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往事曆 曆 (上)
字數:5018 加入書籤
這天,李氏一早起來,一陣清風吹拂著她的頭發,秋蟬停在門前那棵紅棉樹上“喳喳”地叫,好像在向她發出聲聲“歸去”的叫喚,一片白雲在晴朗的天空中漫漫地向南飄著......李氏見今天天氣晴朗,正是秋風送爽好還炒鄉的好日子,便收拾好行裝,和林大爺他們道別後,踏上了回家鄉之路。
當年母子倆離開家鄉到廣州投靠文龍,慧能還是一個弱質小孩,轉眼之間六年光陰一晃而過,慧能此時己長成一個氣宇軒昂的青少年。
步出廣州城後,慧能忽然想起有一次,他無意中在譚老板商店聽挑夫說起過,他們從新州來,挑著山藥走茶馬古驛道來廣州,要比走佛山的崎嶇山路近便得多。
慧能聽他們從新州來,他鄉遇老鄉,自然倍感親切,當然緊記於心了。
慧能領著娘親,沿著嶺南崎嶇山路,幾經周拆,終於在深山密林的半山腰之中,找到了這條通回家鄉的捷徑——古驛道。
古驛道,亦稱驛道,我國古代陸地交通主要通道,同時,也是屬於重要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於傳輸軍用糧草物資,傳輸軍令軍情的通道。
近百裏茶馬古驛道曲曲彎彎,穿山過峽越野。秋陽,高高的懸在萬裏藍天上,溫暖的陽光照著漫無邊際的古驛道上。多年的漂泊打柴生涯,使慧能迅速成長為一名精明幹練、下下人有上上智的人。
慧能母子倆沿著古驛道一路南行,沿途,慧能看到勤勞質樸的百姓,在田間地頭耕作,田野的稻穀已經金黃,沉甸甸地彎著腰,在徐徐的秋風中吟詠著豐收的歌謠;山腰上的一條條果樹林帶,環山繞嶺,粗壯的柑桔橙樹杆上結著飽滿的果實,山道旁的地塊裏,番薯綠油油的葉子,閃爍著太陽的光芒,交錯盤繞的番薯藤下,紅皮、白皮的番薯還沉醉在甜美的夢鄉裏;田塍路邊的菜地裏,叢叢豆角、絲瓜、苦(涼)瓜爬在用竹子、木棒紮起的一排排瓜棚上……
山上、山下、田野、村莊,全沐浴在瓜果成熟和稻穀飄香之中。
好不容易,李氏母子行了近百裏路,進入了恩平與新州山界,再翻過了前麵的天露山時,已是黃昏時分了。
翻過橫臥在前麵的天露山,越過山下一望無際的原野,啊,終於到家了!
浮雲遮天,月色昏暗。
李氏母子沿著盧溪河灘向南而行,村邊小河那棵熟悉的老荔枝樹遙遙在望。
這小河,這荔枝樹,這村莊,給李氏母子留下了太多的回憶……
李氏思緒交集,與盧行瑫結婚後在這裏渡過的那些日日夜夜,那些隨同光陰一起逝去的往事,擾亂著她此時的心景……
慧能剛剛三歲那年,慧能的爹爹盧行瑫從他的同窗同年文龍兄的一封來信中得知皇上已把自己貶為平民,永不續用後,內心猶如被重錘猛地擊了一下,“哇”地大叫一聲,一股鮮血從口中箭射而出,整個身體隨之砰然倒地,大病一場。
盧行瑫壯誌未酬,拋下慧能母子倆,駕鶴西去……
李氏孤兒寡婦,守著盧行瑫置下來的二畝薄田過活。但盧行瑫生前因樂於助人,教人識文斷字,沒少幫鄉親們的忙,因而招惹村裏的財主黃雷天的妒忌,阻了他的財路而懷恨在心,百般刁難。幸好隔壁鄰居李學儒出麵調解,才保相安無事。
李學儒是個老學究,秀才出生,無意仕途,在家鄉辦鄉塾,一心隻教聖言書,是方沿幾十裏有名的大塾師。娶妻陳氏,生有李新、李州、李花、李香、李蘭五朵金花。新、州、花、香四個女兒已出嫁,李蘭年齡尚幼,待字閨中。
李蘭四歲那年秋天,跟隨四姐到河過邊洗衣裳,不小心被毒蛇咬傷,被慧能救活過來。從此,盧、李二家開始友好住來。
李蘭亞爹去學堂教書,她與娘親待在家裏,有時見娘親坐在織布前“吱吱”忙著織布,就偷偷溜出來到隔離找慧能玩。
李氏見李蘭生得冰雪聰明,很惹人喜愛,便沒有橫加阻止。
李蘭的爹娘知道後,不但沒有橫加阻止,反而叫小女有空請慧能過來玩。
李學儒知道慧能是他家的恩人,自己的小女兒又喜歡和他玩耍,可能這就是緣分之故。說實話,自己膝下無兒,小女兒比他小二歲,家庭、年紀登對,如果將來把女兒許配給他,招為乘龍快婿,例倒是美事一樁。
李學儒聽慧能說由於家境貧寒,沒錢進學堂念書,不想壞了規矩,就在家教慧能《三字經》。
慧能一聽就懂、就能背出來。因為他爹曾教過他《三字經》。
李學儒見慧能聰明絕頂,悟性極高,對《三字經》倒背如流,就開始對他教《論語》、《百家姓》……
如果說,慧能他爹教他《三字經》是慧能的啟蒙老師,那麽,李蘭她爹教他《論語》、《百家姓》就是慧能的蒙學先生了。
想不到李蘭成了盧、李二家友好住來的紐帶。
......
