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敲定婚事

字數:3940   加入書籤

A+A-


    淑妃當然也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她也想自己當皇後,到時候等太子登基,她就是太後。所以她就花樣百出的纏著皇上,打壓皇後和太子。

    當今太子是皇後嫡出,今年才八歲,無過錯不得廢除,如今皇後又被圈禁,太子則由太後親自教導,一直住在壽康宮,要想到壽康對太子宮動手腳,那就是茅房裏點燈,找死,隻要太子還是太子,淑妃兒子就很難成為太子,立嫡立長,她兒子什麽都不是。

    於是,這兩年,後宮就算被淑妃弄得雞飛狗跳的,不管她如何打壓陷害,皇後還是皇後,太子還是太子,隻要皇後的鳳印一直在太後手中,她就永遠不能如願。

    所以淑妃才會不顧端親王府的臉麵,強硬要求皇上賜婚孫淑媛為靖王正妃,要知道靖王手中可是也有十五萬的兵權,而兵權不管在哪裏都很重要,她想要重新廢立太子,隻要有兵權在手,就容易多了。

    於是靖王爺和端親王府的兵權,就成了她們謀劃的對象了,隻要讓孫淑媛做了靖王妃,還怕靖王不支持孫家,不支持淑妃嗎

    不一會兒,端親王也回到牡丹苑,聽見她們母女剛才的對話,也開口說到:“贏然,你也不用擔心,明日父王也一起進宮,皇上既然敢下這道聖旨,本王倒要看看他怎麽解釋。”

    “不過這次確實要讓天辰回京,就算不能長期留京,也不能讓皇上得太舒坦了,以為當了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得要讓他知道,有些事不是他能控製得了的。”看來是該給他點教訓了,不然他就要忘記他自己到底姓付還是姓孫了。

    “是,父王,那女兒這就先回蘭苑了,準備一下明日好進宮。”贏然福了福身子就要回自己的院子,她得要回去找找先皇禦賜的信物,明日入宮應該用得上。

    “哦,對了,剛才李公公傳話,說明日靖王要來下聘,他上午會先去左相府,下午才會到端親王府,我們明日早點進宮,午時以前回府便是了。”端親王想起李公公走時,替靖王傳的話,順便告訴贏然,讓她有個心裏準備。

    原來剛才李公公先去左相府宣旨,當時靖王也在左相府,未免發生意外,當下就決定明日下聘,他知道李公公接著要來端親王府宣旨,於是就叫他給端親王府傳個話。

    “女兒知道了 ,明日我自會處理,女兒就先告退了”轉身出了牡丹苑,贏然大腦回想著原主留下的記憶,原來靖王和原主是青梅竹馬的師兄妹,小時候的還感情不錯。

    原主小時候很調皮,端親王又常年征戰在外,於是在原主五歲時,就將她送到天下第一莊,交給好友端木原,讓她跟著端木原學習武藝,以免他堂堂戰神王爺的女兒,以後被別人欺負了去。

    根據原主的記憶,她和靖王小時候的相處還挺和睦的,可如今五年過去了,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了變化,這世上人心是最難滿足的,從他應下這莊婚事就可以看出來,端木靖變了。

    他明知端親王府對這樁婚事不滿,他端木靖還是應承下來,就可以看出此事必有內情,也許他覺得憑著幼時感情,贏然必會委屈自己成全他。

    這孫淑媛是左相之女,淑妃親妹,一個是文臣之首的左相,一個是把持後宮的淑妃,有這兩人內外相助,必然能事半功倍。 娶孫淑媛所得到的利益。大過了對贏然的個人感情。

    其實早在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當時宮中設宴,孫淑媛作為左相之女也隨母親進宮赴宴,遠遠的見過端木靖一眼,就芳心暗許,情非卿不嫁了,回府後就對孫左相說:“父親,女兒今生非靖王爺不嫁,您去求求皇上,讓她給我們賜婚好嗎?”

