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深海潛水器

字數:467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工業之動力帝國 !

    由於東洋有嚴重的強者崇拜情結,因此對於和東洋人談判來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談判開啟之前和東洋進行一番肉體或是精神上的友好交流,一旦交流成功效果簡直拔群。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利堅與東洋.avi。

    次輪談判開啟時,祁連山等人依舊執行著愛買買、不買滾的策略,不過這次從東洋人身上得到了正麵反饋,而不是像首輪談判那般一副愛賣就賣、不賣拉倒的吊樣。

    方向性的東西既然一致了,剩下的無非是利益多少的細節糾紛,從大方向上看,梁遠打包荔灣資源上市的計劃已經成功了大半。

    不過梁遠想要把錢切切實實的拿在手裏,還得先把深海開采設備搞進場才行。

    挪威subsea 7在遠嘉體係內部被直譯成海底七,大意是希望企業向著可以全天候大洋施工的方向努力。

    海底七是一家在海床作業和水下施工方麵有著較強實力的老牌企業,如果上溯曆史海底七的前身是成立於1845年的挪威輪船公司,這家老牌挪威企業的規模一直不大,在航運界無關痛癢的渡過百多年之後,在歐洲七十年代開拓北海油氣資源的浪潮中,挪威輪船公司進行了業務擴張,第一次把業務觸角伸進近海石油及天然氣服務行業。

    通過八十年代的一係列並購,海底七已經徹底淡出航運行業,轉型成了一家近海石油和天然氣行業安裝、檢驗、修理和維護水下結構的海洋裝備與海底工程承包商,同時海底七也是為北海油氣資源勘探和開發提供潛水員的一線公司之一。

    海底七雖然此時的規模不大,但海洋裝備產業鏈十分完整,從海上平台設施建造到海底管線施工維護,從傳統的有人常規潛水到前沿的無人遙控潛水,公司都有相關的業務部門,劉文嶽當初能收購成功也是得益於承諾海底七的研發部門,調集資金進行全新大型潛水平台的研製。

    當然,背靠大樹好乘涼,早在荔灣資源被確認儲量的第一時刻,海底七就接到了關於荔灣海域深水礦區綜合開發的合約。

    經過兩個多月的討論,在梁遠有意無意的慫恿和支持下,選擇退役核潛艇作為海底工作站中繼平台的技術路線成了海底七目前的重點研發方向。

    全球深海探索的技術方式大概有三種:載人潛水器(hov)、纜控潛水器(rov)、自治潛水器(auv)。

    這三種技術風格的深海潛水器各具特征,hov的作業能力、作業精度最強,不過潛深越深hov潛水器用於人類生命保障方麵的預算就越多,在潛水器能源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平衡性能與成本是hov設計發展的主要問題。

    纜控rov有人類親臨現場操作的優勢,作業能力、作業精度僅次於hov,潛水器又不用受製於生命保障係統,可以長時間高強度的維持水下作業時間,因此,在深海探索領域rov一直處於主流地位。

    自治潛水器auv屬於全自動潛水器,可不受母船搖擺以及海麵風浪等負麵因素影響,進行長距離、大範圍的搜索或是探索性作業,屬於偵查性質的潛水器。

    對於人類來說,某種意義上海洋深海探索和外太空探索有著很高的相似性,裝備都需要頂級的密封性,裝備本身空間有限攜帶能源有限等等。

    很多宇航員上天之前多選擇在水中訓練,如果有一天人類能真正進軍星空,頂級武裝力量的名稱大概率會被叫做星際海軍而不是星際空軍。

    不過涉及外太空的航天有彈道導彈、國家安全、通信衛星、氣象衛星等一係列國防經濟等需求撐著,行業狀況要遠好於海洋深海裝備投資。

    深海探索屬於特種行業中的特種行業,對冶金、能源、自動化、電力等領域有著極高的工業能力要求,而全球有能力研發深海裝備的國家幾乎都少有在深海領域投資的動力。

    深海領域裝備的需求一個是礦產資源的開發,一個是用於軍事化的潛水技術,軍事化方向的需求幾乎都被潛艇這一武器分類所壟斷。

    在共和國這個資源無底洞成長起來之前,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也好,偉大的蘇維埃也罷,都屬於資源不缺或是資源來源不缺的資源富足型國度,所謂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這一需求的動力嚴重不足,幾乎不被資本青睞。

