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二、端午佳節靜寒蟬
字數:8280 加入書籤
二、端午佳節靜寒蟬
葉飛是那種比較傳統的人,李玄清的行為,並不符合他心目中大家閨秀的氣質。不過說實在的,葉飛也有點喜歡這個小丫頭。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正氣。而李玄清的身上,正好有這種正氣。
這種正氣葉飛也曾經有過,不過那是在他年輕的時候。隨著年紀一天天的增長,以及在官場的打磨,他的正氣已經所存無多。
對李玄清的為人,葉飛很欣賞,但作為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行為,葉飛又不是很滿意。
這種矛盾的心理,讓葉飛不知該如何選擇。
因此,他有一個想法,一個讓他自己也覺得不應該的想法。但就在這時,李天壽竟然主動提出他那不該的想法。“葉兄,有空的話,讓令公子常來我家坐坐。”
未出閣的女子,就應該整天待在閨房裏讀書、繡花,怎可以隨便見人。正因如此,葉飛雖有心讓兩個孩子見見麵,但也不好開口。就算李玄清成天在外麵野,自己也不能提出這種失了禮數的想法。
幸運的是,李天壽先提出了這個建議,葉飛反而不用開口。
既然如此,就讓兩家孩子見見麵。就算最後不成,走動走動感情也是不錯的。
幾天後,李家來了一位常客——葉天華。
一見到葉天華,李天壽就很是喜歡。
早就聽說葉天華一表人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再過幾天,葉飛也陪同兒子一起來拜訪李天壽,這主要是想看看李玄清。
因為自那天回來以後,葉天華心中就一直念叨這李玄清。葉天華的文采可算是得到大多數同僚的認可的,但自從那天從李天壽家回來,讀書的時候就常走神。考校學問的時候,也常有答不上來的時候。
為此,葉飛也要見見這個讓兒子魂不守舍的李玄清是怎樣一個人。
看到了,人很美、很清純,骨子裏也透出一股大家閨秀的氣質。雖然一刻也閑不下來,但那是青春活力的表現。果然是我的兒子,眼光一點也不差。
被人一直盯著的感覺是很不自在的,但父親與大哥再三叮囑,李玄清也不得不忍著。
也許是感到自己一直盯著別人看很不禮貌吧,葉飛幹咳了兩聲,便與李天壽閑聊起來,讓小輩們先行離開。
現在兩人所聊的,自然就是兩家的婚事。
不過,這都是一廂情願的認為,婚姻之事自古以來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跟兒女們商量,隻是讓他們知道這件事,並非爭求他們的同意。更何況這兩人都是“你情我願”,就等著選定良成吉日了。
一離開會客廳,李玄清如脫籠的野鳥,立即恢複自己的本性,並向堂兄述說自己闖蕩江湖的心計劃。
剛說了個開頭,李玄意就明白她的意思。
但李玄意絕不會容這個丫頭出去,去查找殺了心背後的真相。何況,他也隱隱約約明白今日所見之人,意味著什麽。
果然,沒過多少天,葉家便派人下聘禮,並定下婚期。
咋聽到這一消息,李玄清自然不願意。在她的心目中,自然是闖蕩江湖、行俠仗義。在家相夫教子,她可受不了。
雖然和父親吵了多少次,但父親這次是鐵了心答應這門親事,不管她怎麽鬧也沒用。“人家葉公子有什麽不好,一表人才,又是官家子弟,你還有哪點不滿意。”
本來,這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但天不從人意,這其中又出了個岔子,而且還是個不小的岔子。
準確的來說,應該是一件震動朝野的事情。
在朝中正派領袖,兵部主事王守仁,因罪被貶。
王守仁一出事,朝中局麵立時變得不明朗。
正直之人一時沒了主心骨,不敢輕舉妄動,像葉飛這種中立之人,也看不出將來的發展,隻得閉門謝客,連婚期也往後推遲,以免遭人口舌,落下把柄。
聽到這個消息,李玄意心頭沉重,李玄清卻如冰封解凍、久旱逢甘(當然是指推遲婚期的事)。
可推遲並非終止,所以還要想其他辦法。
但家裏人都很支持這門婚事,想靠他們幫忙,那是不可能的。
思來想去,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離家出走,而且是走的遠遠的,讓家裏人都找不到。
但可惜的是,天不從人願,家中還有個能力在她之上的李玄意。不管她做了多周密的安排,多精細的偽裝,總是在快出門時被逮個正著。
還好堂哥有人性,沒把這件事告訴父親,給她有機會一次次的潛逃。李玄意希望,堂妹能在失敗中認清事實。
