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文盲城主

字數:4747   加入書籤

A+A-


    

    

    日漸繁華的大連城,街道布局一反左右對稱,堅固的城牆內,官舍軍營和民居商市依托地形而建,彼此錯落有致,清一色的磚瓦結構。中原不多見的高樓大廈在這裏隨處可見,依稀有了近代城市的雛形。

    都督府,徐灝邀請全城士農工商的代表齊聚一堂,聽取各方意見。

    擔任朱巧巧客卿的周鵬婉拒了讓他出仕的好意,這些年把所有心血放在經營遼東上麵。

    參謀長顧庶說道:“凡國將不國,皆是朝有佞臣,邊多強敵,文官廢棄實學而習虛浮,武將疏忽謀略而貪怡樂。”

    徐灝點頭道:“說下去。”

    “是。”顧庶今年三十歲,早年秀才出身,從遼東軍校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留校擔任教官,去年被徐灝升為參謀長。

    顧庶說道:“大多官員無非建議朝廷文德端淳,武備整睱,然後籌議其他。然我認為其失在上不在下,上麵如果能重振朝綱,下麵豈能不承其流?近些年聽聞關內文士輕經史而重詩書,館閣以吟詠為高,藝林以丹青為雅;吟詠則趨向清談,丹青則流入纖巧,均與治道相背弛,無濟於國用。

    較一切荒工廢農之務,為不覺其禍最烈,尤須先禁之。嗣後取士,必以經義窮其韞,以博洽辦其學,以事理老其能,而月露風雲、拋掠短淺之士,始無所安措。似此則非窮經才幹之士不得進,凡詭誕巧佞之徒概黜退矣。何愁文德不端淳乎!其武備整暇,非坐談片刻所能定。”

    徐灝皺起眉來。什麽時候這喜歡拽文的風氣能消失呢?看了眼排排坐恭恭敬敬,連大氣都不敢喘一下的代表們,所謂開明風氣就是一個笑話,經營遼東必須令出一門,乾綱獨斷。

    隨手接過來參謀部煞費苦心寫出來的武略,大概還指望著自己轉送京城,因此把胸襟放在整個天下的角度。

    整個大綱有五條,首曰修內。次曰理外,三曰出征,四曰臨敵,五曰還軍。

    “都下去吧。”徐灝揮手命代表們滾蛋,“任賢,一人之智力有限,天下之事務無窮。非擇賢而任之,身雖極憊,心雖極瘁,漏誤益多。任賢者,非徒雲任之而已,必信之專。而毋掣其肘;責其大而不苛其細,收其成而不求其速。且賢士之進退,不獨敵人之所窺,而動止實關國祚之存亡。一賢任,則諸正士進。而不肖者遠矣。移風易俗,服敵安民。孰有過於此者哉!”

    徐灝歎了口氣,對著顧庶等一幹緊張起來的年輕參謀們,說道:“寫的不錯,可有必要計較用詞麽?看得我眼睛都花了!說了多少次用白話文,我不在遼東你們就故態複萌。

    再說何謂賢?不是你說我說大家都說就是賢,必須有嚴格的製度去製約,這方麵太複雜,希望你們能摸索出一個製度來。”

    徐灝也沒辦法,上輩子沒做過官,這輩子也算是沒做過官,甚至連治理一個縣城的經驗都沒有,碰到此種理論上的問題一點轍也沒有。

    第二條是重農,這是徐灝最為重視的地方,不過一看之下也不過如此。

    重農之道在於黜技巧之民,絕娛玩之物,使天下非耕不得食,非織不得衣,則遊食之民,無益之工,莫不盡歸農桑。西山東海之曠土,莫不辟墾。則人人皆有恒產桓心,雖遇水旱饑謹,不為大害;即奸豪竊據,煽惑居民,必無舍生產之樂而蹈萬死之途以應之者。安民弭亂之道,莫不由此。

    徐灝沒說話,中國人永遠都擺脫不了對土地恒產的摯愛,而哪怕是工業化完成了,農業也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命脈,簡單一句話,沒有糧食吃,什麽都是空中樓閣。所以參謀部和太祖皇帝的理念一脈相承,他沒有去反駁,固然有所偏頗,但糧食耕地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第三條是慎刑,尤其是最後一句的若一動重桎梏,輕罪重刑,使不幸而犯微過者,畏刑甚於畏法,以致初而逃匿,繼而拒捕,大而嘯聚負偶,費糧勞兵,滋釀大患,可不慎乎!

    徐灝對此深以為然,明朝連年都有起義,不就是刑罰太重的緣故?繳納不起稅賦不跑等什麽?

