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銀行與證券
字數:3840 加入書籤
百貨公司的運營狀況也穩定下來了。於是華夏便把百貨公司的業務全部交給白圭和白起兩父子打理,水正的船隊把從三河集市交換來的人口和糧食一批批地送返部落,當然那裏的駐軍是一刻都不能少的。
種花城前麵的那個花部落集市也是催向成熟,市場原有的六個部落變成了五個,赤山部落被打敗後已經不知所蹤了,據說赤山部落剩下一千多人已經搬遷到黑泥部落的西南麵。現在,花部落市場主要交換對象的是煤炭、石灰石、蠶繭、人口、木材。花部落出售的是糧食和工具。當然,這些糧食是從三河集市那邊運回來的。
現在,花部落可以說是類似於中間商和製造商的角色,利用花部落的工業和交通運輸等優勢吸引人口和糧食迅速壯大。
而交換回來的奴隸和兩個新部落的人口也被華夏統一遷到了花部落這邊,蘆葦塘那邊隻留下兩百人負責收割蘆葦和捕魚。有蘆部落的城寨改建為蘆葦加工廠和漁業中專站。把加工後的蘆葦和魚運送回種花城。
華夏把換來的奴隸當作自己的公民一樣看待,也發給他們身份證,給他們分配家庭,統一安排工作和食宿。當然少不了的是給他們傳教“洗腦”,這讓新來的奴隸非常熱愛華夏這個族長。
要知道,這些奴隸在以前可是經常挨餓的。現在來到花部落就像是獲得新生一樣。要管理這些奴隸並不難,隻要有足夠的糧食就行了,讓他們吃得飽就好管理了。古代導致人民起義的主要原因還不是吃飯的問題,保證人民有飯吃,他們自然會接受你的管理。再加上華夏的“教派式洗腦”和科學的管理,雙管齊下。這些奴隸自然是死心踏地地追隨華夏了。
華夏之所以有那麽多糧食,全是靠在三河集市那裏換來的。而且,據派去打探的龍組成員說,那裏的部落聯盟表麵上是合作關係,暗地裏也是相互競爭的。至於那些南方部落之間的事情,華夏是不可能去管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今年是“華夏元年4年”也就是華夏穿越到這個世界的第4個年頭。現在,花部落總人口數量達到了25000多人。人口分配問題就變得很重要的了。於是,華夏把人口分配和城池重新規劃了一遍。
種花城,總戶數是4000戶。人口數量是1萬2千人。是花部落的工商業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駐軍是直屬華夏的精英軍團,城主是華夏。
花田城,總戶數是3000戶。人口數量是9000人。主要是煮鹽和屯田。華豐軍團駐守,城主是田馬。
赤山城數量是500戶,總人口是1500人。主要是開采鐵礦和在附近屯田存糧。華豹軍團駐守,城主是力智。
有牛部落的舊址麵積不大,這裏會成為花部落的第一條村落,命名為牛家村,100戶人,牛家村一共500人,主要是製硝和屯田。駐軍是華豐軍團下屬的一個佰(田馬的兒子田忌擔任佰長),村長是牛憨。
銅礦是有蓮部落的舊址,在花部落南麵10公裏。這個有蓮城寨是在一個山上的盤地裏,盤地有1平方公裏那麽大。此地也建一個新城,叫蓮花城。總人口2000人。主要是開采銅礦和屯田。華虎的軍團駐守,城主是狩獵隊長蓮草。(蓮九這個老頭呆慣了種花城不願意回去。)
也就是說,現在花部落有4座城和1條村落。本來,華夏是想把共工征服的那個舊水部落的城寨也改造成村落的,但那裏已經被邢部落的人占領了,可見邢部落的勢力快要蔓延到這邊來了。
隨著部落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原本“華票”的使用已經開始變得不適應了。比如:有的人想要陶器,有的人想要食物,人們就會拿自己勞動得到的“華票”相互交換。這是很不方便的。
還有就是原有的法律規定部落所有的物品包括家裏的陶器都是部落的,損壞了要到居委會領取。隨著人口的增多,居委會也忙不過來了,所以這也是要改革的。