但天不從人願,雖然每次都不成功,可李玄清屢敗屢戰,她堅信,隻要堅持不放棄希望,就一定會成功。
果然,她的心念得到了上天的回報。就在前幾天,堂兄李玄意被幾個朋友請出去。具體是什麽情況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事一定與王守仁有關。李玄意可是很在意這件事的,為此,他不得不放棄監視堂妹,離開家門。
李玄清可是很感謝這位為國為名的王大人,若不是他,隻怕現在自己已經嫁為人婦。就算是被貶,也還為自己創造了一次逃走的機會
同樣姓李,同樣因為王大人,但李玄意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王守仁的出事,朝廷少了一位棟梁支柱,百姓少了一位再世青天。
為此,天下針對此事出現了三種做法。
其中一種是邪派武林的做法,那就是殺,殺了一了百了,還可向朝中對王守仁不滿的勢力邀功。這一派的人與朝中東廠、錦衣衛等關係密切,意見也很統一。
反觀正道方麵,卻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保;一種是救。
保的人認為,王大人雖然獲罪,但隻要刑期一到,或者皇帝赦免,到時候還可以東山再起,帶領朝中群臣抵抗奸佞。隻要這段時期好好保護王大人,讓他不被奸邪之徒所害便可。
而要救的人,則認為朝廷昏暗,早已被閹黨所控製。與其把希望放在昏君身上,不如讓天下愛戴的王大人來領導更好。他們的想法是在半路上救走王大人,效仿宋朝時的宋江,在水泊梁山豎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或者如各朝開國之君一般,揭竿而起,謀劃天下。
而李玄意的朋友都屬於後者,他們這次把李玄意叫出來,就是為了這件事。
他們的理由很充分,王大人在天下讀書人的心中有地位,而他李家富可敵國,又時常放糧賑災。如果這兩方麵合作,那麽天下將是囊中之物。到時候王大人得了天下,李玄意便是開國功臣。
但李玄意可沒這麽激進,他是一一將眾人反駁。
首先,李玄意認為,劉六、劉七兩人舉事多年,怎可能把如今的成果拱手讓人。
其次,大明立國已久,這麽長時間的統治,讓天下讀書人恨不能把心掏出來表示忠心。如果王大人此時選擇占山自立,必然受到天下讀書人的唾棄,到時候又哪來的人心。
三者,武林正道當中,有一半人要保護王大人一直到刑滿釋放。在這期間,不管是來行刺的,還是來救人的,都算是他們的敵人。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正道兩大勢力互鬥,隻會自損實力,讓邪道有機可趁。
這一番道理,終於說服了他那幾位朋友,最終讓他們都同意先保護王大人,有什麽事以後再說。
李玄意的這些話,不僅是說給他的這些朋友聽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把話傳給有和他們同樣激進想法的人,勸他們做事前要三思。
當他以為這事已經解決,滿心歡喜的回到家時,發現家中出事了。
李玄清終於還是逃離了這個家。
不同於以往,這次她是留書出走。信中,她已經表明了立場,不取消這門婚事,她是絕不會回來的。即使被抓回來,她也不可能妥協。
這次的離家出走可不是發發小姐脾氣的小事,現如今已經不是他一家的事,同時也是葉家的事。
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很快葉家就知道了。
這葉家與李家的婚事,可是朝野共知的,若是在以前,葉飛一定會大鬧李家,甚至退婚。但現在可不行,而且自己這麽一出醜,說不定還能保住自己一條小命。
所以葉飛在這個特別的時期,還是到李家,與李天壽長談一次。
交談的結果是,現如今的局勢,要立即舉辦婚事並不是明智之舉,但這門親訂下就不要退了。
既然朝中局勢不知何時恢複以往的互相牽製,兩家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將李玄清找回來。
以往,每次見到二叔,他總是一臉嚴肅。但今次相見,二叔已經沒有以前那種威嚴與強勢了,如今,他隻是個孤獨的老人。
李玄意隻要在家,定當每日都會給而是請安。但這次回來,李玄意發現,二叔蒼老了許多,不僅頭發花白了不少,臉上的皺紋亦如刀刻一般,深深地留在了他的臉上。合體的衣裳,遮不住他單薄的身體。
