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青海絕密工程!

字數:5912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中國神秘事件回憶錄最新章節!

    鬼臉,那張鬼臉!

    高高吊起的眉毛、塌陷的鼻梁,張開的大嘴和深陷的眼窩,還有那種深邃幽暗空無的黑……

    那張妖異邪詭的麵龐,好似躍然出現在我的腦海,帶著無盡的怨毒,我隻覺得渾身上下每一處毛孔都徹底炸開,汗毛根根豎立起來!

    有一種奇怪的預感在我心頭升起,這張鬼臉很可能是一切事情的開始,也將是一切事情的結束!

    我狠很地打了一個寒噤,卻又不得不強壓下心神,繼續聽著老夏的講述。

    ……

    那些精美絕倫到超越時代的青銅器,以及那個神秘而不可理解的神像,完全震撼了考古隊的所有人,他們狂熱地相信,這次發掘工作將是劃時代的、顛覆以往曆史的偉大工程。

    他們的發掘越來越深入,沿著露出地表的風化殘留建築,一直向下挖掘,最後,考古隊在那片遺跡的下麵,發現了一個超出人類想象的“奇跡工程”——

    據說,僅僅隻是據說,他們發現了足以顛覆科學的終極秘密!

    為什麽是據說?

    因為再後來的事情,就沒有人能夠清楚地知道了——在考古隊發現上層遺跡以及青銅神像的第一時間,就立刻向中科院進行了詳盡的報告。

    但在之後的發掘工作中,不知是考古隊的疏忽,還是匆忙之下忘記了,他們再也沒有發出任何消息。

    三天、五天、十天……

    這個在青海境內的考古隊音訊全無,以至於連中科院的上級領導都坐不住了,高層立刻派遣了一支特別的聯絡小隊,前往上一支隊伍發出電報的最後坐標地點進行勘察和情況確認。

    很遺憾的是,當時的後續隊伍沒找到任何科研分隊的隊員,隻找到了他們最後紮營的帳篷。

    但是,考古隊的整個野外營地,卻是以一種奇怪的、幾乎讓人無法理解的姿態出現在聯絡隊麵前的——

    青海水草豐茂的草場上,一望無涯的是綠野和蜿蜒的河流,一頂頂軍綠色的帆布帳篷,靜靜佇立在風中。

    一道淡白色的炊煙從帳篷外的空地升起,嫋嫋地飄散在空中。

    但是,營地裏很安靜,安靜得甚至有些詭異。

    那裏看起來像是什麽都沒發生,一切都很正常的樣子。

    帳篷的顏色很鮮豔,甚至還有出廠時的染料味道,就像昨天才搭好的一樣。

    營地裏架著的鐵鍋還在咕嘟咕嘟冒著熱氣,柴火燒得很旺。

    科研隊員的衣服都很自然地留在那裏,地質錘,測量尺,水平儀,測繪板,毛刷,手電筒……他們的裝備和私人物品都在。

    整個營地好像什麽都沒發生,碗筷擺得整整齊齊的,就像下一刻就要開飯了。

    可是,營地一個人都沒有!一個都沒有!

    ……

    聽到這裏,我艱難地咽了一口唾沫,感覺身體輕微地顫抖起來……這就是我們在黃泉之城中遇到過的情況,又是這樣的詭異情況!

    到底,到底,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麽?

    那些消失的考古隊員,究竟出了什麽事?

    因為考古隊是中科院下屬的單位,所以這件事一直上報到了中央。

    以那個年代的政治環境,國家工作人員離奇失蹤,有很大可能是特務活動,更何況當時的青海、西藏地區還有部分國民黨殘餘武裝活動,萬一考古隊是被這些人……

    而且既然涉及到了考古遺跡,依照考古隊最開始的說法,他們的發現很可能是不下於“殷墟”發掘的超級工程——事情到了這一步,已經是要上升到政治層麵的問題。

    接下來,就是搜救考古隊員。

    中科院聯絡地方政府成立了一支專業的搜救隊伍,搜救隊在考古營地附近的紮陵湖建立了指揮所,指揮所與尋找分隊保持無線電聯係;

    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救援,由軍區空軍指揮中心臨時派出飛機擔任,甚至還特建了有關的空地聯絡信號。

