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洪流7
字數:3559 加入書籤
戀上你看書網 630book ,最快更新浴血榮光最新章節!
78唯一一個死後由**親自扶棺送靈的人
張浩出發的時候,**中央派來與共產國際建立聯係的陳雲還沒有到達莫斯科。這是個巧合,莫斯科派出了張浩代表共產國際與**中央傳遞密碼、建立聯係,而**中央派出了陳雲到莫斯科匯報情況,與共產國際建立聯係。但是張浩與陳雲兩個人沒有見麵,兩人在路上交錯而過了。
閻紅彥是從新疆方向進入中國的,張浩是從蒙古方向進來的,他回來也是扮作商人,穿著光板皮襖,挑了副貨筐,風餐露宿,穿越沙漠,沿途打聽消息,於1935年11月到達陝甘邊區的邊緣,在瓦窯堡找到了**中央。
張浩在瓦窯堡見到**中央相關人員之後,立即傳達共產國際一係列新的決定:改變對社會民主黨的策略,不再把中間力量看做是危險的敵人,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人民戰線等,而核心就是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同時,張浩也傳達了**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起草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王明起草的,從這一點看,也不能說王明一點兒好事都沒有幹。《八一宣言》是**黨內一份重要文件,這一文件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上有相當的貢獻。
張浩雖然是共產國際派出的第二個人,但他比閻紅彥到得早,閻紅彥是1935年12月份到的,張浩1935年11月份就到了。但是張浩帶回來的密碼,也沒有完成與共產國際的溝通,非常遺憾。
當然,張浩後來在**黨內有很高的地位,因為他後來在某件事情上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處理一、四方麵軍分裂,張國燾另立中央這件事情上。
張國燾的分裂,是**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分裂。中國**和工農紅軍麵臨因內部分裂而覆轍的危險。**甚至作了被敵人打散,最後到白區做地下工作的打算。
張國燾掌控7個軍,8萬餘人。而**率領北上的,隻有原中央紅軍一、三軍團7000餘人。就算到陝北與徐海東的十五軍團會合後,也隻有13000餘人。論實力,完全無法與張國燾相比。而且十五軍團主力徐海東的原紅二十五軍,原來一直由張國燾指揮。張國燾在這支部隊裏麵的影響力到底怎樣,這支部隊對**中央的態度如何,在**中央和**對徐海東真正了解以前,心裏並沒有太大把握。
由於張國燾實力強大,當時很多情況又不清楚,連一方麵軍留在四方麵軍的很多同誌都對事情的發生感到突然和混亂,四方麵軍同誌就更是情緒激動。態勢是非常嚴重的。1935年10月5日,張國燾在卓木碉召開高級幹部會議,宣布另立“臨時中央”、“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中央軍事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自封為“主席”。並通過了“組織決議”,決定“**、周恩來、博古、洛甫應撤銷工作,開除中央委員及黨籍,並下令通緝。楊尚昆、葉劍英應免職查辦”。
“撤銷”、“開除”、“通緝”、“查辦”,張國燾的自信和氣焰由此可見一斑。
後來張國燾放棄偽中央的稱號,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南下作戰失敗。張國燾赤化川西北的方針,整個沒有實現。
可以說,張國燾為南下赤化川西北所作的準備是精心的。口號也實惠誘人,“大舉南下,打到天全蘆山吃大米”——仍然是五四運動中跟那位牧師學到的技巧:從大眾切身問題入手。
張國燾這一次實惠到了庸俗的地步。
搞革命僅僅為了吃大米嗎?
偏巧還遇上個不惜同歸於盡的劉湘。
南下失敗。
如果南下成功,張國燾的另立中央就有可能成功,但他還是在節骨眼上碰到了挫折。原本明哲保身的四川軍閥劉湘,麵對張國燾的大舉南下時,便不惜同歸於盡;蔣介石也唯恐川西平原有失,成都難保,急令中央軍增兵。最後四方麵軍麵對的敵軍迅速增加至20餘萬人,四方麵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由南下時的8萬人,銳減到4萬餘人。
第二個就是張浩的功勞。張浩反複以自己的身份,以共產國際的代表在做這樣一個斡旋,當**內部發生爭論的時候,共產國際代表作為中間人在斡旋,他的力量就很大了。
張國燾以“黨團中央”名義致電**中央時,張浩已經來到瓦窯堡。形勢很嚴峻,僅僅靠黨中央的教育和勸導,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借助共產國際的權威。**、張聞天與張浩商量,由張浩以“國際代表”的特殊身份出麵,幫助、教育張國燾。
中國**仍然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安排張浩以“國際代表”這種第三者特別是仲裁者的身份出現,表明**已經掌握了相當水平的鬥爭藝術。
1935年12月16日,張浩以“國際代表”身份從陝北開門見山地致電張國燾:“共產國際派我來解決一、四方麵軍問題。”22日張浩又電:“黨內爭論,目前不應弄得太尖銳。”“可以組織**中央北方局、上海局、廣州局、滿洲局、西北局、西南局等,根據各種關係,有的直屬中央,有的可由駐莫(斯科)中央代表團代管,此或為目前使黨統一的一種方法。此項意見望兄熟思,見複……”有的直屬中央,有的可由駐莫(斯科)中央代表團代管——這就是**、張聞天、張浩商量好的變通辦法。
張浩的電報對張國燾無疑是當頭一棒。他深知共產國際這塊招牌的權威。思考一段時間後,他致電張浩,表示“一切服從共產國際的指示”,但又說**中央北上行動是“反黨的機會主義路線”,“放棄向南發展,懼怕反攻敵人”,“向北逃跑”,是“一貫機會主義路線”的表現。
他依然照稱自己是“中央”,毛、周、張、博是“假冒黨中央”。
**中央隻有作出《關於張國燾同誌成立第二“中央”的決定》,指出“張國燾同誌這種成立第二黨的傾向,無異於自絕於黨,自絕於中國革命”,同時在黨內公布1935年9月12日俄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誌錯誤的決定》。
張聞天致電張國燾,望其停止分裂活動,否則“不但全黨不以為然,即國際亦必不以為然。尚祈三思為幸”。
張國燾深知共產國際這塊招牌的分量。赤化四川失利的張國燾致電張浩、張聞天,同意“急謀黨內統一”。共產國際至高無上的權威、萬裏長征勝利後**中央鞏固的地位、自己主張的南下政策麵臨的困境,都使他從來不缺乏的自信發生雪崩般的坍塌。
**中央與紅軍這一次的分裂危機,經過多方努力,終於基本解決。
使張國燾放棄偽中央,最後帶領四方麵軍北上,完成一、四方麵軍的會合,在這一點上,張浩是功不可沒的。**對張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當張浩去世的時候,**親自為他扶棺送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