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孟達之死
字數:3959 加入書籤
新城眾將雖然接到孟達的命令,但卻不明白為什麽,此時見鄧賢、李輔二人引著魏軍進城,方知太守已洞若觀火,提前知道有人要獻城了。
看著鄧賢長大的老管家指著鄧賢怒斥道:
鄧賢!你……你可是主上的親外甥啊!怎麽能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來?”
鄧賢早在答應孟達的時侯就已經有心理準備會經曆這種眾叛親離的場麵,隻是眼見昨日同澤怒目而視,亦心中發澀,深吸口氣朗聲道:
良擒擇木而棲!身為大魏子民,朝廷命官,舅父背叛朝廷,作為外甥的大義滅親難道有錯不成?”
老管家呸的一聲舉棒便要上前打鄧賢,門外魏卒甲胄齊動,鏗鏘聲四起,冰冷的箭鋒已經對準了府內的人,隻等一聲令下,便要血染府門。
眾家將忙拉住老管家,老管家正要說話,司馬懿已立在高頭大馬上越眾而出:
我乃驃騎將軍司馬懿,奉朝廷鈞旨擒拿孟達,如有反抗,格殺勿論!”
眾人聽司馬懿這般說一時都沒了言語,隻是手上的刀戈卻並沒有放下。在他們眼中,沒有朝廷,隻有孟達。
這時裏麵傳來一聲男人沙啞的聲音:
都放下武器。”
隨著這一聲傳來,從人群中走出一個中年人,中年人神情有些萎靡,但其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氣場,所過之處眾人紛紛讓道,不時有人低聲道:
太守。”
太守。”
孟達身穿便衣,腰跨寶劍大步走出府門,立在階上。
司馬懿此時又見孟達比之上次在城上相見淡定從容了許多,步伐穩健,嶽馳淵亭,不由微微頷首:
早聞新城孟達有卿相之器,將帥之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若無人獻城,隻怕懿還難登你這巍巍寶城呢。”
孟達淡淡一笑,早一心向死,還有什麽可怕的?
將軍如今已入新城,功名利祿也將隨之而來。孟達戴罪之身能成全將軍,亦是無撼了!新城百姓,滿城將士皆在將軍一念之間,還望將軍能夠善待。”
說罷猛然道:
將軍所為的不過是孟達的項上人頭罷了,無須將軍動手,孟達雙手奉上便是。”
說話間,但見劍光一閃,孟達已抽出寶劍,隨著後麵的驚呼聲,鮮血噴灑而出,孟達引劍自刎了。孟達的動作幾乎一氣嗬成,司馬懿尚來不及反應,孟達便已經氣絕身亡。
看著孟達的屍體,司馬懿卻覺得甚為憋屈,他本準備了很多說辭,奈何孟達根本沒有給自己說話的機會,卻還留了一個為兵為民的好名聲。孟達行事太過果斷了,正如當年降魏一般,沒有給人更多解釋的行動的機會。
司馬懿此時深深體會到了昔年劉備、諸葛亮的心情,他緊繃著臉道:
割了頭顱,傳首京都,不得有誤!”
旁邊鄧賢、李輔正沉浸在無盡的悲傷之中,此時聽到司馬懿的話,不禁跪拜哭求道:
將軍!孟達畢竟是鄧賢親舅,可否請將軍留個全屍?”
李輔也正要求情,卻見司馬懿冷冷地橫了一眼,嚇得李輔趕緊住了口。
此時府門內的人已經衝了出來護在孟達的屍首旁,孟達的妻子更是哭著抱住孟達哭得嘶心裂肺死去活來,鄧賢的母親抓著鄧賢的衣領給了他無數個耳光,罵聲不絕,場麵亂得一蹋糊塗。
此時司馬懿卻已經撥馬走了,旁邊領命的將校一時竟有些不知所措,不由一眼瞥到了還立在原地的司馬師,如同抓到一棵救命稻草般小心問道:
少將軍,這……”
司馬師像沒有聽到一般,佇立在那裏,就在那將校剛要再問的時候,隻聽司馬師深吸了口氣:
法不容情!但有違者,就地正法!”
在留下幾具屍體後,孟達的人頭終還是被割了去,待眾人抬著孟達的屍身散了後,李輔才小心地拾起了孟達的那柄劍,擦拭幹淨,見四處無人這才將劍包上悄悄地帶走了。
司馬懿十六日平定新城,將叛賊孟達傳首京都,俘虜萬人,一時間司馬懿名聲大噪,被各國列為重點關注對象,晉升為名將之列。
其實,司馬懿在去年就已經在吳魏戰場上展現出了不凡的軍事才能,與曹休聯手擊退孫權,又大破諸葛瑾,更斬殺其帳下上將張霸。不過,相比起來,顯然沒有這一次驚豔,便連諸葛亮也不由感慨隻知司馬懿謀略過人卻不知其更善用兵。
新城既定,司馬懿大擺慶功宴,席間重讚三軍,又對鄧賢、李輔加以褒獎。
宴後,司馬懿將二子傳入帳中,司馬昭、司馬師都關心道:
父親,新城已定,父親該好好歇息才是。”
司馬懿卻笑著搖了搖頭道:
尚有些尾巴不曾解決,今日卻是要與你們兩人商量一二。”
聽到尾巴二字,司馬昭不由笑道:
父親早已想好孟達舊部的安置問題,卻如何又來問我們兄弟?”
司馬師謹慎的臉上也浮著笑意:
孟達舊部遷往幽並二州該是上上之選,父親大人當早有算計了。”
司馬懿朗聲大笑讚道:
我兒都是計謀深遠之人,為父卻是問的多餘了。”
司馬昭不由道:
父親既定新城,下麵該關心一下諸葛亮兵出斜穀的事了吧?兒臣聽說夏侯楙已經從長安出兵,去迎戰諸葛亮了。以兒臣之見,夏侯楙不過是藉父之名的碌碌之輩,定是有敗無勝。若父親大人能翻雲覆雨再立大功,到時聖上當更重視父親了。”
司馬懿笑而不語,一旁司馬師卻道:
功高震主,乃是為臣子的大忌!父親先克東吳,又平新城,如今已名揚天下,再去爭功,隻怕會適得其反了。”
司馬懿聽完不由點頭讚道:
昭兒要和你兄長多學學這為臣之道。功不再多,貴再恰如其分。”
見司馬昭點頭稱是這才又道:
不過,這一次夏侯楙出兵有可能是權力相互傾軋的結果,這種事情還是少粘為妙,離得越遠越好,省得泱及池魚。”
二人都是機敏之人,經司馬懿這麽一點,自然都明白了一二,由衷讚道:
父親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