    軍區和中科院抽調了油罐車、電台車、物資裝備車、吉普車十數輛,攜帶著相當數量的電台、帳篷、行軍鍋、信號槍、信號彈,以及大量生活用品,在廣袤的青海藏區草原馳騁搜救。

    考古隊失蹤的時候大概是三月中旬,四月份聯絡小隊進駐營地,最後的拉網搜索結束於五月份,但是科研分隊的成員下落毫無結果。

    唯一值得關注的,是最初的聯絡小隊。

    他們對營地的情況進行了詳細記錄後,除了留下一個人接應後續的搜救隊之外,全員乘坐軍用專機火速返回了北京——據領路的牧民說,聯絡隊走的時候還帶著一批密封的物資。

    聯絡小隊離開之後,到了五月初,搜救工作已經基本陷於停滯,就在軍區準備撤出行動的時候,北京方麵卻突然下來了一個調查組。

    調查組對考古隊進入青海、失蹤、一直到搜救結束的一切檔案進行了封存,對每一位參與搜救行動的成員進行了筆錄整理,最後下達了封口指令。

    封口令下達之後,調查組便帶著一切檔案飛回了北京,沒有人對這件事給出任何解釋或者交代,地方上很多大力支持搜救行動的同誌,因此也對高層表示了不滿。

    但很快,國家啟動了一個工程,將地方上的一切聲音都壓了下去。按照我們後來的命名方式,可以姑且稱作“三〇二工程”。

    工程的具體內容和研究項目,目前已經沒有辦法知道了。

    但是在六十年代初,聯絡小隊飛回北京之後的某段時間,中科院有一個叫做“新裝備局”的機構低調成立,這個機構的成立,將成為日後一切事件的關鍵。

    新裝備局從全國各地抽調了一批尖端科學家,這批人研究的領域各不相同,從生命科學,到高能物理、活體分析化學,再到工程地質力學、工業生物技術……

    這批人被抽調的原因是什麽,具體要搞什麽東西,我們弄不清楚,因為他們研究的方向有的互有交叉,有的卻風馬牛不相及,令人無法準確判斷。

    但可知的一點是,必然與“三〇二計劃”有關聯。

    在老夏給我們傳遞的信息之中,我判斷出“三〇二計劃”的密級必然很高,我肯定是沒有接觸權限的,但是在老夏給我們所敘述的內容中,我了解了一部分。

    在新裝備局成立的第二天,地方上接待了來自北京的特派員,特派員傳達了高層的意見——

    國家將在青海某一片區域建立基地,進行科學研究。

    我們不知道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進行了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應該在考古隊失蹤之後。

    更可能的,應該在聯絡小隊回京之後,工程就已經開始籌備了。

    因為高層需要最直觀的第一手資料,加上智囊團對於聯絡隊帶回的東西進行全麵分析,才能作出決策。

    即便從考古隊失蹤的三月開始算,到七月最多不過四個月,一百二十天左右的時間,相對於一項超大型的研究工程來說,前期建設周期實在是太短太短了。

    這個時間,已經短到剛好隻夠從全國抽調人手的程度,甚至可以想象工程的領導者,都來不及搭建組織架構。

    而關鍵的地方諸如進行工程可行性估計,規劃研究方向,製定計劃年限內完成進度之類,更是無從談起!

    這不正常,這種特別快速的處理方式,顯示出了高層的迫不及待,甚至已經有點急了——

    究竟“三〇二工程”發現了什麽,以至於高層竟然如此姿態?

    這樣的疑惑,我相信除了老夏和胡說之外,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有,但是這種困惑隻存在了一瞬間,因為上述說法大部分是一種猜測。

    是的,隻是我的猜測。

    同時其他人可能根本沒有想到這些,因為老夏所敘述的內容,都沒有觸及“三〇二工程”的核心部分,隻是一語帶過。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過去了三年。

    三年時間裏,青海荒野中的那個工程的進展如何,他們的研究有沒有得到實際性的成果,除了最高層以外,恐怕誰也不知道。

    這個工程是不是已經進行到了相當關鍵的部分?

    不知道,當時的我隻不過借由老夏的敘述了解了一點淺薄的東西,能夠掌握的信息實在太少了。

    但是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工程出了問題,大問題。

    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到,當時的工程主導者完全無法找到解決的方法,甚至它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了十幾年後的今天,直接或者間接地誘發了東海事件的發生,以及三零二研究所的重啟!

    ……

    那麽究竟,最開始的那隻考古隊發現了什麽樣顛覆性的東西,而後續的“三〇二工程”又出現了什麽樣的問題?

    老夏所講述的內容在我的腦海裏來回盤旋,我始終覺得,好像有什麽極為重要的信息被我遺漏了——

    三零二研究所、三〇二計劃……這兩者,肯定有什麽關聯,或許,我們這個研究所的重啟,本就是三〇二計劃的延續?

    而且,六十年代初,青海,牧區……

    這幾個名詞來回閃過我的腦海,我越發覺得自己好似心有所感,有什麽熟悉的東西在我的潛意識裏蠢蠢欲動,呼之欲出——

    驀然,我的腦海裏出現了一個好似雕刻般的身影,那個充滿神秘氣息的人,帶著他犀利如刀的目光,陡地閃現在我的腦海中!

    二叔,我的二叔!

    天哪,我那神秘的二叔,

    不正是在六十年代初,

    在青海的牧區,被我的父親撿到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