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荷塘遐思
字數:3772 加入書籤
杜位說著說著,似乎己進入到狀態之中。隻見他滔滔不絕地:
我愛荷花,我愛她的美麗,我愛她的真情。滿池的荷花,滿池的碧水、滿池的碧葉映襯著,她們猶如一個個獨站高閣看風景的白衣素女。
你們看她們的臉,不搽粉黛,自然白淨,就像暖玉一樣,絲毫沒有一絲人間煙火味;你再看她們的身姿,穿著綠裳,挺著脊梁,可不是女中的男兒。當有風吹過後,你還可以聞到她們散發出的清香,那淡淡的清香多像懷春女子細微喘息,使我立刻就有怦然心動的感覺……
原來再美麗,再超凡的女子也有動心的時候。更何況,在炎炎夏日下,隻有她們看起來還那麽清爽,感覺到還是那麽清涼。我愛荷花,愛她平易近人、處處為家、處處美麗的性格,試問世間又有幾多花能做到這點呢?
牡丹?嬌豔豐滿,猶如皇室的寵兒,隻可遠觀而不敢近瞧。玫瑰?好養是好養,可是總帶刺,像淒婉的愛情,或者悲壯的愛情,或者悲烈的女子,讓人想不到一絲溫暖。
而曇花,孤僻異常,從來不白天開放,你非得夜間看她,而且美麗那麽短暫,可謂“曇花一現”……
而荷花,就不同了,從偏遠的山區到城市的花園,從村邊的池塘到祖國的名湖,從農家小院到富貴人家的花池,到處都能欣賞到她,隻要你給她土壤,給她水,給她說得過去的溫度,她就安家落戶,不會在意你的貧富,不會在意你名聲大小,也不會因為肥料而喋喋不休,更不會長出刺來或夜間開放。
張柬之向著杜位,“你若喜歡,還可以摘下一枝,拿在手中,或者放到花瓶裏,當喜歡你的人看到了,一定會讚歎不已!”
杜甫意味深長地說:“難怪無數詩人欣賞她們,愛她們,為她們賦詩寫文,你看看那些不同年代,不同性格,有著不同經曆、情感的文人騷客,哪個不傾倒在她的身邊……”
杜位接著杜甫的話題,舉例說:“李白稱讚荷花,贏得了多少清高之士的讚許,在他的眼中,荷花竟然成了豔麗無比的女子,在陽光的照耀下頓時散發出無比得絢爛,異常誘人,用‘碧荷生幽泉,朝日豔且鮮’的詩句形容也不足為過也。”
杜位詩興正濃,未等杜甫開口,接著又說:“當然,寫荷花的詩句還有很多,再如當朝詩人王昌齡的七言絕句《采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我想荷花應該是詩人見到過的美貌女子吧……”
杜甫讚道:“少伯兄堪稱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七絕聖手’。其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也!”
接著,杜甫對著一池荷花,睹物思人,吟誦起王昌齡的二首七言絕句采蓮曲:
其一
吳姬越豔楚王妃,爭弄蓮舟水濕衣。
來時浦口花迎入,采罷江頭月送歸。
其二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杜甫吟罷,意猶未盡,竟在張柬之麵前解釋起這兩首詩來:
依杜某之見,這兩首詩應該是描寫采蓮女子的美貌,具有詩情畫意。第一首寫水鄉女子的采蓮活動,以花、月、舟、水來襯托女子的容貌;第二首以寫意法,表現采蓮女子的整體印象,少伯兄將采蓮少女置於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少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且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麵向人們展示了荷花的動人,也把少伯兄的欣賞之情寄於其中,堪稱七言絕句。
采蓮曲,起梁武帝父子,後人多擬之。這首詩是少伯兄被貶龍標時所做。
在唐天寶七年夏天,少伯兄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麵,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少伯兄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麵,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蓮曲。
這首詩寫的是采蓮少女,但詩中並不正麵描寫,而是用荷葉與羅裙一樣綠、荷花與臉龐一樣紅、不見人影聞歌聲等手法加以襯托描寫,巧妙地將采蓮少女的美麗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全詩生動活潑,富於詩情畫意,饒有生活情趣。
詩的前兩句的描寫,讓人感覺到這些采蓮少女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後兩句寫的是佇立凝望者在刹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難辨的感覺。前兩句側重於客觀描寫,後兩句側重於寫主觀感受,客觀描寫與主觀感受相結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現了人花難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
如果把這首詩看作一幅《采蓮圖》,畫麵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少女們。但少伯兄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這畫麵上出現,而是讓她們夾雜在田田荷葉、豔豔荷花叢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想的優美意境。這樣的藝術構思,是獨具匠心的。
一開頭就巧妙地把采蓮少女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說女子的羅裙綠得像荷葉一樣,不過是個普通的比喻;而這裏寫的是采蓮少女,置身蓮池,說荷葉與羅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風光”,是“賦”而不是“比”了,顯得生動喜人,兼有素樸和美豔的風雅。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說少女的臉龐紅潤豔麗如同出水的荷花,這樣的比喻也不算新鮮。但“芙蓉向臉兩邊開”卻又不單是比喻,而是描繪出一幅美麗的圖景:采蓮少女的臉龐正掩映在盛開的荷花中間,看上去好象鮮豔的荷花正朝著少女的臉龐開放。把這兩句聯成一體,使人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綠荷紅蓮叢中,采蓮少女的綠羅裙已經融入田田荷葉之中,幾乎分不清孰為荷葉,孰為羅裙;而少女的臉龐則與鮮豔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難辨。讓人感到,這些采蓮女子簡直就是美麗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說竟是荷花的精靈。這描寫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實感。
第三小分句“亂入池中看不見”,緊承前兩句而來。亂入、雜入、混入之意。荷葉羅裙,芙蓉人麵,本就恍若一體,難以分辨,隻有在定晴細察時才勉強可辨;所以稍一錯神,采蓮少女又與綠荷紅蓮渾然為一,忽然不見蹤影了。這一句所寫的正是佇立凝望者在刹那間所產生的一種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覺,一種變幻莫測的驚奇與悵惘。這是通常所說“看花了眼”時常有的情形。然而,正當踟躕悵惘、望而不見之際,蓮塘中歌聲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見”的采蓮女子仍在這田田荷葉、豔豔荷花之中。“始覺有人來”要和“聞歌”聯在一起體味。本已“不見”,忽而“聞歌”,方知“有人”;但人卻又仍然掩映於荷葉荷花之中,故雖聞歌而不見她們的身姿麵影。這真是所謂“蓮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了。
這一描寫,更增加了畫麵的生動意趣和詩境的含蘊,令人宛見十畝蓮塘,荷花盛開,蓮歌四起的情景,和觀望者聞歌神馳、佇立凝望的情狀,而采蓮少女充滿青春活力的歡樂情緒也洋溢在這聞歌而不見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後,少伯兄仍不讓畫的主角明顯出現在畫麵上,那目的,除了把她們作為美麗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還因為這樣描寫,才能留下悠然不盡的情味。借助動詞,展現采蓮少女在荷塘中若隱若現、若有若無,人花難辨,花人同類的生動畫麵,表現出采蓮少女天真浪漫、朝氣蓬勃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