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人生專列第幾節(66~70)

字數:2920   加入書籤

A+A-




    ——星星草科屬係列

    愛因斯坦說:“人的差異來自業餘時間。”

    蘇格拉底說:“我們需要的越少,我們越近似神。”

    66讀書要有膽識

    為什麽要讀書?書能當飯吃嗎?

    書是不能當飯吃,但的確能幫助喜愛它的人找到飯碗,甚至還能救命呢。空口無憑,有據為證。

    高爾基算是過來人了吧。聽聽他是怎麽說書的。高爾基說:“書籍一麵啟示著我的心靈和智慧,一麵幫著我在一片爛泥塘裏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淹沒在這片泥塘裏,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現代社會,通信發達,消磨時光的方法有很多。但打發時光最好的方法,個人認為是找一本好書坐下來靜讀。不喜歡讀書的則另當別論。林語堂先生說過:“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

    67積極人生態度的濃縮版vs美國人中的美國人

    本傑明富蘭克林被稱作是美國人中的美國人。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franlin,1706~1790)資本主義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紀美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作家,發明家,政治家,外交家,社會活動家,印刷商,出版商。他一生最真實的寫照是他自己所說過的一句話“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托馬斯傑弗遜(thomas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被稱為是美國人積極人生態度的濃縮版。除了八年總統和《獨立宣言》起草者的角色外,傑佛遜還是頗有造詣的小提琴手,建築師,農業專家,品酒家,發明家,對植物學,建築學,畜牧學,氣象學,機械工程等都有深入研究。

    本傑明富蘭克林和托馬斯傑弗遜同屬美國人,雖然有著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卻具有使他們人生精彩的共同之處,那就是渴求知識,嗜書如命,愛好廣泛,每事必問。這些優秀的品質能使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度的人,青壯年時,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晚年時,從不寂寞,依舊有事做;退隱或退職後,心平氣和,從容快樂。

    權力是眾多人心向往之的,但隻有很少的一些人能夠明白權力是做什麽的,他們是那些少數人中的傑出代表,被曆史所銘記。

    68淺議壓力

    thereisanoldsayingthatgoes,“nopressureinthewell,nooilwilleoutsimirly,nopressurefo****rson,noprogresscanbemade“

    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不成才。

    人多少都有點惰性,又都具備自身獨特的潛能。克服惰性,挖掘潛能是需要有一定壓力的。學校給學生施壓,自己給自己施壓,公司給員工施壓,領導給下級施壓,目的大都是希望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希望大家擁有美好的未來。

    當然嘍,壓力也不是無限製的。壓力不可怕,就怕壓力過大,壓斷了腰,壓壞了身體。必要的壓力是成功不可或缺的,過大的壓力可能會讓人精神崩潰的。萬物皆有度,適度便從容。

    69小時了了,大時不一般

    實驗胚胎學創始人童第周,小時候家裏貧困,讀不起書,直到十七歲才到學校讀書。家裏窮,基礎差,常遭人白眼,但學習一直很努力,不曾想過放棄。讀小學時,成績在班上倒數第一。到高三年級期末考試時,躍居全校第一。1924年7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複旦大學。

    童第周初升高時的成績一直不理想,自然是沒有資格上省示範。但是天道酬勤,普通中學一樣能出不普通的人。童第周大學畢業後去了比利時。在比利時留學期間,開始時也遭遇過人家的白眼,所不同是,這一回瞧不起他的是洋人。打從小就養成的刻苦精神,沒有讓他自暴自棄。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做的比洋人好。經過頑強的拚搏,刻苦的努力完成的實驗成果一下子震動了整個歐洲生物學家。連曾看不起他的洋留學生也不得不豎起了大拇指:“童小子真行!中國人了不起!”

    怎麽樣!小時了了,大時不見得就一般吧。童第周的成功再次證明了天才是用勤奮換來的。自古英才多磨難,勤奮成就不一般。

    70走興趣發展之路

    幸虧沒有步入仕途,否則就沒有了《西遊記》,《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著作在世間流傳。吳承恩,李時珍,宋應星等人的父親曾多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考科舉,做大官,造福黎民百姓啊。

    時勢造人。入仕願望雖好,走興趣發展之路更能流芳百世。世人都曉做官好,其實,做好學問也不差嘛。

    曆史得與失

    有史書資料說:“大觀園的美始終伴隨著人的淪落:曹家得到了它,敗落了;和珅得到了它,被殺了;恭親王得到了它,亡國了。”和珅和恭親王被曆史的長河淹沒了。而曹家雖然敗落了,卻出了個曹雪芹。大觀園走進了曹雪芹的《石頭記》。曹雪芹在人生的最後十幾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的一個小山村,生活更加困頓。失勢不失誌。正是在這生活最為困頓的十幾年,曠世奇作《石頭記》誕生了。這篇以個人和家族的曆史為背景的長篇《紅樓夢》,以其藝術上的精致完美達到了中國古典的巔峰。有的東西得到了還會失去,得即失,如大觀園。有的東西失去了就永遠地失去了,一去不複返,如和珅和恭親王。有的東西失去了會以新的形式回歸,且上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失而複得,如《紅樓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