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各有算計
字數:4165 加入書籤
,最快更新戰隋 !
十月十五,安州,冬天的第一場雪鋪天蓋地而來,銀妝素裹,江山如畫。
茅溝川,大聯盟中土諸軍、奚族諸部遵照李風雲命令,依次趕赴方城整軍待命。
阿會正與李風雲麵談後,雙方達成一係列約定,大聯盟可以幫助阿會部北上徙居少郎河,但在這個過程中,阿會部必須遵從大聯盟的命令,雙方要保持密切合作,否則大聯盟無法兌現承諾。
新奚族聯盟對這一約定持歡迎態度,包括辱紇王部也沒有因為極度怨恨阿會正和阿會部而對這一約定持有非議,但在與李風雲、袁安等風雲聯盟高層就此事進行磋商時,辱紇王部提出了自己的“底線”,既然阿會正和阿會部認定他們四個部落都是“背叛者”,拒絕加入新奚族聯盟,不願與他們這些“背叛者”一起,在新形勢下抓住新機遇共創奚族的新未來,那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以李風雲為首的大聯盟決策層,在沒有征得新奚族聯盟四個部落一致同意的情況下,不能因為某個特殊利益的需要,就單方麵接納阿會部成為大聯盟的新成員。
說白了,新奚族聯盟就是擔心中土人故意扶植阿會正和阿會部,等到時機合適就把阿會部納入大聯盟,讓阿會部與新奚族聯盟分庭抗禮。這也是以夷製夷,隻不過是利用奚族內部矛盾,挑起奚族諸部落之間的對抗和廝殺,如此不費吹灰之力,就可實現長期分裂、削弱和控製奚族的目的。
事實上李風雲之所以與阿會部達成約定,幫助阿會部徙居少郎河,一方麵固然有利用阿會部衝鋒陷陣的目的,另一方麵也的確居心叵測,存有扶植阿會部、分裂奚族、遏製和削弱奚族、牢牢控製奚族為己用的心思。以夷製夷是中土對外基本策略,李風雲記憶深刻,運用嫻熟,信手拈來,毫不費力,隻是外族也不是癡兒,吃虧太多,教訓太多,稍有蛛絲馬跡,馬上就被他們看出來了。
但問題是,事已至此,新奚族聯盟因為不想兄弟鬩牆自相殘殺,已經錯過了誅殺阿會正、瓜分阿會部的最好機會,結果就拱手送給中土人一個分裂、削弱和控製奚族的機會,現在後悔都來不及了。
好在未來前景不錯,隻要中土兌現承諾,在收複安州的同時,把生活在安州的奚族全部接收,那新奚族聯盟就占盡了便宜,畢竟有了中土這個靠山,即便不能衣食無憂,最起碼逢到災荒或戰亂之時,有個依靠,不至於陷入絕境乃至亡族滅種。當然,從曆史來看,凡是南下族群,不論是已融入中土的,還是依舊居住邊疆的,都徹底解決了生存問題,並且大部分都已成為中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中土榮辱與共、生死與共,而這在外族看來,就是他們所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未來。
李風雲已經承諾,中土會接納新奚族聯盟的所有成員,但李風雲位卑言輕,說話不算數,除非中土的皇帝開金口,下聖旨,奚族才能美夢成真。
中土對外族天然排斥,在接納外族一事上,曆來慎重。曆史上五胡亂華,外族都是強行殺進中原,而鮮卑諸族之所以能攻成功融入中土,更是以武力稱霸黃河以北,迫使中土不得不被動接收這一事實。當然中土也有接納外族的先例,比如匈奴衰微,中土就接納了他們,但絕大部分情況下,中土最多給予庇護,這有太多前車之鑒,比如契丹的大賀氏,當初不願臣服突厥人,被打得無處藏身,最後求助於中土,中土才勉為其難予以庇護,但東北形勢一變,中土馬上就把大賀氏驅逐出境。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但核心緣由就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對外族長久以來形成的固化理念,天然排斥。
李風雲對新奚族聯盟做出妥協,接收了新奚族聯盟的條件,風雲聯盟絕不單方麵與阿會部結盟,更不會擅自接納阿會部為大聯盟新成員。
不結盟,但可以合作,這是李風雲的條件,而這個條件新奚族聯盟都能接收,既然都是奚族兄弟,不能手足相殘,那也不能眼睜睜看著阿會部被霫族和契丹人生吞活剝了,理所當然要一致對敵,一旦阿會部在少郎河站住腳,安州的正北方也就多了一道屏障,這對新奚族聯盟有利,諸部落當然樂見其成了。
十月十五,阿會正信守約定,遵照李風雲的命令,帶著阿會部控弦,在雷霆軍的監控下趕赴方城,與之前被聯盟軍隊俘虜囚禁的阿會氏控弦及其族眾會合,然後在大聯盟的物資支持下,進行北上徙居少郎河的前期準備工作。
同日,武列水兩岸,呂明星、郭明、井疆六斤蜚、爾朱天嘯等總管也奉命率軍趕赴方城,與大聯盟主力會合。
