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科舉(一)

字數:2938   加入書籤

A+A-


    第一百二十四章

    科舉考試, 一般從最低到高,分為童生試,鄉試,會試, 殿試。童生試與鄉試都是由地方舉辦,選出秀才和舉人, 會試和殿試則必須來京城參加。過了會試便是貢士, 就要參加由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 過了就可稱為進士, 進士分三等, 一甲進士就是我們常說到的狀元榜眼探花,俗稱進士及第,二甲則為進士,三甲則為同進士, 皆為天子門生。

    明清兩代會試殿試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 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 又稱座主或座師。而每到進行科舉的春天,京城總歸是最繁忙的。

    科舉之事,一貫都是由禮部主持。這是載淳自登基之後的第一次人才選拔,所以異常重視, 特意點了帝師焦佑瀛為主考,禮部侍郎沈桂芳與醇親王奕譞為同考,共同主持。為此,載淳還特別加了焦佑瀛太傅頭銜,位列正一品,以加重身份。這三人身後分別代表了朝廷的各大勢力,且在朝廷之中官位都不低,想來也沒人敢在帝後軍機處這麽多勢力之下動手腳。

    載淳每每想到那些穿越小說裏,但凡涉及到科舉,總會出現些舞弊的事情,就不得不謹慎,除了三大考官,甚至還喚了準備在三月裏迎親的柳湘特意擔了監察的差事,就怕有人搞小動作。如果有人敢在這件事上,他還真不介意祭出屠刀,好好殺殺那些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人。

    科舉除了特製科目外,進士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以八股的形式考察經義,兼顧策論。載淳對於儒家經典,雖然也因著祖宗的規矩,學了不少,但畢竟他登基的早,要處理政務,所以花的功夫不多,自對於經義的部分不怎麽管。但是對於本屆的策論,載淳在力排眾議之下,親自出了題,題目便是關於琉球的問題。

    很多考生在見到這個策論的時候都傻眼了,大多數舉子兩眼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完全都不知道琉球是什麽地方,也虧得焦佑瀛視線想到了這點,在題目下麵略略的加了一行注解,交代了下如今琉球的情況,以免大多數考試兩眼一抹黑。

    雖說有了焦佑瀛的注解,但很多人依舊文不對題,或者說是不能揣摩聖意。就像你寫東西,中心思想如果不是考官想看到的,肯定分數就不會得的太高;如同這篇策論,很多人都能答道日本不知禮節,大清應該譴責,如此也不過得個及格分;想到派兵相助的,應符合了載淳的心意,勉強可以再高些;再能想到如何出兵,此時出兵利弊的,那就更是鳳毛菱角,自然,能答道這個程度的,名次肯定會讓人眼前一亮。

    手底下的主考官焦佑瀛,他深知載淳的性子,因此這場會試之中,有意無意的把策論的比重加了不少,沈桂芳因著有點在恭親王與載淳間左右搖擺的心思,所以對此並沒有說什麽,至於你說醇親王奕譞?滿人學時能與這些大儒相比的?自不會多說。

    因此,載淳在看到會試結果的時候,粗略的翻了翻答卷,皆是主戰的,心下更是歡喜。

    “如此會元點了誰?”

    “趙烈文(有篡改)。”焦佑瀛答。

    竟不是張之洞?載淳心下覺得好奇:“他的文章拿上來瞧瞧。”當下,焦佑瀛喚禮部的人去取。

    半晌,卷子送到,載淳也不看別的經義,獨獨拿了他的策論看了起來。但見趙烈文在策論中這般寫道:今之大清已非明宋之朝。洋人之亂盡在眼前,他國之戰,也非兩軍對壘,形式複雜,不亞春秋戰國。我大清當取古史之鑒,習今日之舉,方可無愈。

    “有些意思。”載淳看後,果真心下讚歎,能跳出大清之內,從世界的形式上看待問題,就這眼界便遠超眾人,便連張之洞在策論中所講,就格局上來說也不及此人。載淳再往下看見,但見趙烈文在裏麵詳細的以《縱橫術》,描寫了如何勾連英法,借助外力,為大清謀利,其間想法,便連已有了大致思路的載淳都覺得眼前一亮。

    但聽焦佑瀛看得載淳麵色之後,這般說道:“我大清隨雖崇尚儒術,遵循禮樂教化,但此人深諳縱橫家之道,實乃當世少見,才情絕不下蘇秦張儀。合縱連橫,為朝廷眼下所需。所以臣破例點了他為案首。”

    這篇策論可謂劍走偏鋒,換做尋常迂腐些,不了解載淳心思些的主考,定是不喜的,甚至還會說是旁門左道,可能連上榜的機會都沒。焦佑瀛能點了他做會元,可見是下了極大的魄力。

    “老師此舉甚好,朕也覺得此人可堪造就,若再得名師□□,怕不下於李少荃(李鴻章)。如此接著機會,也叫林汝州把科舉的時事寫一寫,順帶告訴他,鴉片的事情可以開始了。”

    如今天下文人皆在京城,在沒有比這更好的宣傳機會,擴大《京報》的影響力,同樣,若是此時開始為禁煙政策做輿論,應該也是不錯。林家人辦報這麽久,可不就是等著這麽一天嗎?

    焦佑瀛聞言點了點頭:“如此也好叫舉子們更能了解朝堂的風向,想來等到殿試的時候,策論該能做的更好一些,不知皇上殿試的題目可想好了?”

    殿試基本都有皇帝親自出題,遇見特殊狀況,才會交由禮部代出。

    “這不是有現成的吧,叫他們寫《禁煙策》吧。還有這題就不用加提示了。做官若是不能風聲雨聲聲聲入耳,怕也做不得好官。”

    一個將來要做官員的人若是連朝廷風向都不關心,便是文采飛揚,怕也不堪重用。

    “如此,微臣明白了。”

    作者有話要說:  明天周三照例休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