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不夠藝術

字數:4027   加入書籤

A+A-


    原片女主南希的台詞很少,更多靠表情和肢體語言表現,相對來說很適合角色年齡。

    現在換了年輕許多的羅伯茨小姐,安排了外向的性格,可以不用像原片女主那麽沉悶,多一些台詞,調侃、自嘲、吐槽,都不錯。

    多拍幾種不同嚐試,剪輯的時候再根據整體風格選擇恰當的,這讓影片增加很多原創性。

    寧勻更願意把《鯊灘》看作地球版的《火星救援》,單純一些,幽默一些,不需要拚命驚嚇觀眾。

    鏡頭上寧勻也做了不少改變,去掉大部分驚悚視角,不讓觀眾有心理期待,不讓觀眾提心吊膽。

    羅伯茨小姐身姿美妙的一麵,鏡頭顯得既貪戀又奢侈,盡可能每一幀都清爽誘人。

    原片裏這一點做的不錯,比如沙灘換裝的鏡頭組合,比如礁石上的好幾種姿態,最驚喜的是女主被鯊魚襲擊後,在水下翻滾的強烈衝擊性畫麵,那是一種殘酷的、震撼的、極致的美。

    這一幕是寧勻最欣賞的創新,同類影片中極少展現過的。

    可惜原片整體缺乏一致性,沒有貫穿始終,還有幾個讓布萊克·萊弗利顯得不太好看的鏡頭出現。

    不是後來受傷後的憔悴,而是選取角度不對。

    從鏡頭中攝取美的極致,演員出色是前提,還要導演有一顆安寧的心,以及對演員身體的熟悉。

    這方麵,寧勻全部達標以至優秀,親手塑造出來的完美身體,親手很多遍裏裏外外探索過的……還有誰能比自己更熟悉呢?

    寧勻很清楚什麽樣的姿態看起來最迷人。

    劇組很小,鏡頭拍攝後的效果,大家都有機會觀看。

    羅伯茨小姐驚喜連連,其他人也被寧勻的鏡頭視角折服。

    情不自禁的感歎,老司機啊!

    不像寫真一樣刻意強調女性的性別特征和柔軟誘惑,而是把這種甜點很小心的藏在自然、清新、活力之下,讓任何看到的人都心裏充滿陽光,又愛不釋手、目不轉睛。

    性感而不賣弄,這更容易被媒體、影評人及大眾接受。

    這不是羅伯茨小姐原來想走的路線,但這是更好的路線,對多數人更難的路線。

    身材一變,一切都沒有了。

    想要保持身材,每天都要持續痛苦的長時間訓練。

    而真實的羅伯茨小姐,這些都不用,隻要每天盡情吃喝,床上伺候好某人就夠了。

    一天比一天更完美,更精致!

    原片很多人欣賞的風景和衝浪鏡頭,其實不算突出,常見,甚至略顯平庸。

    同類驚豔鏡頭太多,寧勻相信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很多人認為拍電影不難,手機攝影普及以後更是如此,漂亮的風景我也能拍出來。

    難點在於持續性,偶爾出片漂亮不代表總是,更不代表風格一致。

    一整部電影,出現一次風格突兀,都會讓觀影人很難受。

    其他世界裏,寧勻在這方麵做了很多練習,以保證融入個人風格的時候,整體還能保持不變。

    在衝浪鏡頭方麵,寧勻決定加一點創新。

    衝浪是一項很吸引人的運動,幾十年前,各種角度鏡頭,差不多都被人拍過。

    浪外的,浪內的,天空的,水下的,衝浪板視角,第一視角,全都齊了。

    各種快慢動作的鏡頭組合,鏡頭移動,也花樣翻新,努力展現著衝浪者瀟灑自如的美。

    給觀眾帶來最大感官刺激的鏡頭,無疑是追隨衝浪者的運動視角,這種視角最能表現出衝浪者征服海浪的勇敢與矯健。

    但從未有過在水下追隨衝浪者的鏡頭,更沒有在海浪內視角的鏡頭。

    不是導演想象力有問題,而是純粹的技術問題。

    空氣裏的阻力和海裏的阻力差別太大,鏡頭在水中跟隨衝浪者移動是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普通衝浪者也能達到20-30公裏的速度,高速的甚至能達到近百公裏。

    就算有那樣的設備,也非常容易給衝浪者帶來危險,因為基本上相當於一顆魚雷在跟隨,而衝浪者的速度隨時在變化。

    電影的進步一直伴隨技術的進步,或者說,技術的進步,推動了電影的表現力。

    克服了這一點,寧勻拍攝的這版《鯊灘》,觀眾們在影院將會觀看了一組奇特的鏡頭。

    從海浪推進的那一側,隔著一層湛藍晶瑩的海水,安靜無聲的追隨浪花裏的美麗身姿。

    靜謐而激情,兩種不可能的情緒,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後麵還有更驚人的,跟隨大白鯊的視角,從海浪裏襲擊羅伯茨小姐。

    仿佛自己化身鯊魚,凶猛,無聲,突然。

    與任何驚悚片不同,是震撼,不是驚嚇。

    觀眾已有心理準備,卻止不住震驚於鯊魚的恐怖。

    海洋中最凶猛的野獸,襲擊浪花裏最美的女孩。

    殘酷以至肆無忌憚的美。

    是冰冷,是熱情,是毀滅,看完這組鏡頭後,很多觀眾心理說不出的滋味。

    但每個觀眾,都深深的記住這一幕。

    這些奇妙的,極富想象力的鏡頭,大大增加的觀影趣味。

    同時也贏得媒體和影評人的好評。

    隻有看到這裏的時候,觀影者才會知道這部影片與傳統驚悚片,到底有多麽大的不同。

    後來影片上映的時候,有些有趣的媒體評論。

    “導演寧勻聰明的選擇了最好最合適的演員,一次次用各種手段試圖摧毀她的美,這種奇妙的方式,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內心。可惜這種摧毀一次也沒成功,艾瑪·羅伯茨美到底,美的停不下來。觀眾滿足了,票房大賣了。”

    “《鯊灘》一片中,艾瑪·羅伯茨的美是極致的,更是殘酷的,沒有一絲殘缺。這正是觀眾容易帶入鯊魚視角的原因。也許我們沒發現,很多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破壞完美的潛。導演滿足了觀眾的這種表層,卻沒有滿足觀眾的內核。我猜想,可能是艾瑪·羅伯茨小姐自身的原因,她有足夠的說服力,讓寧勻導演妥協。這樣影片顯得更商業,而不夠藝術。這是一種遺憾,可我想觀眾喜歡這種遺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