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另有隱情
字數:2773 加入書籤
“此時過去了這麽久,有些細節早已模糊,挽歌也是近些日子才想起來要追查此事,至於這些話本,也是偶然看到的,所以挽歌懇請各位舅舅,再回憶一下當初,若是能找到丁點的線索也是好的。”雲挽歌低頭行禮。
她是真的想知道母親去世的真相,為了這個她已經等得太久了,若是母親從未愛過雲瑾之,那她在雲府的那些年,便是在為了自己苦苦支撐,她體會不了母親那種生無可戀的感情,但是母親對她的愛倒是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因著這個,她也要把真相查出來,為母親報仇。
“我想想。”老太太首先回憶起來,母女連心,女兒有什麽事情自然是要先跟母親說的,“那還是十三年前我生辰的時候,確實我那陣子身體不好,采薇是個孝順孩子,看不慣我這樣,就跟我商量,要去大相國寺給我燒香抄經祈福,我想著隻是去個佛寺,應該也沒什麽問題,便讓她去了,當時和她一起去的,隻有她貼身的兩個丫鬟,春蘭和秋菊。”
“這是沒錯的。”侯爺也回憶道,“那時候我也正好休沐在家,當年便是我遠征真喇,打了勝仗回來,先帝爺為了慰勞我,特批我在家休息,當時母親生辰,說是讓我去護送采薇去大相國寺。我把采薇送到了相國寺,本來想陪她幾日,省的她在那裏也是事事不方便,可是她念著當時內子懷著身孕,非要我回去陪著內子,我拗不過她就隻好同意了。”
“那段時候正巧先帝把秋闈的事情交付給了我的上司,時任吏部尚書,我當時也是忙的連軸轉,三弟又求學在外,倒是沒人陪著采薇的。”二老爺也回憶道。
那時正值秋闈,京城中到處都是外地前來趕考的舉子,雖說熱鬧非法,也有一群作奸犯科之輩趁機混了進來混亂的不行,但是當時京兆府大理寺和刑部,那段日子都是忙的團團轉,他本是想著撥給妹妹幾個護衛,倒是一點人也抽不出來的了。
“所以當時娘的身邊隻跟著兩個丫鬟?”雲挽歌道,便是這樣舅舅們也實在是太過粗心了,怎麽能放心母親就跟著兩個丫鬟出門了呢?
“並非如此。”侯爺回到到,“我自然是不放心采薇身邊隻有兩個丫鬟的,倒是留了兩個親兵在他們身邊,都是跟著我上過戰場的,忠誠自然不用懷疑,可是令人疑惑的是,當時采薇從廟裏回來的時候,這兩個親兵卻沒有跟回來,我自然是奇怪的,派了人到他們家裏去找,可是他們的家人也都說失蹤了找不到,這麽些年我一直派人監視著他們的家,倒是從來沒有人回去過,想來那兩家人並不是在騙我。”
“如此這般,舅舅怎麽沒察覺到不對?”雲挽歌不禁問道,想來母親突然說要跟一個書生訂婚,就已經是很奇怪的事情了,而且身邊保護的人也不見了,就更加奇怪,舅舅怎麽能毫不關心的就把母親嫁出去呢?
“哎,這事。”侯爺憤恨的拍拍腦袋,似乎在糾結要不要說,二老爺和三老爺也疑惑的看著他,想當初大哥隻跟他們說過兩個失蹤的侍衛,這其中的內情他們確實是一點也不知道的。
“大哥,都到這個份上了,你倒是快說啊。”三老爺催促道,如今還有什麽能比秦采薇的死更加重要呢?
“當時是因為采薇對我說,對我說”侯爺話到嘴邊又難以啟齒,終於下定決心道,“采薇當時對我說,是那兩個侍衛見色起意,存了不該存的心思,意圖對她不軌,雲瑾之出現救了她,那兩個侍衛心虛了,這才逃走了。”
“怎麽會!”老夫人不禁驚訝道,“不是你親自挑選的人麽?”
自然是侯爺親自挑選的人,以侯爺對秦采薇的疼愛程度,自然是不會隨便就派兩個人跟著秦采薇的,這話說出來怕是雲挽歌自己都不相信,可是侯爺怎麽就信了呢。
“自然是我親自挑選的,都是跟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侯爺說道,無不痛惜,“這兩個侍衛,一個叫做陳平,一個叫做郭幹,陳平這人生性就是個老實的,便是見了女子都要躲著走,訥訥的說不出一句話來,況且他家裏隻有一個寡母,好容易給他說了個媳婦,便是過幾天就要回家成親了,又怎麽會見色起意,非禮小妹呢?”
“那會不會是另一個?”二老爺疑惑的問道,聽侯爺說這個人倒是不太可能,那隻能是另一個護衛,可沒想到侯爺又搖了搖頭。
“另一個就更不可能了。”侯爺似乎在回憶著什麽“另一個侍衛名叫郭幹,他倒是跟陳平不同,生性豁達開朗,最是個能服人的脾性,家境也還算不錯,故而經常能拿出些銀錢來接濟那些家境不好的將士,在一眾軍士中聲望素來很高,他家中父母健在,有良田百畝,更有一個賢惠的妻子,更重要的是,事發的時候,她的妻子還懷著身孕。”
雲挽歌不禁想到,這樣的人自然也是不會對母親見色起意的,便是拋開兩個人的家庭和性格不談,便是衝著侯府的勢力他們也是不敢的,怎麽母親會突然這兒說?
“那你的意思是?”老太提看了兒子一眼,卻始終不敢相信。
“怕是采薇當時對我說了謊話啊,母親。”侯爺終於說了出來,他便是一開始就是有懷疑的。
“你,你明明知道”老夫人一手捂著胸口,“你明明知道采薇可能是另有隱情,卻為什麽不跟我說,就放任你妹妹白白嫁去那豺狼窩裏,早早的香消玉殞,你說,你怎麽忍心?”
老夫人痛斥到,侯爺也跪了下來,二老爺忙替他求情,便跪在了侯爺身邊。
“母親,母親您先別激動。”二老爺說道,他不相信侯爺會眼睜睜的看著秦采薇往火坑裏跳,一定是有什麽苦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