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冼亭送別
字數:2355 加入書籤
俗語雲:不怕官,隻怕管。再說文仔得知眼前這位老先生竟然就是曾經轟動京城的大名鼎鼎的宰相、現仼新州知縣的張柬之時,不知是因為敬重抑或是敬畏現仼新州知縣,文仔竟然雙腿一軟,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上,連聲求饒說:“張宰相、張知縣大人,請恕草民有眼不識泰山,口無遮攔,信口開河,罪該萬死也。”
張柬之見狀,連忙把文仔扶起,親切地說:“文仔何罪之有,快快請起,老夫初來乍到,還未拜訪眾鄉親,還請鄉親們見諒。”
在文仔身旁的夏盧村村民和聽眾,當得知在台上講了一天《六祖壇經》的老先生就是新來的知縣,也一齊跟著文仔跪在地上,向知縣大人請安。當時,場麵之感人,著實令張柬之動容。
張柬之和杜甫、杜位依依不舍地與大眾告別後,回到新州筠城縣衙,食過午飯後,本來張柬之欲留杜甫、杜位在新州多待幾天,一起去拜訪那個“扭鬼師爺”馬咬二的。怎奈杜甫執意而去,張柬之唯有十裏長亭送別。
十裏長亭座落在新州縣城南郊新江冼河大橋和盧溪河道兩水夾金交匯處,坐北向南,前襟新江,後枕隴塘、十裏村背大山。
這裏是六祖惠能青少年時代從夏盧村去新州縣城賣柴的必經往返之地;杜位在新州參軍期間,走馬新州大地,被這裏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名聖古跡所吸引,倚馬揮鞭,就在這裏寫下了《新昌八景》之“冼亭耕牧”詩:
冼亭農務急忙然,牧豎歌聲過耳喧。
萬斛舟無牛背穩,五湖風有浪頭顛。
父菑子穡親田隴,妻插夫耕居後前。
直到西山銜日落,呼兒牽犢轉家門。
杜位重遊舊地,感慨萬千。他依稀記得,當時,他泛舟於盧水河,悠然自得欣賞一河兩岸風光,不知不覺,來到冼河大橋的南端,被岸上田野的熱鬧場麵所吸引而寫下此詩。
冼亭位於新州筠城南二公裏,往集成公路冼河大橋的南端。冼河是因隋代少數民族領導冼夫人來臨而得名,茶亭設置年代悠久,亭內有曆代文人墨客題留之楹聯碑刻甚多,亭四周水稻廣袤十餘裏,俗呼“眼穴洞”,是邑內主要農作區,西麵通往隴塘、十裏村背荒山,為重要牧場。
曆史的煙塵,在杜位的眼前翻滾:那是一個花開草長、萬物齊發的春天,在冼亭一帶的廣袤田野上,隻見一派熱鬧的春耕生產景象,農事十分繁忙。杜位有感於此,借景抒情、感情真摯地著意描繪了新江兩岸優美自然的鄉村田野風光,通過以一家大小忙碌在田野上的描寫,充分表達了他陶醉於“農家樂”之中悠然而自由的生活樂趣。並由此感於自己宦海浮沉,唱出了“萬斛舟無牛背穩,五湖風有浪頭顛”的名句。
如果說“萬斛舟”是當時朝中嚴酷的爭鬥環境寫照,那麽,他當時身處其中(宦海),肯定沒有眼前看到的這位牧童騎著牛背,吹著牧笛,在家人的保護下回家往那樣悠然自得而穩當了。
杜位還記得,他泛舟於盧水河,悠然自得欣賞完岸上田野的熱鬧場麵後,一路順流而下,來到盧、錦二水會於筠城北十裏的洞口,被這裏天然秀麗的風光所吸引,揮筆寫下了《洞口漁樵》一詩:
洞口臨流合水纏,兩崖山擁立舟舷。
漁竿釣罷江天霧,樵斧聲閑嶺樹煙。
山水相逢人共樂,魚薇去換酒同筵。
不幹榮辱機心少,何處浮生更有仙。
在盧、錦二水交匯於筠城北十裏的洞口,匯成新江通往肇慶。洞口圩,是當時新州的水陸碼頭,船隻集中點。
這首詩描繪了千年前新昌的一個主要風景點洞口天然秀麗風光,抓住了山、水、江霧、斧聲、人等幾個方麵特征來表現原始美、自然美、樸素美,讚美了作者對新昌優美的自然環境的熱愛之情。
這首詩的寫作特點是融情於景,動靜結合,錯落有致。詩中的人物是漁夫和樵夫。寫漁夫時,采用的是靜態描寫,在大霧彌漫的江麵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鬥笠的漁夫,獨自一人駕船在江上垂釣,細致地描寫了霧鎖江天的寂靜情景。當漁夫收竿罷鉤歸去之際,忽然聽到從山那邊傳來樵夫的砍柴聲,在動態中引出樵夫。這樣動靜結合,使全詩錯落有致。接著寫想象中漁夫和樵夫在收起大霧,豔陽高照中相逢的情景。最後詩人借題發揮,表達了當時朝中專製統治、勾心鬥角、排斥異已的黑暗現象,反映了詩人希望改革現狀,期待出現一個廉潔從政、風清氣正、國泰民安、人人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的強烈願望。這首詩虛實結合,宛轉含蓄,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