    經濟起飛的東洋倒是有一定的深海礦產資源開發需求,但由於深海潛水技術很容易被應用軍事利器潛艇上,在共和國國力崛起之前,美利堅對東洋軍事潛力的管控是相當到位的,對於東洋財團來說與其冒著血本無歸得罪爸爸的風險研發深海潛水裝備,還不如拎著大熱的日元滿世界收購礦山來得方便安全。

    深海潛水設備的上一輪投資熱潮,還是七十年代阿拉伯世界發起的對西方石油禁運,彼時北海油氣資源應勢而起,深海潛水設備一度成了投資熱點,然而隨著中東區域性大國的次第凋零,石油禁運已經成了絕響。

    深海潛水裝備在九十年代所能獲得的投資機會,完全仰仗於某個土豪或是富豪家族的個人愛好,或是深度潛水愛好者個人化的需求定製。

    這個看起來十分高精尖的領域完全沒被人類工業化大生產的浪潮所影響,使得深海潛水裝備的研發與生產具有鮮明的裝備私人定製,技術小圈子層出不窮,成本高昂無比的半手工化生產特征。

    最明顯的例子,大船導演卡梅隆就是深海潛水愛好者,為了圓夢以及探索拍攝技術,卡梅隆私人掏錢花費數千萬美元定製研發了當時全球下潛深度第一的載人潛水器。

    世紀之交的互聯網大潮來臨時,三五個人隨便搭個不錯網站都能獲得十億八億美元的估值,而彼時全球排名前三同樣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深海工程服務公司市值才隻有可憐的二十億美元,資本對該領域的熱情與態度可想而知。

    正是因為這種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資本現狀,使得一頭撞進深海潛水裝備領域的梁土豪顯得格外的與眾不同。

    除了別有用心的梁遠,這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其他投資人,會對海底七研發部門搗鼓的用退役核潛艇做深潛設備中繼平台這一技術構想有興趣。

    能不能買到先不說,就算能買到,退役的核潛艇再不值錢也得要五千萬美金起步,如果在加上改造費用整個項目兩億美元能不能打住都在兩說。

    這年頭有兩億美元投點啥不好,核潛艇大幅提升深海施工效率又是個什麽鬼?石油平台三年出油還是一年出油有什麽區別麽?

    資源就在那裏放著,肯定不會長腳跑掉,不論你施工工期幾年,資源本身都不增不減,在石油開采的成本中,人力成本可以說是項目成本開支中占比最低的那類。

    如果拋開行業現狀與投資效益,隻從提升生產力的角度考慮,海底七的核潛艇中繼平台計劃是個十分優秀的深海平台類裝備開發計劃。

    人類在裝備輔助下的潛水極限是701米,超出這個水深隻能靠深潛設備,三大潛水設備中自治型設備多用在探索方向而非施工方向可以忽略不提。

    不論載人的深潛設備(hov)還是主流的纜控潛水器(rov),中繼平台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用決定性這個詞匯來強調與形容。

    相對廣闊的海洋,深潛設備那點自航能力完全可以看成零,因此攜載潛水器的母船是必備的配置。

    不管有人沒人,所有的深海潛水設備都受製於空間有限,如果潛水器自身搭載能源則續航有限,如果潛水器采用線纜供能和實時數據傳輸則嚴重受製於纜線長度以及母船海況。

    母船在海麵上不可避免的受海浪影響產生橫搖縱搖上下顛簸,這種幅度如果用纜線長度來衡量,則是瞬間需要十米甚至更多的纜線彈性緩衝,以此來維持纜線的不斷裂。

    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際工程上實現的難度極高,海浪產生的能量幾乎都是瞬間釋放,對線纜收放、控製設備以及線纜本身的強度都有著相當變態的要求。

    就算如此,一旦海況超過四級,無論母船采用什麽技術幾乎都隻有回收設備停止作業這一條路可走。

    在水深上千米的深海區,哪怕沒台風四級海況隻是家常便飯的日常,風和麗日適於施工的晴好天氣那才是異端。

    而載人的無線纜潛水器受海況影響就遠比有線的小,對於載人無線潛水器來說,隻要海況沒超過六級不影響本船被母船安全回收,作業時間隻取決於自帶能源的消耗情況。

    海底七的核動力中繼平台計劃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痛點而誕生的技術構思。

    核潛艇的普遍工作潛深平均三百米左右,距離海麵三百米哪怕海麵刮台風也不會影響核潛艇所在水域的平靜。

    而平台的長久穩定,無論對載人的hov還是拖著尾巴的rov都是同樣的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