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駕臨台灣島
字數:3182 加入書籤
鄭成功的辦法是困城。
既然不能速戰速決,那就給他來個持久戰。既然硬攻不下他們的棱堡,那就把他們困死在裏麵,讓他們自生自滅。
也許他們的積蓄很多,但是,困他們個一年半載,甚至三年五年,讓他們坐吃山空,再多的積蓄也得彈盡糧絕。
他們可能會等待荷蘭的援兵,但是荷蘭地處北歐,這是個彈丸之地的小國。他們的海上力量再強大,距離中國海疆何止萬裏?在中國的家門口,能打贏他們一次,就能打贏他們兩次。隻要能斷絕了他們的水上來援,又不讓他們出城,時間長了,他們不坐以待斃,隻有乖乖出來投降。
至於說他們的軍隊遠隔幾百裏的重洋,軍隊補給不成問題,困城的期間他們可以在島內宣傳大明政策,安撫人心,取得當地居民的支持,然後還可以墾荒種田,實現自給自足。
困城本來不是什麽高明的策略,軍隊中常用。但是鄭成功把自己的這種策略詳細的說出來,無論是施琅,還是姚啟聖,無論是兵部尚書劉肇基,還是水師指揮使賀兆雄,他們都覺得此計可行。
如果這樣硬攻下去,別說7萬人馬,就是10萬人馬,都填進去,恐怕也難以拿下這兩座城堡,這豈不是草菅人命?按照鄭成功的策略,短則數月長則一兩年之內,肯定能解決這批紅毛賊,然後向陛下報捷。
但是茲事體大,任憑他們這幾位位高權重的大人物也做不了主,還得奏報他們的陛下朱由崧拍板決斷。
劉肇基,賀兆雄,鄭成功,施琅幾個人聯名給朱由崧寫了一封奏折,奏折中詳細秉陳了登島作戰的經過,和鄭成功的困城策略及可行性分析。
奏折寫好之後,派出一艘大艦船,讓水路兩岸本事都過硬、又身居廠衛高層的李全夫婦帶著奏折,200名水師軍將隨行聽用,漂洋過海,到大陸來見朱由崧請旨。
“棱堡?”朱由崧一愣。
島上的戰事朱由崧早就知道了,他最及時的情報係統當然是來自錦衣衛和東廠,隨著朱由崧一路親征,打了一圈,基本上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個,光伏的大明帝國,赫然屹立。錦衣衛和東廠的勢力也進一步加強,他們不敢真是文武百官,各行各業,還滲透到了軍隊之中,為諸如從提供及時準確的情報,有時候甚至直接參戰。
李全就是廠衛的高層人物,這裏的戰事有專人負責向陛下稟報,別看隔著幾百裏的大海,仍然無法隔阻他們及時傳遞信息,這隻能說明廠番勢力的龐大。
從廠番處得來的消息,與文武眾將的奏折不是一回事,後者是正式的公文,書寫的格式,輸送的渠道等等都有明確的要求。
但是對於同一件事來說,這兩種信息渠道如果一致了,說明廠番的消息及時準確,而文武百官也沒有,欺上瞞下,虛報戰功的行為,否則必有一方出問題。
朱由崧善於運用這兩種渠道獲取信息,不偏聽偏信,前後的對比很能說明問題。
廠番和百官知道這些之後,他們就更加謹慎,不敢妄語。
因此,無論大明水師在海上追殲荷蘭戰艦,還是明軍登島後攻擊,荷蘭城堡的戰鬥,朱由崧都能及時得到消息。
就在李全帶著鄭成功他們幾個聯名寫給朱由崧的奏折,航行在大海上的時候,朱由崧已經悉知他們島上的難處了,隻是還沒有接到正式的奏折。
不過朱由崧已經在考慮如何攻破荷蘭人的棱堡了。
“媽的,這些紅毛賊不隻是在海上厲害,還會修出如此固若金湯的城堡,先別說兵部尚書劉肇基與鐵臂蒼龍賀兆雄,連鄭成功,施琅,姚啟聖,劉國軒這樣赫赫有名的曆史大人物也吃了敗仗,看來朕想的也有些簡單了,認為隻要能登上台灣島,驅趕那些荷蘭紅毛賊,手到擒來,看來不是那麽回事,還有些嫌麻煩。”
“對了,朕記得曆史上的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時候,就是用困城的辦法對付島上的荷蘭紅毛賊的城堡的,最困難的就是給養跟不上,聽說,鄭成功還有個一母同胞的日本弟弟,掌管著中日之間的貿易,他們兄弟情深,鄭成功的日本兄弟幫他籌錢籌糧籌艦隊,在他的幫助下,鄭家軍糧草,兵馬,得以補充給養,最終,才趕跑了荷蘭殖民侵略者,收回了寶島台灣,不知道這些事情究竟是不是真的。”
“對付紅毛賊的城堡,困成城雖然是個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時間也太長了,難道要朕親自出馬嗎?”
朱由崧想到這裏,召集身邊的文武重臣以及他的幾個美妃,共同商議如何攻破這種城堡,但是,商量來商量去,誰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這時李全帶著鄭成功等人的奏折,來到了南安州禦營拜見朱由崧,朱由崧認真的看完這份奏折,當中的情報跟廠番提前送來的完全一致,鄭成功等人,果然在奏折中鄭成功他們打算用困城的辦法,來對付這些紅毛子,請旨定奪。
這個跟曆史記載一樣,朱由崧背著手,拿著奏折來回走了好幾圈,最後果斷地說:“困城雖然是個辦法,卻不是上策,這得等到什麽時候朕才能收複台灣?”
小柳是畫眉緊鎖成了疙瘩,插話道:“陛下,硬攻拿不下來,損兵折將,困城陛下又嫌時間長,那如何是好?難道這堡壘就沒法破了嗎?”
朱由崧胸有成竹,在他看來,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隻是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而已,因此朱由崧自信的說:“當然有辦法,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
朱由崧隨口而出,後麵的話令他眼睛一亮,一個計劃已經在他腦中形成了,“有了!傳朕的旨意,立即準備駕臨台灣島,兩天後出發。”
兩天之後,一切準備就緒,朱由崧統帥禦營1萬多名將士,李全和高桂英和朱由崧的幾個美妃隨行護駕,大太監李國輔也跟著伺候,其餘的地方官留下候旨待命。乘坐大小戰艦60餘艘,劈波斬浪,往台灣島而來。
(本章完)
3(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