對於二叔的要求,李玄意從來都是認真完成,何況這次的事件,是堂妹有錯在先,更給二叔沉重的打擊。所以就算老人家不說,自己也會將她找回來,好給兩家的長輩一個交代。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佳節——端午節。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詩人節、龍日等等。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也是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齊豫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
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主要內容要有:賽龍舟、掛鍾馗像、迎鬼船、掛艾草、吃五毒餅、鹹蛋、粽子等。
雖然離端午節還有幾天,但節日的氣氛明顯濃了。
在集市上,已經有人開始賣粽子了。在一些玩耍的孩子身上,可看到佩戴香囊。在山林之中,可看到有人采百草。更可看到幾個村子舉辦龍舟的熱鬧景象。
但是今天,李玄意所經過的村子,卻與前麵所看到的大相徑庭。
這讓他聯想到不久前八方城的事。
但轉念一想,這應該不可能。這個村子不大,最多不過十幾二十來戶人家,要是想練功,這裏根本不夠。
但看這家家閉門,戶戶禁足,必定是有什麽事發生。
李玄意不是那種喜歡惹事的人,也不像堂妹那樣整天把行俠仗義掛在嘴邊。但如果真遇到那種不平事,他定然會管上一管。
隻是現在這種情況,他就是想出手,也不知該怎麽做。
忽然間,他想到以前在茶館聽說書的講過,一般的山賊,都喜歡到村子裏搶美人。而且他們喜歡裝得有禮,先下聘,再等到某個節日把人帶上山。
不會這麽巧,就被我遇到了吧?”李玄意自嘲的說了句。
就在快要出村子的時候,李玄意終於看到一戶人家開著門。一位年約七旬的老婦人,正坐在門前包粽子。
李玄意上前幾步,來到老人麵前,先施一禮,才開口說道:“老媽媽,在下是外鄉人,路經貴地,想討口水喝。”
老人抬起頭,用一雙渾濁的眼睛看了看李玄意,同時將手中的粽子包完,放到地上的簸箕裏,方才站起身來,說道:“這位少爺先等一會兒,我這就給你倒水去。”
說著,老人便起身回屋。
老人已經很老了,走起路來步子很小、很不穩,好像一陣風就能把她推到似的。
盡管如此,老人還是給他倒了碗水,並搬了個凳子讓李玄意坐。
在水送上的時候,老人有禮的一笑,說道:“鄉下地方,沒什麽好招待的,隻有一碗苦茶,少爺你可不要嫌棄啊。”
老人身後的房子,斑駁的牆上,出現了不多裂痕。泛黃的窗紙,似乎風一吹,就會化為粉末。老人這一進一出,也沒看到有其他人。可見這個家,不僅家徒四壁,老人更是孤苦無依。
看著碗中隻有一小把茶葉末,但這卻是她能拿出的最大熱情。
一個人活到這把年紀,按說對一切都應該很冷淡了,但她卻對一個外來的陌生人如此熱情,正是她內心的那一點淳樸。
老人笑的時候真的很單純,就如一個天真的孩子。但她臉上的褶皺卻似在告訴世人,我曾經也是孩子。孩子,也終將是我。
這些皺紋就如流水一般,在時間的長河中流淌,一刻不停。當它停止了,便也成了一潭死水。
當喝完茶的李玄意剛坐下,那位老人又開口說話了:“這位少爺,不是老身想趕您走,隻是如今不太平,加上您穿著這身好衣服,待在這裏不安全。”
順著老人的話,李玄意趕忙問道:“老媽媽,在下也學會一點武功,在一進村子的時候,我就看出這裏有問題,可否將事情告訴在下,說不定在下能解決呢。”
沒用的。”老人長歎一聲:“以前也有會武功的人自誇自耀,但沒有一個能解決的。而且這些人的屍體最後都被掛在村外的大樹上,之後村子中的人便再也不敢請外人來幫忙了。”
老媽媽,在下的武功可比那些人要高,說不定就能將你們的問題解決。”
唉!你們這些年輕人,怎麽就這麽不停勸呢。前不久那姑娘是這樣,現在公子你也是這樣。你們這脾氣真像,說不定上輩子是一家人。”
一聽到姑娘,李玄意可就激動了,連忙問道:“老媽媽,你見到的姑娘可是這樣……”
把堂妹的長相說出來,李玄意既希望那姑娘就是堂妹,又希望她不是。
究竟村子裏的問題是什麽,老人口中所說的姑娘到底是不是李玄清,李玄意能不能幫村子解決問題?
欲知後事如何,請繼續收看《玄黃四宇》·尋親篇,第三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