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仙寶穀中清淨茶

字數:3409   加入書籤

A+A-




    五行山,仙寶穀。

    在五行山主峰上有一座環境清幽,景色秀美的小山穀。存在於高峰間,深藏於雲霧中,先天形成一處天地大陣,內聚靈穴,外拒禽獸生靈。

    這是楊青城一次不經意間發現的,其後貪戀此地的美景清幽,在此處建造了一間臨湖木屋作為居所。

    隨後,楊青城打算將這座小山穀當作自己的一處小道場,且在此梳理靈川脈絡,依先天陣勢強化陣法結界,種植靈根定穴匯脈,形成一處小福地,並為之取名為仙寶穀。

    自第一次講道後,每當不再閉關修煉,在空餘的時候都會來此遊玩放鬆心情。有時還會帶著趙芸一起來此感悟天地。

    正所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剛入門修行的趙芸,並不具備“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的能力。所以需要尋找善地,來感悟天地自然造化。

    在這方麵,楊青城就利用已有的條件,時常帶其來穀中感悟一下天地大陣的奧妙。

    仙寶穀雖然被楊青城布置陣法凝聚靈氣,種植靈根溝連靈脈,但靈氣總體水平並不如各峰福地的水準。再加穀小,能容納的修行之士也較少。但容納二三人還是綽綽有餘。

    現在的楊青城並不需要刻意修煉,經熔煞煉罡後,與體內精元合一,真元已由液態化為固體,形成實質內丹,隻要水磨功夫將實丹琢磨剔透,從根本經道法功訣中感悟大道,化生先天太虛之炁,結成不朽元精,就可成就一轉金丹。

    這就是一轉金丹最重要的一步:收真一。即所謂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皆乘一氣者也。此氣為先天一炁,為原始祖炁,為玄黃之炁,為太虛之炁,稟從元氣,乃萬物自生也。

    金丹結成所需原料精、氣、神,亦用外丹術語喻稱鉛汞,其煉製過程亦如外丹之經七返九轉而複歸本初之道,故亦稱金丹。

    在還丹期間,形成氣之虛丹,經熔煞煉罡後補足精元,形成實丹,當氣經清濁陰陽熔煉,回返先天原始祖炁,結不朽元精,納合靈神,齊精、氣、神三寶返轉金丹道基,成就一轉金丹。

    此時的楊青城正處於熔煉原始祖炁,行三寶合一,結真一金丹之階段。

    仙寶穀,水月潭。初夏的山穀總是比別的地方晚來一個節氣,好似仍在春天。

    微風輕撫潭邊楊柳,漫天飛絮,猶如仙女散花般,飄飄灑灑。楊青城頭戴鬥笠,坐在湖邊青石上清閑垂釣。邊上有一女使跪坐在草地蒲團上,素手在身前案幾竹爐上煮著茶水,一邊在照看爐子,一邊取水。

    此情此景,在幽穀之中,二人各自專注,怡然自得,呈現一派悠然恬淡之態。

    細看這14、5歲的小姑娘,不就是被楊青城收為門下大弟子的趙芸嗎?

    此時趙芸端起一杯沏好的溫茶,輕轉身軀,向楊青城敬獻道:

    “師父,請喝茶。”

    “嗯。”楊青城頭不抬一下,隨手伸出來,拿起茶杯,對著吹了一口氣,再入口慢慢品味。

    “不錯,雖是粗野山茶,穀中清泉所煮,但乃能從中品味出茶中三味:苦、清、放。”

    喝茶,古往有之,因茶悟道,因道悟心的大仙神佛,尤其是一些寺廟高僧,愛茶,飲茶,品茶,感悟平凡生活中不一樣的自然奧秘和感悟,直至達到一種至高的境界。

    品茶如修道,其恬淡清淨、不溫不火,一飲一啄都蘊涵道意,味苦、心靜、放鬆皆是茶道的體現。

    楊青城一邊品嚐著手中山野粗茶,一邊又像是享受這品茶釣魚之樂趣。

    好茶,楊青城須彌世界裏有得是,但此時手中之茶卻是趙芸采摘於穀中野茶樹上的嫩葉,因此時已至立夏時節,不是采茶的最好時節,此時采集的茶葉也喚作夏茶。夏茶采集後,被趙芸簡單炒製,煮出來的茶也隻是一般普通的茶。這也隻是一種生活樂趣而已。

    在楊青城的收藏中,有諸多上等乃至極品靈茶。最好的是一株悟道茶樹上結的悟道茶葉,每年隻產四十九片茶葉,極其珍貴。

    穀中現有三株上等茶樹。名為清淨茶樹,正是楊青城從須彌世界裏取出來的後天靈根。

    此樹具有定脈生穴,化濁蘊靈之效,其樹上產出的清淨茶葉也有滌除身垢,淨化真元的妙處。實乃一大寶貝,即使是在須彌世界中也是僅次悟道樹的存在,被楊青城小心嗬護著。因這顆茶樹剛被種植在山穀中,今年是沒有產量的。

    此時此刻雖隻是品嚐普通茶水,但楊青城仍然高興的,並不覺得自身喝此粗茶有什麽不妥之處。

    楊青城很享受這逍遙自在的悠閑時光,就如唐代詩人杜苟鶴所說的:“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於天。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罷定磐敲鬆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了然。“

    古往今來,眾仙邀友對茗,飲茶作詩不勝枚舉。他們逍遙天地,品飲靈茶,坐而論道。實乃人生一大幸事。

    “徒兒,《太上感應經》修習如何了,可遇到過什麽問題、如有不懂之處要多多請教。”

    “是,多謝師父指點,到有幾處不懂,正想向師尊討教。”

    隨著楊青城解答趙芸之疑難,指點其修行。

    這時,釣竿上一陣晃動,楊青城見之笑道:“魚入餌矣。”

    隻見隨提杆而出,釣線上,一條火紅色大魚劃出水麵。

    此魚渾身通紅,形似鯉魚卻有兩顆金睛,尾巴長而大,鱗片細小而圓。此魚名喚“金睛龍魚”。

    金睛龍魚,名列華洲大陸奇珍異獸榜上第四十六位的奇珍。

    此魚大多分布在南疆大山深潭中,極少有人能捕獲,且其異常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沉入深潭,消失不見。

    一次趙芸偶然見到水月潭有此魚,楊青城數次抓捕不了此魚,最後用芷米為餌,才在此刻釣到此魚。

    為何楊青城一定要捕獲此魚,實乃食用此魚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