知道。心有餘而力不足。”

    英國的軍艦在上海長江入海口的軍事威脅嚴重,便是恢複了漕運也沒用,大清肯定是不放心再把南北運糧的重任在放到河道上。況且,就太平天國作亂的那幾年,大清的運糧基本轉為路運,十幾年的陸運經濟網,說恢複漕運,阻力也是不小。

    “草民也是知曉朝廷的難處,隻是如今幫裏上下的存亡皆係於朝廷。還望聖上仁德,能給我等兄弟一條出路。”

    潘仁的話說的很是懇切,不過真的占多少,假的占多少卻是不好說。青幫雖然是靠漕運發的家,但經過百年積累之後,也不至於說失了漕運差事就要馬上倒閉,誰都知道,這些地下組織,見不得人的買賣也是不少呢。

    李鴻章聽著潘仁的話,笑了笑:“皇上自是仁德。”

    李鴻章讚了一句載淳就不再說下去了,一時間倒有點冷場。潘仁對此,倒也不在意,他能走到如今的青幫總把頭位置,又怎會因為這點小尷尬而退縮?

    “草民此番前來,除了求問漕運一事,還有一事,求叫大人。”

    “你說。”

    “兩江的鹽商在草民來前,特求了來,問上一句,今年的票鹽個怎麽章程?”

    票鹽乃是一種形式上的鹽引。乾隆年間曾爆發過震驚朝野的“兩淮鹽引案”,引發出諸多鹽商貪汙問題。後道光皇帝為了改革這些問題,改鹽引為票鹽。票鹽製雖然保留了各種鹽引的手續,如“行鹽”等等舊規,但鹽票可以“越界競爭”,“官督商銷”,其利害之處並不是取消了鹽引和引商對鹽引的壟斷,而是取消了行鹽地界,即“引岸”(也稱“赴岸”)限製,“招販行票,在局納課,買鹽領票,直運赴岸,較商運簡捷。不論資本多寡,皆可量力運行,去來自便”。 。該政策實行以後,鹽價“暴跌”,“楚西各岸,鹽價驟賤,民眾為之歡聲雷動。”顯見的效果是“打壓鹽價”,作為“莊家”的大戶鹽商紛紛“崩盤”。至此,票鹽取代鹽引成為了一直延續的辦鹽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