私有製改革離不了錢幣。至於用什麽作為錢幣,就值得思考了。這錢幣要長期流通,肯定要結實耐用和獨一無二。古代很多國家會把貴金屬作為錢幣。比如金、銀、銅。金和銀是肯定不行的,部落還沒發現金銀礦。那就剩下銅了,但是現在沒有衝壓機,即使華夏現在可以做出一個手動衝壓機,但要批量生產銅鐵也是不容易的。重要的是這些錢幣流出去的話,其他部落的鑄造技術就會提高,到時候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華夏決定做紙幣。部落有3年的造紙經驗。現在已經研製出了用來書寫的雪白紙張、用來擦屁股的較柔軟廁紙、用來做雨傘的油紙等等。加上之前有製作”華票“的經驗,現在要製作出一種結實耐用又防水的紙張出來是完全可行的。
水倫,就是造紙廠的負責人,對製紙技術很有研究。於是乎,華夏便把紙幣的構想說給水倫聽。讓他製作一種防水結實耐用的紙張。
水倫也按照製作“華票”的樣式將書寫用的紙張鍍上一層桐油製成了錢幣。
但是華夏看了一下,發現還是不行啊。這桐油紙作為華票那麽小的一張是可行的,現在這張大號的華票雖然防水,但很容易損壞,還不耐用。
要設計一種耐用的紙幣真不容易,華夏也試過用布。但布也不行,不好防偽也不耐用。最後,華夏想到了用布和紙結合在一起。就是用蠶絲紡織出一塊薄紗布放到一個模具裏,倒上紙漿製成布紙。這樣的紙張的中間層是一塊薄布。紙張就變得很結實了。為了防偽,也可以在紙張的中間鍍上一根銅絲作為防偽金屬線。再根據麵值和錢幣的樣式印上數字圖案,隻要鍍上一層防水的桐油和膠水。這樣一張紙幣就完成了。相信在遠古世界裏沒有哪個部能夠複製出這樣的一種紙幣來。
要大量印製紙幣也簡單,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就大派用場了。隻要將木頭雕刻成印刷板,製作成各種帶有顏色油墨的印刷板,這樣紙幣就能刷刷地印出來。
這種錢幣命名為“華幣”。麵值有1毛、2毛、5毛、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部落成員的工作由部落統一安排並以按勞分配的原則發放工資。那麽相應的法律也要修改了,原本規定的家庭物品損壞是要賠償的,現在就取消變為他們自己的東西,自己損壞的就要用自己的錢去購買。當然,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會製定好的。
人們可以選擇在家裏做飯,相應的市場和商店等的配套設施也會建起來。部落的飯堂照常開放,當然是要給錢才能打飯吃的。
現在人們都是由部落統一分配工作,隻要等到部落再發展到一定程度,再實行更深一層的私有製改革就好了。
種花城就作為此次的改革的試點,以後再慢慢推廣出去。因為新來的人是不可能一下就享有部落提供的房子等的配套設施,這會讓部落的財政越來越窮,所以部落會在新來的人的工資上相應地扣除稅收。為此,華夏設立一個“稅務局”專門管理部落的稅收,也為以後的私有製改革做準備。
既然有錢幣,那麽就肯定得有銀行,所以,華夏將會在種花城城內建一個銀行,名字就叫“華夏銀行”。總覺得這名字有點兒熟悉。人們可以將錢存到銀行裏,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定期存儲或者活期存儲。當然,存折是肯定有的。
因為部落發展的需要,部落建設各項需要動用大量資金。所以,在銀行隔壁會建一個“華夏證券”,用於發行各種債券。人們隻要購買這些債券,等到期限到了就能獲得比較可觀的收益。
錢幣的推廣果然得到了人們的歡迎,人們紛紛讚揚華夏族長英明。而此時,部落的首富也誕生了,不用說,這當然是身為族長的華夏,因為銀行是他家開的,而且還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