    這孫左相鬧不過她於是就找到淑妃,就說了:“不管怎樣,她總是你的親妹妹,能幫你就幫幫她吧,她嫁得好,你以後也多個助力。”

    而這件事情,淑妃也是讚成的,當下就答應了父親:“父親請放心,本宮一定會讓皇上賜婚的,但是淑媛必需聽我的安排。”

    “好,這事我會和淑媛說,讓她找機會來見你,你好親自交代她怎麽做。”孫左相一口就答應了。

    兩日後,孫淑媛進宮了,見到淑妃,姐妹兩一陣寒暄過後,淑妃就說了:“我可以讓皇上下旨賜婚,讓你做靖王正妃,可是眾人都知道,靖王喜歡的是付贏然。

    我會讓皇上指定她為平妻,而你們同時嫁進靖王府,而你必需盡量討好付贏然和靖王,務必要讓付贏然和靖王對你感恩戴德,全力支持我孫家。

    你要是能答應,我馬上讓皇上賜婚,要是不答應,那你就回去吧,今生你就不要再想嫁給靖王了,我會讓父親盡快給你說親的。”

    權衡利弊後孫淑媛答應了淑妃,:“我答應,隻要讓我嫁給靖王,我什麽都答應。”

    於是孫家找到靖王,與靖王商議說,孫家願意盡全力助他拿到皇城禁衛軍的指揮權,隻要靖王答應娶孫淑媛為正妻,孫家還答應讓贏然為平妻,一起嫁入靖王府,靖王當下就答應了,接著淑妃再找皇上吹吹枕頭風,讓皇上下了賜婚聖旨,這事就定了。

    至於付贏然,那是另一個陰謀,完全是衝著端親王府的三十萬兵權來的,可以說這門婚事全了三方的利益,卻打了端親王府的臉。

    與此同是,大魏國的北方,夜闌國內,大雪洋洋灑灑的下了兩個月了,草原上雪白一片,看不見半根草,這對於靠遊牧為生的夜闌國來說,那可是個災難。

    於是眾臣商議,由太子殿下呼延明朔前往大魏國,利用和親尋求幫助,這太子殿下是皇後所出的嫡長子,但是夜闌國尚武,要想得到眾人的認可,就得拿出真本事讓人信服。

    所以這太子之位,是他戰勝自己的其他兄弟,才被夜闌皇上冊封的。

    這會兒隻見左賢王站出來反對:“皇上不可,太子殿下與小女赫連蘭英從小定下婚約,如今怎可前去和親,依臣看,可派二皇子前去和親,這樣一來,就算娶了大魏公主為正妃,對夜闌來說也是無礙。

    而太子殿下的正妃卻不能是他國公主。這樣一旦那公主生下嫡子,他日再為太孫,百年之後,我夜闌豈不是成了大魏的附屬國了。”

    “左賢王所言有理,可是現在是我夜闌有求於大魏,而不是大魏有求於夜闌,所以隻有拿出誠意,才能得到認可,而不是由我夜闌隨便施舍一個皇子妃的位子就能成事的。

    大魏國富民強,作為公主身份何其尊貴,大魏能不能答應和親還是兩說。”皇上說對著左賢王說完,又看向太子。

    “你此去大魏,必要與大魏商討一下,讓兩國互通關市,允許兩國通商的事,我夜闌國土貧瘠,隻有靠通商才可立國啊。”皇上眼裏滿是無奈。

    “是,兒臣記住了。”太子呼延明朔應聲後回位。

    隻聽皇上又說到“至於左賢王的女兒赫連蘭英,她既然與你幼時定下婚約,等正妃入府,你就將她納為側妃吧,不可讓人覺得我皇家不守信。”皇上對左賢王有點失望了,麵對國家存亡之際,他卻是記掛自己女兒的得失。

    “是,兒子遵命。”反正不是自己喜歡的,娶誰都一樣,娶幾個也沒區別。太子殿下不知道,就為了這個決定,他以後吃盡苦頭。

    於是夜闌皇上向大魏發了國書,“夜闌太子呼延明朔不日前往大魏求親,並商討國事,屆時希望端親王親自接待。”因為十年前,是端親王爺和夜闌國簽訂的停戰協議,定下了十年之內互不侵犯的約定。

    於是朔太子帶著五百親衛隊趕往大魏,從夜闌到大魏快馬加鞭也要二十日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