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用一顆人頭來換
字數:4300 加入書籤
感謝【真的好喜歡你】588打賞!
……
十八層地獄更深處。
地獄未空不成佛!
大願地藏菩薩,居於地獄十八層之下,陪伴他的隻有奇獸諦聽。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
四大菩薩中,最苦莫過於大願地藏菩薩,他的洞府在九華山,他也早就可以成佛,可是,為了一個“地獄未空”的大願,他住到了地獄最深處,每日忍受地獄烈火,地獄酷寒,各種陽間沒有的極端折磨。
正是這般難以想象的強大意誌,大願地藏菩薩深受許多前輩高人發自肺腑的尊敬。
哇!
簡陋的石室內,地藏菩薩猛地鮮血噴出,雙眼一陣模糊。
“地藏,你的傷不輕。”
通靈奇獸諦聽伏在地上,神情凝重地說道,它的樣子十分奇異,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雙眼也如狗,有忠誠之氣。
諦聽靈性極強,格外聰慧,甚至比一般強大的修行者還要敏銳,判斷果敢。
很多人都以為諦聽是地藏菩薩的靈獸,實則不然,他們其實是朋友關係,平起平坐,互相照顧,生死進退。
聽到諦聽關切的聲音,地藏菩薩輕輕擺了擺手,道:“隻是傷到了些許氣血,吐出來就好了……冥河老祖呢?”
諦聽伏地聽了一會兒,道:“冥河老祖已經回到梵帝山,唐太宗被他抓去,關到了血牢中,不出三五日的功夫,就會被墮落為血鬼。”
聞言,地藏菩薩的臉色一下子變得格外難看。
這時候,諦聽忽然抬起頭,看向門外,輕聲道:“觀音菩薩和惠岸行者來了。”
地藏菩薩點點頭,揮手抹去地上的血跡,整理衣冠,迎接南海觀音。
“師兄!”觀音菩薩走進門,笑著開口,忽然,她的臉色一變,“你受傷了!”
地藏菩薩微笑道:“輕傷而已,不打緊。”
觀音菩薩憤怒道:“豈有此理,冥河老祖實在猖狂之極。”
地藏菩薩搖頭道:“今時不同往日,冥河老祖十分強大,強過了我,我本想攔下冥河老祖,卻被他從正麵傷到了。”
觀音菩薩赫然。
停頓了半響,觀音菩薩猛地想起一事,驚道:“難道那個傳聞是真地?”
“隻怕是真地了。”
地藏菩薩緩緩點頭,“女蝸娘娘死後遺失的本命法寶山河社稷圖,必是落到了冥河老祖手裏,這些年他一直隱忍不發,就是在煉化山河社稷圖,此番突然發難,說明他已然能催動山河社稷圖,完全不把我放在眼裏了。”
觀音菩薩表情格外凝重。
木吒駭然,聽說山河社稷圖蘊藏本源之秘,誰能參破其中的秘密,便可將體內元氣轉化為本源之氣,踏入太虛境。
通玄之上為太虛,距離祖境也就隻差一步而已。
手握山河社稷圖的冥河老祖,隻怕已是太虛高手,人寶合一的話,甚至無限逼近祖境。
實力深不可測!
木吒錯愕道:“那豈不是說,除非如來佛祖親臨,誰都奈何不了冥河老祖了。”
地藏菩薩不置可否,淡漠地道:“冥河老祖提了一個條件,要釋放唐太宗,須得用一顆人頭來換。”
“誰的人頭?”
“殺害他徒弟金輪女王的元凶,寶國公!”
……
冤有頭債有主。
觀音菩薩聽到寶國公三個字,恨得幾乎把牙齒咬碎,又是他!怎麽又是他!
為什麽處處都有他的影子?
觀音菩薩青筋畢露,惱怒道:“今日這一出,全是拜寶國公所賜。”
地藏菩薩長歎口氣,發出無奈的感慨:“七衣女武神,真是養出一個好寶寶啊。”
觀音菩薩糾結道:“我擔心的是,現在發生的一切,全在寶國公的算計內。”
地藏菩薩挑眉道:“他想讓我們去殺他?”
觀音菩薩點點頭:“別忘了,青衣和紫衣兩位女武神,現在是什麽樣子,他對我們的恨意和成見,可是極深的。”
木吒怒道:“殺就殺,怕他不成。”
趴在地上很是安靜的諦聽嗬嗬笑了笑,“你殺得了他麽?”
木吒:“我……我是不能,但是,師父和地藏師叔可以啊。”
“萬萬不可。”
地藏菩薩擺手道,神情嚴肅,“我佛傳經東土,初衷是‘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好殺成性,正所謂口舌凶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聽到了沒?我佛的旗號是勸人為善。若是我們肆意用強,殺人奪命,隻會自己打臉,徒惹笑話,成為三界的笑柄。”
木吒受教,垂手道:“多謝師叔點化。”
想了想,卻是讚同師父的話來,“那個寶國公真是可惡,他定是看出這一點,這才捏住了我們的七寸,讓我們處處受難。”
“不要氣餒,”觀音菩薩輕聲說道,嘴角翹了起來,“正因為這世間處處不自在,所以我才修自在。”
觀音菩薩轉向地藏菩薩,“師兄,我有一計,你看可行不可行。”
……
太宗皇帝已經駕崩兩天了,詭異的是,朝廷至今沒有發喪,天下尚不知太宗皇帝已然離世。
白虎殿前,秦叔寶,徐茂功,鎮守大門,不讓任何人進入,殿內,長孫皇後,魏征,日夜守護,陳玄奘金光燦爛,為皇上誦經護體。
除此之外,其他人全部隻能在殿外。
文武百官跪在殿前,魂不守舍。
這算什麽情況?
國不可一日無主。
太宗皇帝駕崩,該發喪就發喪,該傳位就傳位啊,怎麽全無動靜。
最焦急的莫過於諸位皇子,他們不知道太宗皇帝在彌留之際有沒有留下昭書,但是他們下意識的相信,如此重大的事情,不是猝然離世的太宗皇帝肯定做了安排,所以一定有昭書存在。
問題是,昭書不在三相手中。
聯想到當日的情形,昭書不在長孫皇後手中,就在與太宗皇帝相處時間最長的寶國公手中。
長孫皇後在大皇子死去後,形容憔悴,不問世事,於是一個讓人心浮躁的傳言出現了,昭書在寶國公手裏。
一時間,所有的皇子和滿朝文武全將目光投向巨闕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