往事曆曆,又湧上慧能心頭:
在苦難的歲月磨難下,在不知不覺之中,慧能六歲了。
一天,夕陽已墜落西山,慢慢收起了最後幾縷餘暉。
蒼茫的暮靄,在山岫間彌漫流淌。
“小孩,你父母親呢?”正在山坡草地上與老母雞玩耍的小慧能擰轉了腦袋,見一位留著花白長髯的老人站在自己麵前。
老人略圓的臉龐上,汗跡沾著薄薄的黃色塵埃,顯得疲倦無力。他身穿著已經褪色、磨損了的黑色長褂,背著一個簡易行囊,在落拓之中透出了一派儒雅風度。
小慧能仰起腦袋,兩隻大眼睛忽閃忽閃,像在一片藍天中,熠動兩顆黑油油的寶石:“客官,你是過路人,想在這裏投宿吧?”
“嗬,你怎會知道?”老人感到詫異。
“附近村子沒有穿你這身衣服的人。我家裏從來都沒有來過你這個客人。故此,我娘親肯定不認識你。”
“是呀。我跟你娘親是不認識的。”
“何況,這裏方圓十裏到處都是荒山野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太陽剛剛下山去了。這個時候到來的外人都是投宿的。”慧能年紀雖小,但回答得卻頗合情理。
“你真聰明!”老人伸出了右手的大姆指,稱讚道,“你叫什麽名字?”
“慧能。”
“慧能?”老人打了一個怔,“這好像是佛門中人的法名,你怎會起這個名字的呢?”
“我不知道,從小村裏的人都是這樣稱呼我的。”
“你的家在哪裏?”
小慧能用手指向南邊:“就在那山腳下。”
老人:“如果不嫌棄的話,請你帶我到你家去。好嗎?”
小慧能一口答應:“好。”
小慧能便領著老人朝家裏走去。
老人與六歲的孩童相比,步伐大一些,兩人走著,走著,老人不知不覺已走在前頭了。
忽然,老人聽到小慧能清脆的一聲叱喝:“別動!”
老人定住了腳步,擰過腦袋,問:“什麽事?”
小慧能指著地麵:“你看看。”
老人眯著老花眼睛,低頭望去,並沒有發現地上有什麽東西,便搖了搖頭,說:“我沒看見有什麽呀。”
小慧能趨步上來,蹲下,指著老人麵前約莫兩尺遠的地方,說:“你看,螞蟻不是正在搬家嗎?”
老人遁他所指,望去,果然見到麵前的山路上有幾行螞蟻排著隊伍在橫過,這才舒了口氣:“你剛才那一喝,嚇了我一跳。我以為發生了什麽天大的事,原來你是指螞蟻在搬家。”
小慧能滿有理地申辯道:“我不提醒你。你就會踩到這群螞蟻身上。你的腳板那麽大,會踩死多少隻螞蟻呀!”
聽小慧能這樣講,老人的心中湧起了一陣很久未曾有過的熱浪,用手撫摸著慧能那滾圓的小腦袋,感慨地說:“啊,在這混沌的世間裏,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爭得你死我活的。老夫很多年沒有見到你這麽善心的人了。”
小慧能卻不以為然地:“人生在世,最大的罪惡是殺生。螞蟻是也有靈性的小性命,它們整天勞碌,找兩餐食也極其不容易。”.
老人奇怪地問:“啊,你年紀這麽小,怎麽講起大人般的話來呢?”
小慧能正色而答:“這是我娘親從小教導我的。”
老人來了興趣追問道:“你娘親還教你什麽呢?”
小慧能:“我娘親告訴我,佛學把‘殺生’作為十惡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