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臨江城的寧靜
字數:3458 加入書籤
“令!劉文徵領一萬五千康州軍從中嶺棧道進入邛州沙渠縣防止宇文莽轉道西進,康州軍指揮使沙馬懷仁留守康州府。”
“令!綿州太守錢紹緊急整備物資運往邛州城,三日之內我必須看到糧車開進邛州城!”
“令!周工乙即刻調集五指山中所有庫存火藥,新型武備等,五日之內送往邛州府。”
坐在堂上的楊易每扔出一道令箭,便有一位軍侯上前接過然後迅速的退了出去,很快外麵就想起快馬加鞭之聲。
“以蜀王府的名義向各州發布檄文,告訴百姓我軍一月之內必破宇文莽,以安民心。”楊易冷凝道:“另外派人去告訴秦州的沙馬乃古,一個月之內無論如何也要給我咬牙堅持住!”
成州軍指揮使猶豫了一下,道:“殿下,是否需要督促一下軍師他們?”
楊易搖了搖頭道:“酒瘋子比我更明白如今的形勢,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我不在戰場就不會加幹預統兵之人的決策,我對他們有信心。”
停頓了一下,楊易又道:“前方大戰,後方的穩定極其重要,馬佑,你莫要掉以輕心,勿要讓敵人鑽了空子。”
馬佑拜道:“殿下放心,屬下知曉,屬下這就去軍營再看看。”
馬佑離去,楊易揉了揉太陽穴,輕輕吐了口氣疲憊的靠在椅子上閉目養神。
不一會兒,堂外腳步聲響起,楊易睜開眼正見李玉端著一碗燕窩粥輕步走了進來。
“夫人,你怎麽來了?”
李玉笑道:“你五更就起來了到現在也沒吃東西,這可不是你的習慣,我讓廚房給你做了一碗燕窩粥。”
楊易連忙起身走了下來,接過李玉手裏的燕窩粥放在桌上,然後小心翼翼的將李玉扶來坐下。
李玉額頭有些虛汗,顯然是走的有些累了,楊易責怪道:“這種事情讓祥叔差人去做就行了,你現在身子不便不要亂走動。”
李玉笑道:“我沒事,也就是多走了幾步路,你不必大驚小怪的。趕緊把粥喝了吧,待會兒涼了。”
楊易點了點頭,端起桌上的燕窩粥坐在李玉身旁埋頭喝起來。
李玉見楊易沒說話,知道其憂心前方的戰事,安慰道:“夫君你也不必過於擔憂,陸軍師和沙馬乃古都是臨危不亂之人,有他們在前方應對,不會有什麽閃失的。”
楊易輕輕的用勺子倒了兩下碗裏的燕窩粥,皺著眉頭道:“你也知道此次宇文莽和華常東西兩路犯境都是京城裏我那位七哥唆使的,起因便是我在並州府壞了他的好事。宇文莽和華常雖然來勢洶洶,不過在我看來這二人都不足為懼,我隻是擔心楊傑還有後手。”
李玉聞言麵色也有些凝重,道:“你是怕楊傑親自發兵前來?”
楊易撇了撇嘴:“上午剛收到的中原諜報,楊傑命葛晉領兵七萬屯駐在慶州以南,和蜀中就隔著一個同州府。之所以其沒有繼續南進,應該是華常怕楊傑黃雀在後取了他的同州所以沒有同意。
一旦秦州或者邛州的戰事有所變故,即便華常不同意,葛晉也一定會南下,到時候可就麻煩了。”
李玉聞言眉頭一皺,點頭道:“楊傑勢大,確實不是宇文莽和華常之流可比的。”說著話李玉抬頭看向楊易,問道:“那你有應對之策了麽?”
楊易看向李玉,忽的握住李玉暖暖的右手,笑道:“行啦,這些事情你就不要瞎操心了,你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肚子裏的貨平安的卸下來,其他的事情我自會處理好。”
李玉水靈靈的雙目直勾勾的盯著楊易,搖頭道:“我從你眼睛裏看到了為難,這個不像我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夫君。”
楊易錯愕了一下,笑道:“放屁,我怕什麽了?你夫君我是什麽能耐你還不清楚?”
李玉卻絲毫不吃他這套,依然直勾勾的盯著楊易道:“我記得你曾經跟我說過,夫妻就是對方的另一半,言盡其實是義務。”
二人四目相對,良久,楊易還是敗下陣來。
歎了口氣,楊易鬆開李玉的手走到案幾前,從猶如高山堆砌一般的文案上麵抽出一張公文順手遞給李玉,道:“這是酒瘋子送來的。”
“陸軍師?”李玉伸手接過文案。
楊易點頭道:“嗯,我差人詢問他如何破解當下困局。”
李玉疑惑的展開文案,卻見偌大的一麵紙張上隻寫了三個字:南國侯!
李玉驚道:“父親?我父親怎麽了?”
楊易坐了下來,猶豫片刻還是說道:“楊傑這一年來有很多大動作,無論是進軍青並,還是向我們蜀中發起進攻,都不是小事,尤其此次對我們蜀中發難,其不但援助華常和宇文莽大批物資,更是派出近十萬精銳屯駐慶州府。”
頓了一下,楊易又道:“若是按照常理推斷,楊傑是不敢如此大膽的,畢竟江南一線才是他的主要戰場,可是…此次屯駐慶州的大軍有一半兵力都是從臨江方向調集過來的。”
李玉猛的一下站了起來,驚道:“你…你是說我父親和楊傑串通一氣?”
楊易伸手握住李玉的手掌,示意她坐下來。
“不至於…國侯雖然沒有逼迫楊傑,卻也決計不會與其有所勾結。”
楊易話雖說的緩和,李玉卻已經全然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往些年,因為楊易的蜀中山高路遠,盤踞關中的楊傑最強大的對手一定是與其隔江而望的南國侯李岑,二人幾年之中大大小小打了無數丈,誰也奈何不了誰。
去歲,因為李岑購得了大量蜀中新型軍備,臨江兩岸的戰事逐漸發生逆轉,以往以攻為主的楊傑轉為守勢,而李岑也得到了難能可貴的喘息機會。
按理說楊傑在如此劣勢之下更應該加強臨江兩岸的兵力以防備李岑,可是其不但沒有這麽做反而將重兵調往慶州一線,同時,臨江的李岑也沒有趁虛而入的意思,雙方仿佛達成了某種默契,甚至極有可能李岑有所推動。(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