韓世諤也接到了李風雲的書信。李風雲在書信中沒有下達任何命令,而是述說了茅溝川一戰的經過,奚族諸部成立新聯盟的過程,以及大聯盟建立後實力飛速擴張的事實,而實力的擴張,使得大聯盟具備了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快速度北上的條件。出敵不意攻敵不備,乘著突厥人對東北局勢的突變來不及做出有效反應之前,大聯盟橫掃弱洛水兩岸,重創東胡諸種,打擊突厥人的有力別部,斷去突厥人一臂,先在南北對峙之局中搶占先機。這樣一來,當明年開春後,中土發動第三次東征,長城內可能因此減少甚至中斷對安州支援,但同時又迫切需要安州有力牽製突厥人,保障北疆安全的時候,大聯盟就能利用今年冬天所創造的有利先機,與突厥人展開激戰,繼而實現長城內的目標,為第三次東征解決後顧之憂,確保第三次東征的全麵勝利。
韓世諤看完這份書信,陷入沉思,難以抉擇。
現在李風雲的確沒有命令他的資格,實際上自李子雄、楊恭道等一大批東都權貴加入聯盟後,他們在聯盟中就自成一係,所謂的權貴係,而李子雄就是權貴係的最高統帥。李風雲為贏得合作,默許了權貴係的獨立自主,李子雄的權力很大,不但有聯盟最高決策權,甚至在李風雲的授權下,還可以指揮聯盟草根係將領,但李子雄人老成精,非常克製,隻求合作,不求權力,不但承認李風雲聯盟最高統帥的地位,默契配合,還給予聯盟草根係將領以足夠尊重,確保聯盟兩大派係之間維持密切合作。
正因為李風雲和李子雄這一老一小的默契配合,聯盟才創造了奇跡,取得了豐碩戰果,而聯盟權貴係也因此建立了功勳,為贏得東都的赦免創造了條件,但現在聯盟還沒有穩定安州,還沒有在安州站住腳,短期內還難以發展起來,還無法對抗突厥人的全力反撲,所以這個戰果還不夠,功勳也嚴重不足,仗還要打,聯盟內部也更要團結,唯有團結才能發展壯大,才能打勝仗建功勳,才能贏得更大利益,而唯有贏得更大利益才能滿足聯盟各個派係的需要。
實際上現在李風雲和李子雄的分工越來越明確,聯盟高層都看在眼裏,心照不宣而已。李風雲主征伐,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相對單純,而李子雄主內,全權負責與長城內的來往,在聖主和中樞、幽燕地方軍政官員、齊王以及幽燕和冀北豪門世家之間,為聯盟爭取最大利益,勞心勞力,殫精竭慮,但這件事除了李子雄,無人可以勝任。至於大總管府,隻是名義上的聯盟最高決策機構,實際行使的隻是聯盟的軍政財大權,不要說李子雄視若不見,就連韓世諤、周仲等人也是不屑一顧,倒不是說那一塊是李風雲的“自留地”,不宜幹涉,而是根本“沒油水”沒利益,大總管府指揮不了權貴係,卻要為豹騎軍和羽騎軍提供錢糧武器,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權貴們豈肯插手?權貴們隻要軍隊,要實力,要功勳,然後********謀算著如何安然返回東都,哪有心思當真把叛逆事業進行到底?
韓世諤就積極撈取功勳,之前他匆忙渡河北上殺進武列水戰場,就是搶功勞。李風雲看在眼裏,於是寫了這封信,直言相告,大聯盟即將北上弱洛水兩岸,而大聯盟因為有奚族新聯盟上萬精銳控弦的加入,實力暴漲,勝券在握。雖然李風雲說得很含蓄,但言辭之間充滿誘惑,你來不來?殺敵功勞唾手可得啊。
韓世諤越想越鬱悶,忍不住爆了句粗口。
李子雄年事已高,且誌不在殺虜,指望他上戰場廝殺已不可能了,如此一來,韓世諤、周仲等人跟在他後麵,聽他指揮,最多也就是留守安州,衛戍城池,維持治安,很難建功,而他們功勞不足,將來拿什麽換取朝廷的赦免,重返東都?
於是問題就來了,李子雄不會阻止他們上戰場,但他們上了戰場,就必須聽李風雲的命令。當然,他們的身份地位還是很高的,高門望族,名將之後,隻是李風雲的身份地位比他們更高。李風雲出自趙郡李氏漢中房,是中土名士名臣安平公李德林之子,這在聯盟高層已經不是秘密了,大家都知道,隻不過秘而不宣而已。但這還不是更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李風雲的背後站著位高權重的中樞宰製裴世矩,而李風雲出塞的目的十有八九就是執行裴世矩的策略,也就是說,李風雲成功了,裴世矩的策略也就成功了,而裴世矩的策略實際上就是中樞決策,將來論功行賞,所有參與者都有大功勞,因此李風雲其人非常關鍵,最好不要得罪,與他合作最好言聽計從,以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自取其辱。
韓世諤權衡再三,決定先借著休整的名義,與大部隊一起趕赴方城,同時急書李子雄,征求李子雄的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