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興農桑(二)
字數:2979 加入書籤
收複張掖郡全境,附帶著一個居延屬國,趙雲的軍事行動也告一段落,也讓周邊的勢力力鬆了一口氣。雖然隻有一郡之地,數百萬人口,可數萬平方公裏的麵積,管理起來卻沒有想象中那麽容易。
一朝天子一朝臣,趙雲榮登太守寶座也免不了一番人事調動,各個縣城縣令,縣丞,縣尉的任命,一些小城重鎮的人事任免,特別是居延屬國的一係列人事調整,可以說讓趙雲傷透腦筋。
不過幸好有李儒,賈羽,郭圖,傅天仇,杜通等人幫忙出謀劃策,不論李儒,賈羽還是郭圖都是首屈一指的智者,就算杜通好歹也是做過一郡太守的人,雖然能力或許有所欠缺但這也是針對涼州這複雜的局麵,沒有實力一切都是枉然。自從被趙雲霸占了太守之位降級成郡丞之後,杜通的不僅沒有消沉,反而做起事來可圈可點,連李儒和賈羽都對這個以前的“舊主”刮目相看!
比如人事任命,杜通就給出建設性意見“任人唯親。”很多趙雲都叫不出名字的趙氏族人被杜通委以重任,各縣功曹,法曹,戶曹,甚至縣丞,本以為其純粹是投上所好,沒想到經過趙雲等人考教之後確實發現這些被杜通點名的趙氏族人大多都有可造之才,值得培養一番,看來杜通確實沒少在這方麵下功夫。
但直接大批量任命為各地長官或者一縣重要部門的一把手顯然是不現實的,這些人雖然對趙雲絕對忠心但能力卻有待考究,而且會加大各縣投降官員的排斥感,倒不如先都撒到基層任職培養經驗,熟悉政務,積攢一定的功績等到合適的時機再行提拔。
還有就是官員互掉,將那些有能力有經驗又主動投靠的各縣主要官吏互相調動,避免其長居一地影響力過高導致太守府的權利被淡化。
同時被淡化的還有趙雲撤換杜通的心思,一句“杜郡丞有心了!”讓杜通樂不思蜀,工作起來更加賣力,這一切趙雲都看在眼裏。
不同於杜通揣摩上意,投其所好,傅天仇則更同意趙雲先將這一批趙氏族人下方基層的想法,同時為應對一大批官員短缺,提出提拔一批當地口碑不錯的基層官吏擔任各縣部門主官,這些人對當地情況熟悉,又有一定的執政經驗和民意基礎,而且對於提拔他們於微末的趙雲必然心存感激,成為趙雲堅定的支持者!
身為法曹,入職不到三天傅天仇便查處了數十個貪贓枉法或者屍位素餐的官員,其中更有好幾個原居延屬國以前得居延國主庇護的官員,可謂鐵麵無私,恨者有之,更多的則是懼怕,特別是那些有前科的,每天提心吊膽,搞得人心惶惶,如果不是趙雲即使出麵製止恐怕還要有一大批官員落馬,不說春播是否能順利進行,弄不好本來就捉襟見肘的執政部門直接陷入癱瘓。
不過這樣也好,經過傅天仇這麽一鬧,往日的各種不良之風一掃而空,許多官員在“既往不咎”的鼓勵下全身心投入到春耕之中,準備給新的頂頭上司一個良好的印象,傅天仇和趙雲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合作的可謂恰到好處!
居延國主白式,名存實亡成了傀儡,也不知如何所想,竟然在趙雲走後第二天便登基退位,在一眾大臣百般勸阻未果之後,將王位傳給了小舅子,而威望甚高的老相國對於此舉不僅沒有阻止反而極力讚同,用他的話說就是做一個混吃等死國主倒不如放下身段找點事做,人就該看開點,不要等到行將就木之時再盼來生!
白式倒是拿得起放得下,也許是老相國做的太到位,當日便輕車從簡攜帶著王妃,王子,當然現在應該叫夫人和兒子了,前往太守府任職,趙雲也沒有虧待他任命他為戶曹,主管全郡的人口普及!
趙雲手下如今,趙嚴,李嚴,牛通,左千戶,趙澤,趙猛,胡車兒,徐晃,李大目,何鸞,張濟,郭汜,夏侯蘭,趙羽,張遼,羌族的白石,丹木,小將張繡,仁五,仁六,趙祝,牛輔,高順,牛老將軍等等可謂猛將如雲,即使小將張繡,仁五,仁六兩個原來土匪出身的土匪頭子如今也都觸摸到了練氣大成的門檻,作為一縣縣尉也綽綽有餘了。
趙雲實現他的諾言,郭汜被任命為日勒縣尉,同時番和,顯美,氏池,麗軒四個縣城的縣尉也被趙雲分別交給了趙嚴,趙猛,趙祝,趙澤四個心腹,如今局勢初定,對於軍權趙雲毫不猶豫的抓在自己人手裏,和刪丹,昭武,日勒三縣相同,每縣常設城防軍四千,並且都是煉力初期以上的青壯組成。
這樣光是刪丹,昭武,日勒,常山,番和,顯美,麗軒,氐池,屋蘭九縣便有三萬兩千大軍,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雖然各個割據勢力被趙雲一舉鏟除,但大小匪類,異族,妖魔,道覌多如牛毛,根本不是短時間內能解決的,如果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震懾結果可想而知。
不是趙雲窮兵默武,這已經是趙雲實行精兵政策壓縮後的結果,按每個縣城兩千常備軍算,轄下七八個到十幾個鎮子不等,每城也就兩百多人,要知道在趙雲攻打之前每個縣城可是有近萬甚至上萬的守軍呢,即使這樣還時常受到侵擾。
最重要的是居延屬國,作為張掖郡東方的門戶,也是地盤最大的縣最後經過眾人一眾商議由趙雲手下大將張濟叔侄率一萬大軍駐守,老將牛老將軍為副手,仁五,仁六,何鸞從旁協助,牛通,左千戶則令吊他用,這樣光是城防軍就有四萬兩千人。
各地人手到位,也讓因為局勢混亂而蠢蠢欲動的匪類異族為之一靜,不敢輕舉妄動,雖然時不時有不知死活的妖魔出來蹦躂一下卻影響不了大局,春耕在有條不蓄的進行著。
而代田法,和各種新式農具的普及在趙雲不遺餘力的推動下也被強製執行下去,剛開始各地百姓還有所不適,可是在見識了新農具的高效率便很快接受了現實,就連對代田法也沒有了剛開始時那麽排斥。
所謂的代田法,便是壟溝,壟被高壟低溝種植法,和趙雲記憶中家鄉農村的種植方法幾乎一樣,隻是尺寸有所差別,有著現代的經驗,趙雲雖然不通農事可也知道這才是以後發展的趨勢,而現在刨個坑種個仔的做法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糧食的產量也會比之代田法有所不如。
至於各種新式農具更讓趙雲大開眼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