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大興(八)
字數:3335 加入書籤
此為防盜章, 啦啦啦啦啦 載淳想的是挺好,覺得自家親母子好說話, 卻未料慈禧在這件事上一反常態的態度堅硬,不僅搬出聖壽宴開不好有失大清體統不說,更是一句話砸的載淳啞口無言。
你道這句話是什麽?
隻見慈禧戴著金絲護甲的手指摸了摸載淳的頭, 如黛的柳眉輕笑,說道:“皇上怎麽說戶部沒錢呢?哀家聽說的可不是這樣啊。前幾日剛剛才抄了肅順端華載恒他們的家。這些個一品大員,輔政大臣估摸著最起碼有百萬兩家底吧?可是昨個哀家一翻, 那些戶部的人竟上奏說總共才抄出三萬紋銀和些不值錢的破瓷碗。這事, 可別當哀家真是個兩眼一抹黑的婦人。”
載淳的勢力在兵部, 不和兵部有牽扯的事情,知道的還真是沒有慈禧慈安多;如此聽到慈禧這麽一句話,牙齒暗地裏都快咬碎了。
該死的貪汙**!
蛀蟲!
這桂梁可真是好大的大膽子。
卻聽慈禧繼續說道:“皇上要給湘軍挪用三百兩軍費, 哀家應了。皇上要哀家饒了焦佑瀛, 哀家也應了。如今哀家隻有這麽一件小小的要求, 難道想快快樂樂的過了生日都不成嗎?皇上你可是我的親兒子啊。”
這慈禧的幾句話, 威力可是比尋常婦人的“一哭二鬧三上吊”厲害的多了, 就差指著鼻孔罵載淳不孝順了。
那還能怎麽辦?
載淳被堵的沒話說, 隻得老老實實的哄慈禧高興, 允諾-定會叫內務府漂漂亮亮,風風光光的辦好這次千秋聖宴, 定叫慈禧高興。
攤上這麽個老媽,朕也很心累啊!
慈禧是打不得罵不得。載淳隻能灰溜溜的回了上書房。
回到上書房,焦佑瀛早就等在那候著給載淳上課了。一旁惠親王家的兩個伴讀, 奕詢奕詳也都齊齊的站在一旁,等著載淳入座。
載淳步入上書房,麵色極差的在自己個的龍椅上坐下,揮了揮手,示意眾人們座下,便叫焦佑瀛開始講課。
焦佑瀛何等聰慧之人,見得載淳這不好看的臉色,心中就知道,朝廷上又是出事了。隻是如今焦家在朝中勢力大減,已無多少實權,所以具體何事,焦佑瀛還不知道。
“讀書須靜心,方可出文章。皇上這看著像是有心思啊。”
焦佑瀛自打被載淳從天牢裏救出來,重新複用,已算得是載淳的心腹幕僚,如此自是貼心問道。
載淳此時還在心思裏尋思著酬銀子的事情,思來想去,他能肯定的是,這抄家所得的百萬兩銀子最後定是大頭進了恭親王奕和戶部尚書桂梁之手,隻是要如何才能叫這群饕鬄給吐出來,卻是千難萬難?(原戶部尚書是肅順,倒台了,自是由曾經的戶部侍郎桂梁頂上了。)
載淳在腦子裏慢慢的把桂梁還有奕䜣的事情,家人,乃至所知的一切想過,突然,眼睛一亮,忙叫來李蓮英:“阿英,你且去雍和宮把夏昌平找來。”
夏昌平!
焦佑瀛在聽見這個名字,頓時大驚!
要說夏昌平此人在朝廷之中,知道的可能不多,但曾為八大輔政大臣的焦佑瀛卻是對夏昌平清楚的很。
夏昌平祖先原是夏邑,夏家自雍正年間就被正式啟用,統領粘杆處。粘杆處雖為處級,但總共也就二十人不到,但裏麵各個都是身負奇技的高手,實際為血滴子,總部設在雍和宮(曾經的雍親王府),專為皇家處理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血滴子中人,不接聖旨,不接懿旨,唯有皇帝親自當麵下命才會去執行,從根本上保證了這個特務機構隻能為曆代大清帝王所控製,不會落入旁手。
之前有說過,載淳還在太子時的五大宮中心腹,禦前李蓮英,尚義芷蘭,慈禧身邊的眼線芷晴,剩下兩人之中,便有一個是鹹豐在世時悄悄親自交到載淳手中的夏昌平。
“兩位阿哥,不如先去一旁溫溫書?”
焦佑瀛出言,欲要支走奕詢奕詳。奕詢奕詳雖好奇這夏昌平到底是何人,但聽得焦佑瀛的話,也隻能點頭,走了出去。
待得奕詳奕詢走後。焦佑瀛馬上問道:“皇上,恕臣鬥膽,如今朝內已經穩定,為何要突然啟用粘杆處?”
粘杆處雖曆史悠久,但自雍正之後,便不被那些標榜仁義的大清帝王所喜,所以這幾年用的並不多,尤其是到了鹹豐年間,朝廷麵對英法聯軍還顧不得,自沒功夫去使喚這些人少,且隻能對內的特務機構。
載淳聽著焦佑瀛的話,眉頭一皺,莫名的覺得有一種被冒犯的情緒,但是看得焦佑瀛麵上坦蕩而憂慮的神色,終還是放下了這絲不滿。於是便把恭親王與桂梁貪汙了百萬兩之巨的事情說了出來。
“恭親王有子,載澄。想來老師也是知道的,此人不學無數,常混跡煙花柳巷,且目無王法,時常惹事。朕打算以此讓夏昌平設一個局,捕載澄入獄,逼恭親王把銀子吐出來。”
焦佑瀛聞言,瞬間大驚,忙長袖一拍打,跪倒在載淳麵前,嘴裏高呼:“皇上,此事萬萬不可啊。”
要說恭親王與曾為八大輔政大臣的焦佑瀛算是政敵也不為過,載淳也沒想到焦佑瀛聽得恭親王要倒黴,居然如此極力反對。
“老師,你這是?”
焦佑瀛言辭無比懇切:
“皇上,自世宗之後,血滴子為何不為曆代大清帝皇所喜?實乃,帝者,仁也。上位者修身立命,坦坦蕩蕩,方可立足乾坤無愧社稷。皇上方才之計,終乃詭道,女子小人所行,怎可為君王所用?”
“此外,恭親王桂梁雖有貪心,但終為朝廷脊梁,手握重權,根基牢固,門下侍官多達百人。若以此使君臣見嫌,必使朝堂不穩。再者,若血滴子重出之事走漏風聲,屆時朝堂之中人人自危,怕更助長旁人的疑心,無利於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