    指著第四條的薄賦,徐灝滿意的道:“寫的好,窮奢極欲,雖盡天下之財猶不足。抑私養民,稍捐耳目之好而有餘。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富在百姓,雖有凶荒,不煩賑濟,可免流離結聚,所省極多。可以送到朝中諸公的手裏了,也讓他們品評一下。”

    顧庶等人頓時露出笑容,有年輕人悄悄抬手相互對掌,一番心血沒有白費。

    “薄賦養民,誡保國消亂之正道也。說得好,說得好。”徐灝琢磨再三,學學滿清也不錯,提筆在上麵加了四個大字,“永不加賦!”

    第五條是敦禮,這個不消多說,文明道德建設是必不可少的。第六條是養士,也不消多說,徐灝一個願望就是提高全民識字率,讓所有的孩子能都念書,這是一個現代國家走向強盛的基礎。

    顧庶眼睜睜看著公子把第六條徹底劃掉,問道:“這是為何?”

    徐灝解釋道:“你們寫的不錯,但太狹隘了,你們每個人都反對過去門閥製度,推崇人人都能讀書的科舉製,可你們捫心自問,如今的科舉製是否就是放大版的九品中正製呢?讀書還是少數人的權利。

    這所謂養士無非就是指的你們這些人,你們私以為隻有和你們一樣的人,才是士,也隻有你們才配濟世安邦,我可有說錯?你們已經違背了聖賢所說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宗旨,人為把漢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希望你們能把士擴展到整個民族,讓所有人都有讀書識字的權利,最起碼讓所有孩子能夠讀上書。”

    接下來的辯才,無論才之大小,智之廣微,皆須兼收並蓄而審辨之雲雲,亂七八糟的根本看不懂。

    徐灝對此不置一詞,第八條除異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凡民之性,常難定而易亂,奸民之念,每喜異以標新,趨向不一,致治為難。故凡異言異教煽惑愚民者,必急去之。惟以禮義為教,綱常為尊,使農安於田,女安於機,士安於學,工商安於業,各安其事而不遷。為上者尤不可信重異端,惟古聖先賢勞瘁憂民之事常時宣布,使民心肺通達不雍。即有倡亂說於民間者,吾知聞之,必掩耳而走,袒臂而驅矣。心一力齊,何使而弗得哉!

    總的來說這八條修內令人失望,脫不了古代人的條條框框,但還算是可以接受。

    而接下來的理外就令他非常惱火了,第一條謹邊備不去說他,第二條的複屯田不切實際,眼下屯田製正在一點一點的糜爛,難道視而不見麽?

    徐灝冷道:“置兵於農,國無養兵之費課,士卒兔饑謹之憂,寇雖大至,自各顧其家業,必死爭而堅持,其所利益,不亦溥耶。

    這竟是出自你等之言?是啊,你們現在家家戶戶不愁吃穿,身在邊地和內陸交通方便,可考慮過各地同僚麽?”

    第三天禁軍需還像那麽回事,不讓火藥鐵器等流入外國,可惜曆朝曆代都這麽行事,也沒見有什麽作用。

    第四條徐灝被氣笑了,“凡土地雖有山原澤島四方之殊,以乾坤之大父母視之。萬國萬姓皆吾之同胞雲雲。”

    他歎了口氣,指望這幫家夥去搞政治就是扯淡,真以為一個個站在廟堂之上,指點江山了?

    倒是涉及到他們的本職工作,總算沒讓徐灝失望,練士卒等都說的頗有章法,尤其是最後兩條。

    七曰隱諜。兵家之利,惟諜最廣,用諜最難。雖升平之世,亦不可廢。諜為國之耳目,國而無諜,猶人之無耳目,豈能免傾危顛蹶乎!惟廣擇忠誌之士以使之,不但多方以隱之,使敵不覺,且使此諜不知彼亦為吾諜也。

    凡諜得事件,審之於理,度之於勢,斷之於心,驗之於素,而諜事之虛實真贗,莫不盡識。用之久,則敵之聲息皆知,某也忠,某也詐,某也可以移主,某也可以賄交,察其動靜,而知其心臆,揣其言論,而知其叛服,非諜其何由得哉?

    八曰攻心。製敵之道,攻心為上。心者,所以取智謀,主決斷也。心既受攻,則智謀亂而疑惑生,雜而不可用矣。攻心之術,惟奪其魂,破其恃而已。其所依以取計諜者,吾去之;其所任以為心腹之忠智者,吾間之;其所賴以為軍資者,吾耗之;其所依以為唇齒者,吾解之。凡其所恃,吾皆先機而陰敗之,雖有奇才之士,亦不能為之謀矣。

    看到這兒,徐灝已經沒有任何耐心了,太累!把文章往桌子上一扔,“都改成白話文,什麽時候學校裏的學生也能看懂,什麽時候交給我。”

    顧庶無辜的眨眨眼,說道:“這個,其實連私塾的小學生皆能看懂。”

    “滾!”徐灝怒了,狠狠一拍桌子,“我文盲行不行?今後你們吟詩作賦我不管,官府行文一律半文半白,必須要讓老百姓看懂,違者光屁股站在雪地裏一個時辰。老子就不信了,治不了你們這些臭毛病。”(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