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好強的帝師班子
字數:3453 加入書籤
奉為帝師擔道義
相約攜手建功業
新朝新氣象。
針對皇上趙擴好學聽話的特點。趙汝愚一下子給皇上配備了五名老師:吏部侍郎彭自壽,原來就是嘉王府直講;禮部尚書黃裳也是嘉王府翊善;端明殿學士、兵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羅點;中書舍人陳君良;還有煥章閣待製朱熹,都是學富五車的鴻儒,忠直賢良之能臣。他有理由相信,有這幾位給皇上輪流講授,當顧問做智囊,皇上的文化水平和執政能力會有一個較大的提高。同時,朝廷的風氣也會大為改觀。
可惜,計劃沒有變化快,有的羽翼未展就折戟沉沙。
首先,端明殿學士、兵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羅點自使金回朝,突然中風,三天後駕鶴西去。
接著,禮部尚書黃裳還未上任開講,背瘡複發,不久,終告不治。
一前一後,三天之間,頓失兩位重臣,且都在四十多歲,朝野同悲;皇帝聽到消息後,在金鑾殿上也泣不成聲。
趙汝愚忙得腳底朝天,急忙派人催朱熹迅速到任。
這位朱老夫子現在如何呢。紹熙四年底,朝廷任命他為荊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賜紫章服。接到朝廷聖旨,他正在建陽考亭書院講學,撰寫《孟子要略》,則以年老體弱為由請辭,朝廷不準。他隻得上任,第二年五月,才到湖南潭州。正趕上仡佬族民眾為進山狩獵與地方政府爭鬥。朱熹一到,弄清情況,減輕賦稅,進行安撫,事件得以平息。然後改建嶽麓書院,奏請飛虎軍隸屬本路節製。看到諸事平靜,他又幹起老本行,講學授徒,考證《釋奠禮儀》。
七月,新帝即位,召其赴行在奏事,還是上書請辭。八月,除煥章閣侍製兼天子侍講,又是上書請辭,朝廷不準,次日再辭。
趙汝愚得知後,哭笑不得。這個老夫子,數十年來,一直在弘揚理學,期盼得君行道。豈不知,如今不是得君行道的好時機嗎?
光陰似箭,頃刻之間已白了少年頭。他不禁想起與朱熹之間的一些往事。
淳熙十四年(1187年),朱熹辭掉江西提刑的差遣,匆匆來到福州拜訪知州趙汝愚,不料,趙已調往四川。朱熹隻好帶領四個學生,登鼓山拜謁寺中元嗣方丈。這元嗣方丈是個得道高僧,趙汝愚在福州時,經常與之參佛論禪,擔任主持後,修建了臨滄亭。
朱熹一行五人在方丈陪同下,登上臨滄亭,極目遠眺,看到了趙汝愚之前即將離任時的題詩。睹物思人,感慨萬千,於是留下一段瀟灑飄逸的文字。
淳熙丁未,晦翁來謁鼓山嗣公,遊靈原,遂登水雲亭(即臨滄亭),有懷西川子直侍郎,同遊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陳膚仲、潘謙之、黃子方、僧端友。
之後,元嗣方丈請人將這段話,刊刻在靈源洞觀音閣東邊岩壁上。
四年後,趙汝愚再來福建任職,再登鼓山時,看見朱熹的字,想起遠方的朱熹,以及逝去的元嗣禪師,不由思潮如湧,悲喜交加,題詩一首: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歎人生柢如此,危欄獨綺更徘徊。
很有趣,兩年後,朱熹再登鼓山,看到趙汝愚的題詩,望著遠處的雲海,聽到陣陣的鬆濤,從趙詩中節選“天風海濤”四字,鐫刻鼓山絕頂的山崖上。
趙汝愚喜愛梅花,每到一處,總愛栽植梅樹。餘幹縣金溪寺旁邊,有一處梅園。每當寒冬時節,紅梅、臘梅競相開放,芬香撲鼻。朱熹來訪,趙汝愚與其一齊賞梅,留連忘返。趙汝愚作詩相贈:
金溪有梅花矗矗,平生愛之看不足。
故人愛我如愛梅,來供寒窗影留獨。
紛紛俗子何足雲,眼看桃李醉紅裙。
相逢歲晚兩依依,故人冰清我如玉。
朱熹終於來了,這位65歲的老夫子須發盡白,除腿腳有些不利索外,麵色紅潤,精氣神十足。分別八年之後,趙、朱二人再次握手,相聚於朝堂之上。
是晚,趙汝愚在府上設宴,為這位亦師亦友的巨儒接風。散席後,在後花園散步。
夫子,您能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含意給我講講嗎。
這四句話,不僅是做人做事的法則,而且是修真證道的法則,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語,是老子思想精華之所在。所謂“法”,是效法、學習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從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過闡述和解釋,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就不同。
你看天道浩瀚無際,湛泊不動,施於天下而不求報,生長萬物而不求取。三光常耀,四時順序。地法天德,玄黃相抱,陰陽交泰。天法道,道無形無名,無聲無臭,至虛至妙。天地人萬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萬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陰陽便不能升降,變化也不能感應。所以立萬物之性,複萬物之命。
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斷,生天生地,鬼神帝聖,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
夫子的意思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效法天地萬物,因為它安靜柔和,無私無怨地承載一切,養育萬物而不居功;包容萬物,普施陽光雨露而不求回報。
話是這麽個意思,做到卻很難。
說到當前的朝局,趙汝愚坦言,新皇上任,百廢待興。若為身謀,應當堅辭回避,無奈國朝積弊日深,亟需革故鼎新。如此皇恩浩蕩,怎能顧及自身,唯有宵肝靡怠,才能報達皇上知遇之恩。
朱熹聽後,緩緩而言:子直之誌,晦庵一向知之,今日之朝,賢良之臣當政,正直之士充盈,卻也是建功立業、格物致知之良好時機。我等當恪盡臣子之道,侍從官家,緊隨玉輅,共致太平盛世。
此時,月光如水,天地間一片清雅,望著天空中如玉的月亮,趙汝愚忽然悟道:
當你的身邊充滿了你信任、珍惜的人,而他們也同樣珍惜你,無論你的處境是順心如意,還是困難重重,你就是幸福的、富有的。