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 殿試的驚人結果
字數:3257 加入書籤
因此,幾位堂官拿著資料一對照,果然猜對了。
更讓這些禮部貪官們感到驚訝的是,三名狀元都是二十左右歲,而三名探花更是隻有十八歲,根本就無一例外。
這些官員拿著結果,訝異不已,她們實在是想不通,官家是如何在批閱這些考卷的同時,將考生的年齡區分出來的呢?
要知道,參與殿試的考生已經超過了九萬人。當初,會試的時候,考生的人數已經達到並且超過了十萬個這個大官,而他們這些禮部官員為此,可是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批閱完所有的考卷!
這裏麵還不算那些轉抄考卷的小吏,他們就更加幸苦了。
其實,趙煦之所以能夠在開始的兩天晚上就批閱完前兩天的考卷,
其終極秘密就是考生的年齡。
會試的結果,實際上也是趙煦強令張商英,通過暗箱操作才得到的。
會試中,張商英在皇城司的協助下,把其中那些個別濫竽充數的學子,以及年紀過大的學子——隻要是超過四十歲的全部都剔除了。
凡是查到那個州府縣來到學子是濫竽充數,禮部聯合禦史三院一起,立即派人到該地,明裏暗裏調查究竟是該地學子文化程度,究竟是整體不高,或者院試的時候,出現了弊案。
如果是該地整體文化不高的話,朝廷在製科結束後,會派一些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去當地擔任教諭、文學等地方文化官員,以期提高當地的整體文化水平。
可如果真得發生了弊案的話,則一定要嚴懲不貸,查到一起處置一起,查到多大的官,就立刻罷免多大的官。這一次,趙煦是下了非常大的決心來懲治科舉弊案的。他之所以派皇城司也在暗中調查,就是害怕被派出去的禦史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跟當地的官員勾結在一起。
如果,邏卒們真得發現有前去查探的禦史有此類事情發生,那麽該名禦史將會被禁錮終身,而且還會牽連的兒子。而舉薦這名禦史的官員,以及禦史三院的主官將會受到罰俸的處罰。如果哪一院派出去的禦史出現三次此類事件,該院的主官將被立即免職。
這一條,趙煦當著蔡京的麵讓梁師成向皇城司傳達了這一要求,當然,凡是查到此類事件的邏卒極其主官也會得到相應的獎勵。
當著蔡京的麵,就是要告誡他,因為他是禦史台的最高主管禦史中丞。
為此,蔡京回去之後,立即將三院的主官立即召集在一起,直截了當的說了官家在他麵前說過的話。
其中,雖然並沒有說如果禦史台三院都出了問題,他這禦史中丞究竟會受到怎樣的處罰。可蔡京知道,如果禦史台三院每一院都有超過三名禦史出了事的話,他這個禦史中丞自然也就當不下去了。不主動辭官的話,趙煦將會給他更大的難堪。
也正是這個原因,禦史台三院將要被派出去的禦史和皇城司那些將要下到地方的邏卒雙方都鉚足了勁,一定要辦好這個差事。
當然,超過四十歲的考生,如果真有真才實學的話,趙煦也不是沒有給他們留機會,稍後開始的製科就會將這些文化水平頗高的老文人盡收如到朝中。
博學鴻詞並不是滿清的創舉,也不是趙煦個人的創舉,早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就已經開設了此科,而在大宋朝卻的確是頭一回。
當然,這還是出自蔡道的建議,不過,趙煦自己不肯承認罷了。
趙煦之後便會像唐朝那樣,大興製科,而不再像以往那樣隻是注重進士科。
每晚三萬名考生,光是拿著試卷就會覺得眼暈。
其實,在會試的時候,趙煦就已經派人將通過會試學子的名單和詳細資料記錄了下來,並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複核了一遍。畢竟,這是大宋朝,而不是後世,況且大宋朝也沒有那麽嚴格的戶籍製度,考生如果想要篡改自己的年齡,不要太難。
因此,殿試的考卷就先要經過年齡這一關,這之後,剩下來的考卷其實就不多了。
當然,如果有人真的是天生老相,因此而被刷下來,也隻能怪他倒黴。
不過,一個不超過四十歲的學子能夠長成五六十歲的樣子,這樣的人恐怕也活不了太長的時間。
為此,張商英親自拿出查出來的結果,去向趙煦求證。趙煦也沒有隱瞞,向他的這個禮部尚書坦誠了這件事,而且,用的理由還是蔡道說得原版話。
張商英雖然在心裏認同趙煦的說法,但是,他還是無法讚成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便向趙煦極諫道:“陛下,您說得這些的確是有道理,可是,這可就對那些一直都蹉跎於科舉的士子非常的不公平,尤其是那些二十五到四十歲的學子。”
“張愛卿,所以啊,朕才會將殿試的考卷交給你們去複核的呀!畢竟考卷太多,就是朕難免也會有疏漏的地方,那些被刷下來的考卷中如果真的有經天緯地的大才,你們禮部的官員可以呈上來給朕,朕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人才啊!
對了,張愛卿,其實這些年齡比較大的學子,朕又不是真得就徹底就放棄他們了。稍後的製科,朕可是要比以往取更多的人啊!以後的製科不需要再由大臣引薦了,真要恢複漢唐時期的製科。比如今年,朕就先開設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博學宏辭科這三個製科。張愛卿,你覺得如何呢?”
張商英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原因啊!
製科,又稱為製舉,始於先漢,在唐朝達到頂峰,可是,後來,卻被唐文宗廢除了。
宋承唐製,並沒有恢複製舉製度,不過,大臣卻可以引薦,由皇帝親自負責考試,因此,在大宋,製科又被成為特科。與韓琦齊名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富弼本身也不是進士科出身,而是出身特科。
作為貢舉製度的一種補充,在大宋卻基本上被大臣把持,這當然是不符合皇權的利益的。
(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