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集體出動
字數:3604 加入書籤
第五百五十章集體出動
需要銘刻的符籙有三個,分別是幻形、幻靈、幻彩。
這三個符籙都是屬於流動的符籙,與孫長青以前所見的符籙盡皆不同。
通常來講,符籙本身代表了規則,固定的規則才能擁有固定的能力。無論是法器靈寶的煉製,還是禁製陣法的布置,都離不開符籙的作用。
流動的符籙,孫長青確實是第一次見到,甚至連聽說都是第一次。無怪這易容麵具有那麽神妙的能力,單單是這煉製時使用的符籙與眾不同。
雖然同樣是使用靈力摧動,但孫長青覺得,這應該是來自於一個與當今修仙界不同的修煉體係,是另一種修仙明的產物。
這並非是孫長青異想天開,因為這與當前修仙界的符籙,從本質是不同的。甚至連孫長青所修煉的九轉仙體訣,都沒有與之類似的符籙,那可是仙人煉體的功法,遠修仙界的功法高明的多。
玄月真人不太在意這些符籙是有原因的,無論是南府還是修仙界,雖然兩界很難互通,但原本是互相知曉的。
在兩界有個共同的觀點,那是除修仙界、南府、蠻荒之外再無人間界,隻能飛升到靈界或者更高級的仙界。
至於魔界,那裏不會使用靈力的。
所以,能使用靈力摧動的符籙,無論這符籙有多麽異常,都會被認為是修仙界或者蠻荒南府修士創造的。
但孫長青不同,他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靈魂,他沒有這種世界觀念的束縛。
雖然原本他也覺得,藍星是人類唯一存在的地方,但來到這裏以後,這個觀念被徹底摧毀了。
兩種截然不同的人類明,是否在同一宇宙,都還是未知,那多出一個其他修仙明,對於孫長青來說,並不是什麽異想天開的事情。
不過這些問題不是現在該考慮的。
一絲燒焦的味道打斷了孫長青的思緒。
因為聯想了一下符籙的來源,差點將手的材料燒掉,孫長青無奈的苦笑一下,繼續手的工作。
那三種符籙雖然魚之前所見過的符籙都不同,但銘刻起來卻沒有太過困難,隻是需要較多的心神而已。
幻形,這個符籙有十三重變化,需要在用靈力刻畫完成之後,不斷地調整靈力,使符籙在材料不斷變換,將這十三種形狀一一完成一遍。
是需要一次性的靈力符籙做調整,而不是分別銘刻十三種不同的符籙變化,這是它的特殊之處。
在符籙銘刻完成之後,幻形的符籙會徹底消失不見。但符籙雖然消失了,效果卻依然存在,在銘刻過這符籙之後,即便材料從鳳凰之火取出,也依然可以自如的做一些變換。
不過這時候當然不能從火取出,而是要繼續銘刻新的符籙。
孫長青手印訣變幻,第二道靈力符籙在他手凝聚成形,隨著他單手一指,符籙飛向了空的麵具雛形。
幻靈,有九種變化,依然是流動的靈力符籙。
隨著孫長青的引到,那靈力符籙在軟軟的材料團不斷變幻,一種,兩種,三……九種,完成。
幻靈是可以對神識進行識別和模擬的一種變幻,可以在一定程度,誤導神識對其探查的結果。
最後一道符籙,幻彩,共有七道變化,如同光之七彩一般。完成之後,可以自由變幻邊的顏色,肉眼難辨。
煉製過程要一直保持鳳凰真火在一個較低的溫度恒定不變倒還好說,但關鍵是每一道符籙完成之後,溫度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這真的非常考驗孫長青對鳳凰真火的控製能力。
好在孫長青對鳳凰真火的使用也已經算是得心應手,所以雖然有些難度,但終究還是有驚無險的完成了符籙的銘刻。
三道符籙在銘刻完成之後,盡皆隱去,但功能都還保留著,不得不說,這是非常神的。
孫長青饒有興致的把玩著手的這團東西,說他是法器?完全看不出來,沒有絲毫的靈力波動,如果用力過猛的話,恐怕還有碎掉的可能。
把易容麵具放到臉,將靈力灌入其。
神識控製著靈力和這團名為麵具的東西變換著形態,最終鋪滿了整張臉。
此刻的孫長青,如同將一團七彩的泥巴糊在臉一樣,看起來樣子十分搞笑。
獨孤城見此不由哈哈大笑起來,笑的那叫一個肆無忌憚。
聶鎮遠和阮青石雖然也想想獨孤城那樣狂笑,但終究還是有些風度,隻是偷偷的小聲在笑。
至於玄月真人,雖然他使用過這易容麵具,也知道剛開始的時候會是這般模樣,但還是忍不住跟著輕笑起來。
笑聲是會傳染的,孫長青使用易容麵具的時候,自然是對著鏡子的,也自然是看到自己如今是個什麽樣子了。
所以孫長青也跟著笑了起來。
不過這易容麵具果然是不錯,雖然還沒有調整外部的形象,但貼合在臉的部分,無論孫長青笑的動作多大,都能完美貼合。
收斂笑聲之後,孫長青開始按照自己記憶天寒子的模樣調整易容麵具的形狀。
雖然變化的並不是很快,但天寒子的麵部輪廓也逐漸在孫長青的臉成形,各種細節也越來越明顯。
獨孤城等人也收起了笑容,哪怕顏色還不是很對,但這相貌已經有了七分相似了,特別是當他們用神識從孫長青臉掃過的時候,感覺完全是渾然一體,根本發現不了孫長青帶了麵具。
這非常厲害了,在如此近的距離之下,明知道那是張假臉,但神識是無法區分,甚至連一點瑕疵都找不到。
易容麵具,不但可以從視覺達到蒙蔽他人的效果,神識屏蔽的效果更是拔群。
在玄月真人的幫助下,孫長青完成了最後的調整,整張臉已經與天寒子一般無二。
易容麵具的效果出,孫長青自然對自己的計劃更有信心,謀劃一番過後,帶著眾人前往傳送陣駐地。
本來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