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第一次講道

字數:4049   加入書籤

A+A-




    “道是什麽?”

    楊青城看著最右邊年齡最小的上官無雙。

    上官無雙一直微笑的聽著,見輪到自己了,俏皮的眨著眼說道:

    “道就是道唄,還能是什麽?如果一定要說的話,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挺好,我也比較認同方芳師姐對道的定義。

    道,表示的是終極真理、規律、規則。正所謂天行有常,不為你生,也不為我亡。

    上古仙人廣成子有說過:‘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老君曰: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無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

    這都說明道是沒有窮盡的,也不可探測的,道存於萬物中。其廣大是沒有什麽不能容納的。

    我覺得道就是一種行跡,一種規律。如花有花道,樹有樹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道無處不在,無處不顯。

    講師大人,你覺得我說的對不?”

    楊青城點了下頭後,不再理會上官無雙。她這麽小就懂得這麽多,想必不隻是天資高絕,其家境也當是不凡。

    上官無雙見楊青城隻是點了下頭,就不再說了,連個表揚讚賞都沒有,頓時,小孩子脾氣上來了,哼的一聲轉過頭後也不再理會楊青城。

    楊青城回首看了上官無雙一眼,對其使使小性子也不作聲,反而對眾人道: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我們言語所說的道都是相對於認知中的具體事情,其是真實的,存在的,不虛的。但這些都是相對認識的主體,由普羅大眾添加上去,意取的名字。其是會變化,是有可能消失的或更改稱謂的。

    永恒的“道”是絕對的究竟真實,不可說,甚至不可思議,但是非存在不可。

    因此道分兩麵,一為根一為枝。枝是相對的,為用;根是絕對的,為本。

    無雙說的那些道就是枝,是表麵的,是相對的,是被定義的,可用於了解和已被探知的所謂道,但我們並不希望弟子們走這樣的路,練這樣的小道。

    道,從深度講,有大道和小道之分。正所謂大道無形,小道有質。

    從修行方向上有天道、人道、王道、聖道、霸道等。

    天道,無為而尊者;

    人道,有為而累者;

    王道,六通四辟者;

    聖道,教化道德者;

    霸者,威服海內者。

    其修行目的不同,結果達到的成就也就不同。

    再從種類上分有情道和無情道。能感受八苦,有喜怒哀樂等種種情覺的靈長眾生可修有情道;如草木頑石等無知無覺者,因受日月精華,鍾靈神秀而生靈智者可修無情道。

    從角色屬性不同,領悟道之深淺不一,雖眾生皆可修道,但成就大道之路坎坷難定,最終有成者也寥寥無幾。

    因此本課堂就是講講如何簡單的了解道,如何去領悟它,並深入淺出的理解並掌握它。

    從本座個人總結,本座就講道的五個階段。問道、向道、入道、得道、合道。

    第一階段的問道,這是一個求法問道的過程,所求的就是各種築基功法。修習這些功法,待功夫到了,也就觸摸到道這一物。其實這也是一個知法,聞道的一個過程。

    第二階段的向道,就是在你功夫到了,在開悟未開悟時,似明白未明白時,如光明非光明時,有一物在引導你,向著這個道路前進,直至最終明白了解它,認識了它,並能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熱,術法運用隨心,這就是知道、向道的階段。

    第三階段入道,這個階段在我的理解中,就如捧著一個東西(道),抓住了,把握住,認識到了,但是,隻是入門悟了,還需要繼續用功,需要繼續修證道路,明悟自身道途,這就是入道、行道的過程。

    第四階段得道,這是一個究竟其道,知其規律,明白軌跡,了悟自身且宿疾並銷,六情沈寂,由此可成仙或長生,方稱為得道。

    得道是一種成果,也就是修行到了一定深度,並能淒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這也是成就一種天地果位的結果。

    最後一個階段為合道,這階段應該是掌握一條大道,使自身合其規則,自此一言一行皆行其道,一靜一動皆為其道。

    因為這是個人的見解,並不一定就如此,也許其後還有其他境界也未可知。比如合道後超脫其道或合更多道等等。”

    “楊師之論,實乃新奇,我等感觸頗深,不知楊師所處哪個階段?”

    另一邊木成材上前問道,其對創出如此新奇理論的楊青城感到十分好奇,並對其修為隱隱約約有些猜測,感覺很不一般。

    “本座此時應該算是向道已成,入道未始。”

    楊青城說得很隨意,其意思就是功夫到了,也找到相關功法大道,但還是在門口徘徊,並未真正悟道、入門,未能將道掌握住。

    “哇,那楊師不是練氣後期的講師嗎?入道階段不應該是築基還丹修為才算嗎?”

    座下眾人都很驚異。

    “確實,本座乃五行宗大羅宮三官殿殿主仙寶上人。”

    楊青城也並不打算隱瞞自身情況,而聽著這一長竄份量十足的稱謂,眾人皆傻眼。

    在座幾人都不敢相信會有長老級別的人物來此授課,還是這些初入修行的菜鳥?

    而此時的青帝宮一座偏殿,木上人盤膝坐在蒲團上,其前方有一案桌,案桌上有豎有一麵琉璃寶鏡,此時鏡上顯示的正是長生堂內的情景。

    木上人一邊靜氣修煉,一邊關注鏡中情況。

    其實這也是木上人的無奈,一是楊青城崛起太快,入門沒有多久就已是築基上人,但門中弟子見過的寥寥無幾。

    二是其修行速度超快(這也是木上人不知道具體內情的情況下臆測的),給練氣後期或築基初期的弟子長老講道怕會有所欠缺和不足。

    三是因為有些人自身修行的時候速度飛快,但讓他教人的時候卻一塌糊塗,根本不知所雲。

    未免此類事件造成的嚴重影響,所以木上人就特意安排一個人數少的低級別的講堂授課時間,讓楊青城到低級講堂去先練習練習。順便考察一下楊青城的講課水平。

    但沒想到竟隻有區區七人在聽課,剛開始的時候,別說楊青城,即使木上人,也是整個人都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